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框架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8480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端框架总成,包括前端模块主体,前端模块主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左立柱、右立柱、上横梁和下横梁;前端模块的主体上集成了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和前防撞梁吸能盒,前防撞梁吸能盒设于前防撞梁总成和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之间;一方面,使得前舱内的使用空间工整,便于其他零件的装配,另一方面,便于前防撞梁总成和腿部防撞梁总成的快速安装,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前防撞梁吸能盒降低冲击力对前端框架总成的损坏;还提供了车辆,包括散热系统总成、前舱盖锁、前格栅、前大灯和前端框架总成;先将散热系统总成、前舱盖锁、前格栅和前大灯都装配于前端模块主体上,再将前端模块装配于车辆上,缩短车辆总装的生产时间,降低总的生产成本。

Front Frame Assembly and Vehicle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end frame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a front-end module main body, which comprises a left column, a right column, an upper cross beam and a lower cross beam. The front-end module main body integrates a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y mounting position and a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energy absorbing box.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energy absorbing box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y and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y mounting 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facilitates the quick installation of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y and the leg anti-collision beam assembly,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duces the damage of impact on the front frame assembly through the front anti-collision beam energy absorbing box, and also provides vehicles, including the radiation system assembly, the front hatch cover lock, the front grille, the front headlamp and the front frame assembly. Firstly, the radiation system assembly, the front hatch cover lock, the front grille and the front headlamp are assembled on the main body of the front-end module, and then the front-end module is assembled on the vehicle to shorten the production time of the vehicle assembly and reduce the total production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端框架总成及车辆
本技术属于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前端框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通常情况下,中小型家用或商用轿车前端散热结构的钣金框架(即前端框架),采用1.2mm左右钢板冲压零件,焊接形成主体。前舱散热系统总成固定于前纵梁内侧,位于前保险杠及前格栅后、发动机前的位置。钣金框架通过零件上的小支架的开孔或自身的安装孔,来完成发动机散热器、空调散热器、冷却风扇等功能性零部件的安装,从而完成汽车热交换的部分功能。现有的前端框架,如图1所示,前端框架100'上固连有前防撞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200'、前防撞梁左吸能盒300'、前防撞梁右吸能盒400'、前防撞梁左安装板500'、前防撞梁右安装板600'等。在汽车总装配时,通过螺栓使前防撞梁总成连接到右前纵梁总成700'的前端和左前纵梁总成701'的前端,位于前端散热结构之前。在碰撞过程中,前防撞梁总成起到吸收和传递碰撞能量的作用,保护乘客的安全。但现有钣金框架的前端散热结构,采用钢板冲压焊接而成,根据具体受力及耐久需求的不同,采用1.0-2.0mm的材料冲压焊接或螺接而成,每个钣金框架约重8-10kg(部分车型可更高),此方案难以实现汽车的轻量化设计。钣金框架由20个左右零件组成,零件数量的增加,提升了车身结构复杂程度,降低了汽车可靠性。焊接装配的钣金框架,由于经过多个工序的焊接及最后承受累计公差的螺接,精度无法保证,需要有大量经验及事实验证才能保证误差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前端框架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端框架结构零件多,装配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前端框架总成,包括前端模块主体,所述前端模块主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左立柱、右立柱、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左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上设有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设有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还安装有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吸能盒。进一步地,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上设有腿部防撞梁总成安装位;所述腿部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设有腿部防撞梁总成。进一步地,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所述腿部防撞梁总成。进一步地,安装有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的前端框架总成通过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固连于左纵梁的前端和右纵梁的前端。进一步地,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纵向支撑件,所述纵向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上。进一步地,所述左立柱的上端设有第一左立柱加强件;所述右立柱的上端设有第一右立柱加强件;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为设于所述第一左立柱加强件和所述第一右立柱加强件上的第一安装孔;各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供第一安装螺栓将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连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左立柱加强件上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供第一安装螺栓将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连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和所述左纵梁,位于所述第一右立柱加强件上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供第一安装螺栓将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连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和所述右纵梁。进一步地,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设有两个,一个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左纵梁连接,另一个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右纵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左立柱的下端设有第二左立柱加强件;所述右立柱的下端设有第二右立柱加强件;所述腿部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为设于所述第二左立柱加强件和所述第二右立柱加强件上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供第二安装螺栓将所述腿部防撞梁总成固连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上。进一步地,所述前端模块的主体上设有散热器安装孔、前舱盖锁安装孔、前格栅安装孔和前大灯安装孔;所述散热器安装孔用于供第一固定螺栓将散热系统总成装配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上;所述前舱盖锁安装孔用于供第二固定螺栓将前舱盖锁固设于所述上横梁上;所述前格栅安装孔用于供第三固定螺栓将前格栅装配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远离所述散热系统总成的一侧;所述前大灯安装孔用于供第四固定螺栓将前大灯装配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上。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安装孔设为多个,一部分所述散热器安装孔设于所述上横梁上,一部分所述散热器安装孔设于所述下横梁上;所述上横梁和所述纵向支撑件上均设有所述前舱盖锁安装孔;所述前格栅安装孔设为多个,一部分所述前格栅安装孔设于所述上横梁上,另一部分所述前格栅安装孔设于所述下横梁上。进一步地,所述前端模块主体还包括一体成型的左连接梁和右连接梁;所述左连接梁设于所述上横梁的左侧;所述右连接梁设于所述上横梁的右侧;所述前大灯安装孔包括左大灯安装孔和右大灯安装孔,所述左大灯安装孔设于所述左连接梁上,所述右大灯安装孔设于所述右连接梁上。进一步地,所述上横梁上设有至少一个缓冲块安装孔;所述缓冲块安装孔用于供第五固定螺栓将前舱缓冲块固定于所述上横梁上。本技术提供的前端框架总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前端框架总成通过将左立柱、右立柱、上横梁和下横梁设为一体结构,减少了左立柱、右立柱、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焊接装配的精度过低的情况发生;通过将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装配于前端模块主体上,前防撞梁吸能盒装配于前防撞梁总成和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之间,一方面,使得前舱内的使用空间工整,便于其他零件的装配,另一方面,便于前防撞梁总成和前防撞梁吸能盒的快速安装,提高生产效率;设置前防撞梁吸能盒,能够有效的吸收冲撞至前防撞梁总成的冲击力,降低冲击力对前端框架总成的损坏。车辆,包括散热系统总成、前舱盖锁、前格栅、前大灯和前述前端框架总成;所述散热系统总成、所述前舱盖锁、所述前格栅和所述前大灯均装配于所述前端框架总成上。本技术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车辆,在实际操作时,可先将散热系统总成、前舱盖锁、前格栅和前大灯都装配于前端模块主体上,再将前端模块装配于车辆上,以缩短了车辆总装的生产时间,降低总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的前端框架;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框架总成的前端模块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端框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3中的腿部防撞梁总成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0'-前端框架;200'-前防撞梁;300'-前防撞梁左吸能盒;400'-前防撞梁右吸能盒;500'-前防撞梁左安装板;600'-前防撞梁右安装板;700'-右前纵梁总成;701'-左前纵梁总成;100-前端模块主体;101-左立柱;102-右立柱;103-上横梁;104-下横梁;105-第一左立柱加强件;106-第一右立柱加强件;107-第一安装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前端框架总成,包括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左立柱、右立柱、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左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上设有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设有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还安装有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吸能盒。

【技术特征摘要】
1.前端框架总成,包括前端模块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左立柱、右立柱、上横梁和下横梁;所述左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左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右立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上设有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设有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还安装有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吸能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上设有腿部防撞梁总成安装位;所述腿部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上设有腿部防撞梁总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的上方和/或下方设有所述腿部防撞梁总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安装有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的前端框架总成通过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固连于左纵梁的前端和右纵梁的前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横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纵向支撑件,所述纵向支撑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横梁上。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立柱的上端设有第一左立柱加强件;所述右立柱的上端设有第一右立柱加强件;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位为设于所述第一左立柱加强件和所述第一右立柱加强件上的第一安装孔;各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供第一安装螺栓将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连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左立柱加强件上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供第一安装螺栓将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连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和所述左纵梁,位于所述第一右立柱加强件上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供第一安装螺栓将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固连于所述前端模块主体和所述右纵梁。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设有两个,一个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左纵梁连接,另一个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聪高杰余林龙李泳杨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