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963394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4 0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包括:多维生态水质治理步骤、内部污染控制步骤和外部污染控制步骤:多维生态修复水质治理步骤:主要指构建水体中多维生态系统;内源污染控制步骤:主要为湖体排除底泥营养盐释放带来的污染,对于严重污染的人工湖、原始湖体或河流,进行清淤和底泥修复改良;污染控制步骤:使进入湖体的外源水体主要为雨水和部分生活杂用水,确保入湖水体水质不会对湖体生态系统以及水质效果产生破坏性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从影响水体水质的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着手,纵观水源到水体水景功能完成的全过程,结合所有对水体水质维护的有利措施,全方位的保证水体水质效果,实现多维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包括:多维生态水质治理步骤、内部污染控制步骤和外部污染控制步骤:多维生态修复水质治理步骤:主要指构建水体中多维生态系统;内源污染控制步骤:主要为湖体排除底泥营养盐释放带来的污染,对于严重污染的人工湖、原始湖体或河流,进行清淤和底泥修复改良;污染控制步骤:使进入湖体的外源水体主要为雨水和部分生活杂用水,确保入湖水体水质不会对湖体生态系统以及水质效果产生破坏性影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从影响水体水质的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着手,纵观水源到水体水景功能完成的全过程,结合所有对水体水质维护的有利措施,全方位的保证水体水质效果,实现多维修复。【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生生态系统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自然湖或人工湖生态自净的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湖泊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二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而目前的修复方法比较单一生态修复方式或注重末端治理。限制了修复方法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修复技术,该生态修复技术摒弃传统生态修复观念(单一生态修复方式或注重末端治理),着手于可能带来水体污染的各个环节,综合多方面进行控制,各个击破,从而实现水体多维生态系统的构建,确保水体水质。一种多维生态系 统修复方法,包括:多维生态水质治理步骤、内部污染控制步骤和外部污染控制步骤:多维生态修复水质治理步骤:主要指构建水体中多维生态系统,包括:立体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浅水型沉水植物、深水型潜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生物多样性群落构建:包括:鱼类、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原生态修复和生物操纵技术,多层次的完善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人工处理修复技术,确保水域水体水质恶化的应急处理和补水净化。内源污染控制步骤:主要为湖体排除底泥营养盐释放带来的污染,对于严重污染的人工湖、原始湖体或河流,进行清淤和底泥修复改良。外源污染控制步骤:使进入湖体的外源水体主要为雨水和部分生活杂用水,通过对水体入湖通道设置驳岸渗透缓冲系统以及生态滞留系统,确保入湖水体水质不会对湖体生态系统以及水质效果产生破坏性影响,包含驳岸生物滞流系统、B M P水质控制系统、LI D雨水水质控制系统和外源水质控制系统。驳岸生物滞留系统:湖体或河道驳岸设置雨水滞留功能区,净化入湖雨水,缓冲水体对驳岸的冲刷。BMP水质控制系统:设置于湖体或河道的支流上,是一种支流水体的水质控制和调畜洪水流量的闻效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支流水体的泥沙、N、P等污染物的含量,并有效削减支流水体暴雨时期洪峰。LID雨水控制系统:利用改造过的土壤和植被,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面源污染进行控制。LID可以减少暴雨径流30-99%并延迟暴雨径流的峰值5-20min,从而减轻市政排水压力,可以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N、P、油脂、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LID技术主要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生态暗沟、雨水花园、自然排水系统等设施。其设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水文布局进行控制。外源水质控制系统:对于湖体和河道的补水,入湖前进行水质控制(人工干预或生态净化),严格限制生态环境容量以外的污染水体入湖。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该生态修复技术摒弃传统生态修复观念(单一生态修复方式或注重末端治理),着手于可能带来水体污染的各个环节,综合多方面进行控制,各个击破,从而实现水体多维生态系统的构建,确保水体水质。 优选的,沉水植物及其种植密度为:苦草50株/m2,金鱼藻15株/m2,轮叶黑藻30丛/m2,伊乐藻20株/m2,竹叶眼子菜25丛/m2,穗状狐尾藻25丛/m2。优选的,浮叶植物及其种植密度为:睡莲I — 2头/m2,存菜20 — 30株/m2,芡实I株/4 — 6m2,萍蓬草I — 2头/m2,水皮莲20 — 25株/m2,药菜10 — 16株/m2,菱3 — 5株/m2.优选的,浮水植物及其种植密度为:水鳖:60 — 80株/m2,大漂30 — 40株/m2,凤眼莲30 — 40株/m2,槐叶萍100 — 150株/m2,优选的,挺水植物及其种植密度为:菖蒲25株/m2,海寿花9丛/m2,旱伞草2株/m2,花叶芦竹9丛/m2,芦苇16株/m2,千屈菜16株/m2,千屈菜25丛/m2,水芋9丛/m2,荷花6株/m2,睡莲4丛/m2,再力花2丛/m2,慈姑10株/m2,水葱12丛/m2,泽湾20株/m2,紫杆芋9丛/m2。优选的,鱼类及其规格为:鲢鱼20尾/亩,鳙鱼2尾/亩,鲴鱼4尾/亩,鳜鱼4尾/亩,乌鳢7尾/亩,t卢鱼5尾/亩,餘鱼8尾/亩。优选的,底栖动物及其规格为:螺2kg/亩,蛘3kg/亩,虾0.5kg/亩。优选的,浮游动物及其规格为:水蚤0.5kg/亩。优选的,本方案还包括:长效维护步骤:维护生态系统的长效稳定,并及时实施动态跟踪,对于特殊生态物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多维生态修复技术从影响水体水质的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着手,纵观水源到水体水景功能完成的全过程,结合所有对水体水质维护的有利措施,全方位的保证水体水质效果,实现多维修复。1.源头水质控制一入湖/河驳岸滞留净化控制一水系生态系统自净,实现生态净化能力的最大化。2.对于严重污染的人工湖、原始湖体或河流,进行清淤和底泥修复改良,营造湖体底部环境,排除底泥营养释放带来的污染。3.采用人工处理修复技术,确保水体水质恶化的应急处理和补水净化。4.构建水体中多维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底栖动物),并通过生物操纵技术,多层次的完善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建立系统长效维护机制,不仅注重建设期的构建,也加强后期的运营管理。【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生态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生态自净模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选用某景观自然湖作为实验湖泊,本专利技术对该湖泊的改善采取以下具体实施步骤:1、原生态修复技术:利用原生态的植物系统以及底泥生态系统修复湖泊水生态。2.内源污染控制:主要为湖体排除底泥营养盐释放带来的污染,对于严重污染的人工湖、原始湖体或河流,进行清淤和底泥修复改良。3.外源污染控制包括:驳岸生物滞流系统、BMP实质控制系统、L I D雨水水质控制系统,为的是确保入湖水体水质不会对湖体生态系统以及水质效果产生破坏性影响,进而为实现生态净化能力的最大化提供有利条件。4.人工水处理修复方法:通过对自然湖或人工湖进行人为干预,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物化的手段,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等水质调理的过程,去除水中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而促进水体生态自净功能以及维护水体水质。5.生物操纵技术:通过对水生生物群及其栖息地的一系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维生态水质治理步骤、内部污染控制步骤和外部污染控制步骤:多维生态修复水质治理步骤:用于构建水体中多维生态系统,包括:立体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浅水型沉水植物、深水型潜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生物多样性群落构建:鱼类、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原生态修复和生物操纵方法构建多层次的完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处理修复方法,确保水域水体水质恶化的应急处理和补水净化;内源污染控制步骤:主要为湖体排除底泥营养盐释放带来的污染,对于严重污染的人工湖、原始湖体或河流,进行清淤和底泥修复改良;外源污染控制步骤:使进入湖体的外源水体主要为雨水和部分生活杂用水,通过对水体入湖通道设置驳岸渗透缓冲系统以及生态滞留系统,确保入湖水体水质不会对湖体生态系统以及水质效果产生破坏性影响,包含驳岸生物滞流系统、BMP实质控制系统、LID雨水水质控制系统和外源水质控制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天澄科工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