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42869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8:47
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构造(1)具备:槽形的骨架构件(2),其从前箱到驾驶室沿着车长方向设置,具有侧壁(22);下前围板(3),其具有槽部(4A),该槽部(4A)具有侧壁(42),该槽部(4A)嵌合于上述骨架构件(2)的内侧,上述槽部(4A)的侧壁(42)和上述骨架构件(2)的侧壁(22)接合在一起。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Maintain collision safety against collision in front of vehicle, and realize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of vehicle body. The front structure of the vehicle (1)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shaped skeleton (2) which is arranged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from the front box to the cab and has a side wall (22); a lower front panel (3) which has a groove (4A) with a side wall (42), the groove (4A) is embedded in the inner side of the skeleton (2), and the side walls (42) and the side walls (42) of the groove (4A) above. The side walls (22) of the skeleton members (2) are joined toge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前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近年来,出于地球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要求改善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另一方面,要求维持和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进行了高强度且轻量的车身构造的开发。以例如框架或支柱等骨架构件为中心促进了薄壁的高强度钢板的适用。例如,在车辆前部设置有将驾驶室(车厢)和对配置于驾驶室前方的发动机或马达等装置进行收纳的前箱分隔开的下前围板。该下前围板与前侧梁或地板构件等设置于车辆前部的骨架构件接合。针对这样的包括下前围板和骨架构件在内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行了用于使针对由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体带来的碰撞、或由来自受到该碰撞体的碰撞的发动机等的二次碰撞带来的碰撞载荷的碰撞安全性提高的技术的开发。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有如下技术:在前侧梁的上部设置有加强件,该加强件与设于前围板的前围板横梁接合。利用该技术,能够使针对碰撞载荷的耐载荷性提高。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技术:以下隔板中的突出形成到驾驶室侧的珠状的棱线和地板边梁的棱线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将下隔板和地板边梁连接。利用该技术,能够将下隔板所受到的碰撞载荷效率良好地向地板边梁传递。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42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19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将来被严格化的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基准,要求使车身构造进一步轻量化。不过,在谋求了前侧梁或地板构件那样的骨架构件的进一步的薄壁化的情况下,大多存在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比设计时所设想的性能低的情况。因此,例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所公开的以骨架构件为主体来吸收碰撞能量这样的构造中,难以兼顾车身构造的进一步的轻量化和所期望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为了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的碰撞安全性、同时进一步进行车身构造的轻量化,本专利技术人想到:不仅使上述的骨架构件、也使以往仅担负将空间分隔开的作用的下前围板也吸收碰撞能量是有用的。因此,要求下前围板的高强度化和轻量化。然而,在仅将下前围板焊接于上述的骨架构件时,难以充分地获得其焊接强度。其原因在于,在碰撞载荷从车辆前方作用于下前围板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该下前围板与上述的骨架构件之间的焊接部分断裂,两者剥离。在该情况下,从骨架构件剥离开的下前围板易于在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向驾驶室侧挠曲。因而,利用下前围板无法充分地承接碰撞载荷,碰撞体、装载于前箱的发动机等装置进入驾驶室侧的可能性较高。由此,车身的碰撞安全性有可能受损。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新的且改良好的车辆前部构造:可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观点,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具备:槽形的骨架构件,其从前箱到驾驶室沿着车长方向设置,具有侧壁;以及下前围板,其具备槽部,该槽部具有侧壁,该槽部嵌合于上述骨架构件的内侧,上述槽部的侧壁和上述骨架构件的侧壁接合在一起。也可以是,上述槽部的侧壁和上述骨架构件的侧壁利用接合部接合在一起,上述接合部是焊接部、紧固部、粘接部和铆接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以是,上述焊接部形成为沿着车长方向曲折并且连续的线状。也可以是,上述焊接部通过激光焊接和/或电弧焊形成。也可以是,上述焊接部通过点焊或电弧点焊形成。也可以是,在上述槽部的上述侧壁的至少局部设置有沿着车高方向延伸的第1嵌合槽,在上述骨架构件的上述侧壁设置有与上述第1嵌合槽相对应的第2嵌合槽,上述第1嵌合槽与上述第2嵌合槽嵌合。也可以是,在上述槽部的内侧设置有与上述槽部的彼此相对的上述侧壁分别抵接的抵接构件。也可以是,上述抵接构件由树脂或金属形成。也可以是,上述槽部的深度是15mm以上。也可以是,上述槽部在上述下前围板中沿着车宽方向排列设置有一对,在上述下前围板的位于一对上述槽部之间的中间部,从上述中间部的车宽方向上的一端到另一端设置有高刚度区域,该高刚度区域的刚度比上述下前围板中的上述中间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的刚度高。也可以是,上述高刚度区域中的金属板的板厚比上述下前围板中的上述高刚度区域以外的部分处的金属板的板厚大。也可以是,在上述高刚度区域中的金属板接合有由树脂形成的片构件。也可以是,在上述高刚度区域中的金属板借助顶面接合有树脂构造体,该树脂构造体具备:多个相同的高度的筒体;上述顶面,其覆盖上述筒体各自的一个端部;以及基部,其将上述筒体各自的另一个端部彼此相连,在上述树脂构造体的上述基部接合有由树脂或纸形成的片构件。也可以是,上述高刚度区域中的金属板具有凹凸形状。也可以是,上述槽部在上述下前围板中沿着车宽方向排列设置有一对,在上述下前围板的位于一对上述槽部之间的中间部,从上述中间部的车宽方向上的一端到另一端设置有高强度区域,该高强度区域的抗拉强度比上述下前围板中的上述中间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的抗拉强度高。也可以是,上述下前围板的板厚是1.0mm以上且2.0mm以下。也可以是,上述下前围板的抗拉强度是340MPa以上。也可以是,上述骨架构件包括前侧梁和地板构件中的至少任一者。根据上述结构,下前围板的槽部的侧壁和骨架构件的侧壁被接合。在该情况下,若碰撞载荷从车辆前方作用于下前围板,则该接合部分的断裂模式成为剪切断裂模式。在高强度钢板中,与两个构件沿着裂开的方向断裂的拔出断裂模式相比,剪切断裂模式的抗拉强度较大,因此,接合部分难以产生断裂。因而,即使碰撞载荷从车辆前方作用于下前围板,也难以产生接合部分的断裂。因而,下前围板难以向驾驶室侧挠曲,因此,能够充分吸收碰撞能量。由此,不仅能够使下前围板轻量化,也能够同时进行上述的骨架构件的轻量化,因而,不损害碰撞安全性,就能够实现车身的轻量化。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可维持针对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的碰撞安全性,同时实现车身构造的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剖切线处的骨架构件和下前围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碰撞载荷作用于该实施方式的下前围板之际的下前围板的行为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A是表示设于该实施方式的中间部的高刚度区域的第1例的图。图4B是表示设于该实施方式的中间部的高刚度区域的第2例的图。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树脂构造体和片构件的结构例的图。图6是表示形成为沿着车长方向曲折并且连续的线状的焊接部的例子的图。图7A是表示第1嵌合槽嵌合于第2嵌合槽的情况的骨架构件2和槽部4A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B是示出表示第1嵌合槽嵌合于第2嵌合槽的情况的骨架构件和槽部的状态的第1例的剖视图。图7C是示出表示第1嵌合槽嵌合于第2嵌合槽的情况的骨架构件和槽部的状态的第2例的剖视图。图8A是表示抵接构件的第1例、且是包括抵接构件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抵接构件的第1例、且是包括抵接构件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8C是抵接构件的第1例、且是包括抵接构件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的骨架构件和下前围板的剖视图。图8D是表示抵接构件的第2例的图。图9是表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中,该车辆前部构造具备:槽形的骨架构件,其从前箱到驾驶室沿着车长方向设置,具有侧壁;以及下前围板,其具备槽部,该槽部具有侧壁,该槽部嵌合于所述骨架构件的内侧,所述槽部的侧壁和所述骨架构件的侧壁接合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05 JP 2016-020452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中,该车辆前部构造具备:槽形的骨架构件,其从前箱到驾驶室沿着车长方向设置,具有侧壁;以及下前围板,其具备槽部,该槽部具有侧壁,该槽部嵌合于所述骨架构件的内侧,所述槽部的侧壁和所述骨架构件的侧壁接合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所述槽部的侧壁与所述骨架构件的侧壁利用接合部接合在一起,所述接合部是焊接部、紧固部、粘接部和铆接接合部中的至少任一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所述焊接部形成为沿着车长方向曲折并且连续的线状。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所述焊接部通过激光焊接和/或电弧焊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所述焊接部通过点焊或电弧点焊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在所述槽部的所述侧壁的至少局部设置有沿着车高方向延伸的第1嵌合槽,在所述骨架构件的所述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1嵌合槽相对应的第2嵌合槽,所述第1嵌合槽与所述第2嵌合槽嵌合。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在所述槽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槽部的彼此相对的所述侧壁分别抵接的抵接构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所述抵接构件由树脂或金属形成。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所述槽部的深度是15mm以上。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中,所述槽部在所述下前围板中沿着车宽方向排列设置有一对,在所述下前围板的位于一对所述槽部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神聪大塚研一郎中泽嘉明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