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98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副车架的车身结构,在车辆碰撞时使副车架容易脱落。车身结构具有:基架(10),其被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副车架(30),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基架(10)的一方侧,并且被配置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车架(20)的下方;连接部件(50),其连接基架(10)和侧车架(20);以及固定部件(60),其固定连接部件(50)和副车架(30)。在基架(10)上形成有从下方抵接于连接部件(50)的抵接壁(15),在抵接壁(15)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5h),在副车架(30)中的基架(10)侧的端部形成有从下方与抵接壁(15)相向的相向部(35a)。固定部件(60)穿过开口部(15h)结合于连接部件(50)和相向部(35a)。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ody structure with a subframe, which causes the sub frame to fall off easily when the vehicle collides. The body structure has a base frame (10), which is configured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central; sub frame (30), which is configured on the base frame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10) on one side, and is configured in the frame extending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side (20) of the connecting parts (below; 50), the connecting frame (10) and the side frame (20); and a fixing part (60), the fixed connection member (50) and sub frame (30). On the base frame (10) is formed in contact with the connecting parts from below (50) the abutment wall (15), in the abutment wall (15) is formed along the opening direction on the opening (15h), in the sub frame (30) of the frame (10) side of the form a wall from below and offset (15) opposite to the Ministry (35a). The fixing member (60) is coupled to the connecting member (50) and the opposite portion (35a) through the opening portion (15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车身结构,其具有在车身前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和副车架,该副车架被配置在前侧车架的下方,并且用于支承引擎、变速器和悬架等。在上述车身结构中,副车架构成为当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落下。据此,避免副车架和被配置在副车架的前方的动力传动系统发生干涉而影响车厢空间。例如,专利文献1具有将副车架连接于前侧车架的被安装部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含有以包围形成于被安装部的开口的方式设置的螺母以及经由所述开口与螺母螺纹连接的螺栓,并且在被安装部中的所述开口的边缘形成有切口。在专利文献2中,在前侧车架的后端部和通道架的前端部之间配置有用于紧固副车架的后紧固部的紧固基座支架,在紧固基座支架上形成有龟裂促进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278105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460684号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以规定的载荷使副车架脱离,需要确定切口的配置位置,如螺母的固定位置以及切口的顶部的形成位置在周向上的位置关系等。在专利文献2中,需要确定龟裂促进孔的配置位置,如紧固孔的中心和龟裂促进孔间的分隔距离等。因此,在这些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副车架的安装结构变得复杂,在发生前方碰撞时难以使副车架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具有副车架的车身结构中,当发生车辆碰撞时使副车架容易脱落。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车身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身结构1)具有:基架(baseframe)(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基架10),其被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副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副车架30),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基架的一方侧,并且被配置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车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车架20)的下方;连接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50),其连接所述基架和所述侧车架;以及固定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固定部件60),其固定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副车架。在所述基架上形成有从下方抵接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抵接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抵接壁15),在所述抵接壁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15h),在所述副车架中的所述基架侧的端部形成有从下方与所述抵接壁相向的相向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相向部35a)。所述固定部件穿过所述开口部结合于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相向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筒状的轴套(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轴套61),其结合于所述副车架,并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抵接于所述连接部件;以及螺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栓62)和螺母(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母63),其经由所述轴套来固定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相向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底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壁51),其从上方抵接于所述抵接壁;以及周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周壁52),其与所述底壁分体形成。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基架具有重叠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重叠部17),该重叠部在所述周壁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周壁重叠。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还具有:通道横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通道横梁6),其支承底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板4)的车宽方向中央的通道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通道部4a),并且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呈倒U字状。所述周壁具有连接凹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凹部55a),该连接凹部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并沿所述通道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方式延伸,并且连接于所述通道横梁。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周壁具有棱线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53a),该棱线部与所述侧车架的棱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棱线20a)连续,并且向所述周壁的内侧凹进。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基架具有倾斜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倾斜面12a),该倾斜面以所述抵接壁的外周缘(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抵接壁15的后端15e)为起点,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以越朝向中央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架上设置有纵壁(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纵壁19),该纵壁从所述倾斜面的与所述抵接壁相反侧的部分向上方突出。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与所述基架相反侧的所述副车架和所述侧车架之间,设置有支承悬架的下臂(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臂70)的下臂支承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下臂支承部71)。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具有:第一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部41),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连接于所述侧车架的与所述基架相反侧的端部;第二连接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部42),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相向部之间连接于所述侧车架;以及弯曲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43),其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向下方弯曲。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基架上形成有从下方抵接于连接部件的抵接壁,在抵接壁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在副车架中的基架侧的端部形成有从下方与抵接壁相向的相向部,固定部件穿过开口部结合于连接部件和相向部。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以下,将车辆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发生碰撞时称为“车辆碰撞时”。当发生车辆碰撞时,若对相向部施加朝向下方的载荷,则连接部件被抵接壁(具体而言,开口部的外周部)挤压。此时,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连接部件。因此,应力沿开口部的周缘集中于连接部件。据此,连接部件在开口部的内侧发生龟裂而断裂。于是,连接部件的断裂部与固定部件一起穿过开口部而落下。因此,当车辆碰撞时能够使副车架容易脱落。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固定部件具有:筒状的轴套,其结合于副车架,并且在开口部的内侧抵接于连接部件;以及螺栓和螺母,其经由轴套来固定连接部件和相向部。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在连接部件和相向部之间夹持轴套,使相向部远离开口部,因此,应力易于沿开口部的周缘集中于连接部件。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容易断裂。另外,固定部件可以采用作为通用零部件的轴套、螺栓和螺母,因此能够简化副车架的固定结构。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连接部件具有:底壁,其从上方抵接于抵接壁;以及周壁,其与底壁分体形成。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和厚度形成底壁和周壁,因此,能够提高与要求规格对应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从使连接部件容易断裂的观点出发,可以由强度低的材料形成底壁。另一方面,从提高副车架的支承刚性的观点出发,可以增大底壁的板厚。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基架具有在周壁的厚度方向上与周壁重叠的重叠部。据此,可以由重叠部来确保刚性,因此能够缩小周壁的板厚,实现轻量化。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周壁具有连接凹部,该连接凹部以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并沿通道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的方式延伸,并且与通道横梁连接。据此,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经由连接凹部由通道横梁来承受从副车架施加的载荷,因此能够提高副车架安装部(例如,相向部和连接部件等)的周围的刚性。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周壁具有棱线部,该棱线部与侧车架的棱线连续,并且向周壁的内侧凹进。据此,能够发挥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基架,其被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副车架,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基架的一方侧,并且被配置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车架的下方;连接部件,其连接所述基架和所述侧车架;以及固定部件,其固定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副车架,在所述基架上,形成有从下方抵接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抵接壁,在所述抵接壁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副车架中的所述基架侧的端部,形成有从下方与所述抵接壁相向的相向部,所述固定部件穿过所述开口部结合于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相向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19 JP 2016-007726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基架,其被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副车架,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基架的一方侧,并且被配置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车架的下方;连接部件,其连接所述基架和所述侧车架;以及固定部件,其固定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副车架,在所述基架上,形成有从下方抵接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抵接壁,在所述抵接壁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在所述副车架中的所述基架侧的端部,形成有从下方与所述抵接壁相向的相向部,所述固定部件穿过所述开口部结合于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相向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筒状的轴套,其结合于所述副车架,并且在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抵接于所述连接部件;以及螺栓和螺母,其经由所述轴套来固定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相向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底壁,其从上方抵接于所述抵接壁;以及周壁,其与所述底壁分体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架具有重叠部,该重叠部在所述周壁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周壁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邦彦藤森胜哉有马哲宽滨野阳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