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连接件、充电装置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6642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连接件、充电装置和车辆,充电连接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接线端子;半导体发电组件,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冷却件,所述冷却件套设在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上。由此,半导体发电组件可以利用温差产生直流电压,这样可以合理将壳体处的热量转化,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壳体处的热量,可以避免出现接线端子过热的问题,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其中半导体发电组件还具有无噪音,寿命长,性能稳定等特点。而且,在冷却件工作时,冷却件也可以有效带走壳体处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接线端子的温度,进而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

Charging connector, charging device an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harging connector, a charging device and a vehicle. The charging connector comprises a shell with wiring terminals arranged in the shell, a semiconductor power generation assembly arranged on the shell, and a cooling member sleeved on the semiconductor power generation assembly. Thereby, the semiconductor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can use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o generate DC voltage, which can reasonably convert the heat at the shell, thus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heat at the shell, avoiding the overheating of the terminal, and ensuring the charging safety of the vehicle, in which the semiconductor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also has no noise. Long life and stable performance. Moreover, when the cooling part is working, the cooling part can also effectively take away the heat at the shell, thereby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erminal, thereby ensuring the charging safety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连接件、充电装置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连接件以及具有该充电连接件的充电装置和具有该充电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能源和环境等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爆发性成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不断攀升。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巨大优势,但是电动车充电时间周期长,却是长久以来的诟病。现阶段利用增大充电功率来缩短充电时间的方式被普遍采用。与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电流过大,充电插座处的接线端子发热严重,导致出现充电端子烧毁或充电问题故障,这样整车无法正常充电,而且充电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还有,虽然目前一些厂商也在积极采用降低接线端子处的温度的一些方式,例如,在充电线束处布置冷却装置,但是冷却效果不理想,而且布置起来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连接件,该充电连接件可以有效降低接线端子的温度,而且可以将接线端子的热能转化成电能。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充电装置。本技术进一步地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的充电连接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接线端子;半导体发电组件,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冷却件,所述冷却件套设在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上。根据本技术的充电连接件,半导体发电组件可以利用温差产生直流电压,这样可以合理将壳体处的热量转化,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壳体处的热量,可以避免出现接线端子过热的问题,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其中半导体发电组件还具有无噪音,寿命长,性能稳定等特点。而且,在冷却件工作时,冷却件也可以有效带走壳体处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接线端子的温度,进而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套设在所述壳体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包括:内导电层,所述内导电层套设在所述壳体上;N形半导体和P形半导体,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套设在所述内导电层上;外导电层,所述外导电层套设在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上,所述冷却件套设在所述外导电层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均为多个且相互间隔排布以形成多组,所述内导电层和所述外导电层为多个以与多组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对应电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组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通过多个所述内导电层和多个所述外导电层串联连接形成回路。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件内形成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连接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在所述冷却件的周向间隔开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相对设置且所述进液口位于所述冷却件的最下方,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冷却件的最上方。根据本技术的的充电装置,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板体和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设置在所述板体上;所述的充电连接件,所述充电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板体上,所述冷却件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流道围绕所述冷却件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在所述冷却流道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板体上形成有共用进口和共用出口,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共用一个所述共用进口和一个所述共用出口。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所述的充电装置;冷却系统,所述冷却流道、所述冷却件和所述冷却系统连通。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泵体、换热器和储液罐,所述泵体、所述换热器、所述储液罐、所述冷却流道和所述冷却室之间形成循环回路。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插接检测件和电控模块,所述插接检测件用于检测插入所述充电连接件内的充电枪插接状态,所述电控模块与所述插接检测件电连接且在接收到充电枪插接完成信号后控制所述泵体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连接件的剖视图;图2是半导体发电组件的原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的充电连接件与充电枪对接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充电装置100;充电连接件10;壳体1;半导体发电组件2;内导电层21;N形半导体22;P形半导体23;外导电层24;冷却件3;冷却腔31;进液口32;出液口33;散热主体20;板体201;共用进口202;共用出口203;散热片204;冷却系统200;泵体210;冷凝器220;储液罐230;过滤器240;插接检测件300;电控模块400;配电模块500;充电桩600;充电枪6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连接件10,该充电连接件10用于与其他连接件对接以对车辆的动力电池进行充电。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连接件10包括:壳体1、半导体发电组件2和冷却件3,壳体1设置有接线端子,其中,接线端子可以包括传输电流的正极接线端子和负极接线端子。此接线端子适用于直流充电口。同理交流充电口充电接线端子也是成对出现,可能为多个,原理同上,依旧可以实施应用。例如,充电连接件10可以为充电插座,充电插座可以与充电枪610对接,在充电插座与充电枪610对接时,接线端子会产生热量,这样壳体1可以构成半导体发电组件2的热端。半导体发电组件2设置在壳体1上,冷却件3设置在半导体发电组件2上,例如,冷却件3套设在半导体发电组件2上。其中,冷却件3与壳体1相对设置,这样冷却件3的温度较低,冷却件3可以构成冷端。如此,如图2所示,在热端和冷端之间,半导体发电组件2可以利用温差产生直流电压,这样可以合理将壳体1处的热量转化,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壳体1处的热量,可以避免出现接线端子过热的问题,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其中半导体发电组件2还具有无噪音,寿命长,性能稳定等特点。而且,在冷却件3工作时,冷却件3也可以有效带走壳体1处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接线端子的温度,进而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可选地,如图1所示,半导体发电组件2可以套设在壳体1上。这样半导体发电组件2设置简单且可靠,能够适应壳体1的结构,而且如此设置的半导体发电组件2可以充分与壳体1的表面接触,从而可以更好地带走壳体1的热量。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半导体发电组件2可以包括:内导电层21、外导电层24、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内导电层21套设在壳体1上,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套设在内导电层21上,其中,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可以在壳体1的轴向间隔开设置,外导电层24套设在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上,冷却件3套设在外导电层24上。由此,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可以串联在电源的两端之间,这样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可以发电,从而可以将接线端子处的热能转换。其中,如图1所示,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均为多个,而且多个N形半导体22和P形半导体23相互间隔排布以形成多组,内导电层21和外导电层24为多个以与多组N形半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接线端子;半导体发电组件,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冷却件,所述冷却件套设在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接线端子;半导体发电组件,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冷却件,所述冷却件套设在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套设在所述壳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发电组件包括:内导电层,所述内导电层套设在所述壳体上;N形半导体和P形半导体,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套设在所述内导电层上;外导电层,所述外导电层套设在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上,所述冷却件套设在所述外导电层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均为多个且相互间隔排布以形成多组,所述内导电层和所述外导电层为多个以与多组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对应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N形半导体和所述P形半导体通过多个所述内导电层和多个所述外导电层串联连接形成回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件内形成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连接有进液口和出液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在所述冷却件的周向间隔开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兴国梁江毅戴星浩张丹丹石峰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