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1167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圈套设在内圈上,所述内圈与外圈之间设置有钢球,所述外圈设置为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所述第一外圈上设置有卡接齿,所述第二外圈上对应卡接齿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卡接配合形成轴承外圈,所述第一外圈设置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二外圈设置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组合形成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置有第一储油海绵,所述第一凹腔内设置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二凹腔内设置有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组合形成弧形挤压块,所述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导油通道,其外圈可拆卸,维修方便,补油比较方便,而且保证了钢球滚动。

New Angular Contact Hub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
本技术涉及轴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
技术介绍
轮毂轴承的作为汽车轮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配市场上被广泛应用,它的主要功能使是承重和为轮毂的转动提供精确引导,在行驶过程中,它既承受轴向载荷又承受径向载荷,当现有的轮毂轴承受到径向载荷或轴承载荷时,轮毂轴承的外圈会挤压轮毂轴承内的钢球从而使钢球所受到的摩擦力会增大,进而导致在运行过程中钢球会出现卡死和打滑等现象,影响轮毂轴承的正常使用,现有的轮毂轴承还不方便拆卸和安装,导致损坏时的维修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其外圈可拆卸,维修方便,补油比较方便,而且保证了钢球滚动。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套设在轴承内圈上,所述轴承内圈与轴承外圈之间滚动设置有钢球,所述轴承外圈可拆卸设置为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所述第一外圈上设置有卡接齿,所述第二外圈上对应卡接齿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卡接配合形成轴承外圈,所述第一外圈对应第二外圈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二外圈对应第一外圈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组合形成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置有第一储油海绵,所述第一凹腔内设置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二凹腔内设置有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组合形成挤压第一储油海绵使第一储油海绵出油的弧形挤压块,所述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使油液导入钢球的导油通道。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轴承外圈可拆卸的分为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当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卡接配合时,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组合形成一个储油槽,在储油槽内设置一个储油海绵,设置在第一凹腔内的第一压块和设置在第二凹腔内第二压块组合形成弧形挤压块,当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卡接完成之后弧形挤压块挤压第一储油海绵使第一储油海绵中的油液向导油通道流入到钢球,完成对钢球的润滑,上述轮毂轴承结构比较简单,方便拆卸维修和安装,在轴承外圈受到轴向载荷挤压钢球时,第一储油海绵中的油液可以及时给钢球提供润滑,润滑性较强,而且合理的利用了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的空间,润滑之后能保证了钢球的能够平稳的滚动,提高了平稳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油通道为倾斜设置,其一端与储油槽侧壁相导通,另一端与钢球相导通。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导油通道倾斜设置,保证了油液能够顺利流入钢球并且加快了油液流入钢球的速度,使导油效率增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承内圈内还设置有用于使钢球进一步润滑的补油件。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轴承内圈内设置补油件使钢球进一步润滑,保证了轮毂轴承整体的润滑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补油件包括储油腔,所述储油腔靠近钢球的一端设置有出油嘴,另一端连接有进油嘴,所述储油腔内设置有第二储油绵,所述储油腔内还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挤压第二储油海绵实现对钢球的润滑。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轴承内圈内设置一个储油腔,储油腔一端设置有出油嘴,另一端连接有进油嘴,而且在储油腔内部设置第二储油绵,在轮毂轴承运行之前通过进油嘴往储油腔内注入润滑油,润滑油流入第二储油海绵内储存起来,在轮毂轴承运行时因为离心力,储油腔内的压缩弹簧压缩第二储油海绵从而使第二储油海绵中的油液通过出油嘴流入钢球,达到润滑的效果,上述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实现,而且第二储油海绵的出油效率较强,出油量较多,进一步保证了钢球能够得到充分的润滑从而使钢球能够平稳的滚动,增加了轮毂轴承整体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圈补油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至图3可以看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包括轴承内圈1和轴承外圈2,所述轴承外圈2套设在轴承内圈1上,所述轴承内圈1与轴承外圈2之间滚动设置有钢球3,所述轴承外圈2可拆卸设置为第一外圈21和第二外圈22,所述第一外圈21上设置有卡接齿211,所述第二外圈22上对应卡接齿211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外圈21和第二外圈22卡接配合形成轴承外圈2,所述第一外圈21对应第二外圈22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腔212,所述第二外圈22对应第一外圈21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凹腔221,所述第一凹腔212与第二凹腔221组合形成储油槽23,所述储油槽23内设置有第一储油海绵24,所述第一凹腔212内设置有第一压块213,所述第二凹腔221内设置有第二压块222,所述第一压块213和第二压块222组合形成挤压第一储油海绵24使第一储油海绵24出油的弧形挤压块25,所述第一凹腔212和第二凹腔221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使油液导入钢球3的导油通道26,所述导油通道26为倾斜设置,其一端与储油槽23侧壁相导通,另一端与钢球3相导通,上述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当第一外圈21和第二外圈22卡接配合时,第一凹腔212与第二凹腔221组合形成一个储油槽23,在储油槽23内设置有一个第一储油海绵24,设置在第一凹腔212内的第一压块213和设置在第二凹腔221内第二压块222组合形成弧形挤压块25,当第一外圈21和第二外圈22卡接完成之后弧形挤压块25挤压第一储油海绵24使第一储油海绵24中的油液向导油通道26流入到钢球3,完成对钢球3的润滑。此轮毂轴承整体润滑性较强而且方便拆卸和维修。而在轴承内圈1内还设置有用于使钢球3进一步润滑的补油件4,所述补油件4包括储油腔41,所述储油腔41靠近钢球3的一端设置有出油嘴42,另一端连接有进油嘴43,所述储油腔41内设置有第二储油海绵44,所述储油腔41内还设置有压缩弹簧45,所述压缩弹簧45挤压第二储油海绵44实现对钢球3的润滑,上述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在轮毂轴承运行之前通过进油嘴43往储油腔41内注入润滑油,润滑油流入第二储油海绵44内储存起来,在轮毂轴承运行时因为离心力,储油腔41内的压缩弹簧45压缩第二储油海绵44从而使第二储油海绵44中的油液通过出油嘴42流入钢球3,达到润滑的效果。该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实现,而且第二储油海绵44的出油效率较强,出油量较多。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比如采用类似工艺、类似结构的等效产品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套设在轴承内圈上,所述轴承内圈与轴承外圈之间滚动设置有钢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可拆卸设置为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所述第一外圈上设置有卡接齿,所述第二外圈上对应卡接齿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卡接配合形成轴承外圈,所述第一外圈对应第二外圈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二外圈对应第一外圈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组合形成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置有第一储油海绵,所述第一凹腔内设置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二凹腔内设置有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组合形成挤压第一储油海绵使第一储油海绵出油的弧形挤压块,所述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使油液导入钢球的导油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角接触轮毂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套设在轴承内圈上,所述轴承内圈与轴承外圈之间滚动设置有钢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可拆卸设置为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所述第一外圈上设置有卡接齿,所述第二外圈上对应卡接齿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卡接配合形成轴承外圈,所述第一外圈对应第二外圈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二外圈对应第一外圈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组合形成储油槽,所述储油槽内设置有第一储油海绵,所述第一凹腔内设置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二凹腔内设置有第二压块,所述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组合形成挤压第一储油海绵使第一储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长建
申请(专利权)人:人本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人本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