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581729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4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其包括笼盖、若干个笼组和若干个卡扣,所述笼盖脱卸连接于笼组的顶部,所述笼组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若干个用于海藻附着的上层笼、用于填充废弃贝壳的贝壳笼和适于海参等底栖动物的底层笼,所述上层笼内设置有用于辅助海藻附着的网帘,所述底层笼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的凸起,所述卡扣包括母扣和子扣,所述母扣分别安装于底层笼、贝壳笼和上层笼的底部,所述子扣分别安装于底层笼、贝壳笼和上层笼的顶部,且子扣的位置与母扣相对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形成了涵盖贝、藻、参3种功能生物的生态型修复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
技术介绍
近海通常指离岸10-30m的海域,其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促进渔业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迫使我们无限制的向海洋索取空间和资源,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海生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物种群资源出现大幅度衰退。人工礁体是人为地设置在水域的构造物,用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等场所,从而达到保护、增殖生物资源和提高渔货质量的目的。我国自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在近海海域建造和投放礁体,除部分礁体是利用废旧船只和石料组合结构之外,基本均为钢筋混凝土和水泥构造。而上述材料已被报道可溶出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此外,设计时往往仅将礁体设置多个大小不一空间,或将目的定位于恢复某一种生物资源,缺少综合贝、藻(草)、参等多种功能生物的有益空间组合,无法保障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效果。上述问题导致投放礁体不仅没有起到恢复资源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海洋环境二次破坏,所恢复的近海礁体生态系统往往较为脆弱,严重制约了人工鱼礁产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形成了涵盖贝、藻、参3种功能生物的生态型修复模式,有利于形成生物多样性高的鱼礁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效果,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其包括笼盖、若干个笼组和若干个卡扣,所述笼盖脱卸连接于笼组的顶部,所述笼组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若干个用于海藻附着的上层笼、用于填充废弃贝壳的贝壳笼和适于海参等底栖动物的底层笼,所述上层笼内设置有用于辅助海藻附着的网帘,所述底层笼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的凸起,所述卡扣包括母扣和子扣,所述母扣分别安装于底层笼、贝壳笼和上层笼的底部,所述子扣分别安装于底层笼、贝壳笼和上层笼的顶部,且子扣的位置与母扣相对应。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若干个用于连接笼组的挂钩,其固接于笼组的两侧,且对称分布。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层笼底部开口,所述贝壳笼和上层笼均顶部开口。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用于检测底层笼周边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底层笼周边盐度的盐度检测仪,所述温度传感器和盐度检测仪均设置于底层笼内。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通过笼组实现贝类、海藻、海参的综合修复模式,上层笼内设置便于海藻附着的网帘,且上层位置可保证附着海藻获得充足光照,为藻类存活提供必要保障条件;中间层填充废弃贝类有助于稳定礁体装置并诱聚海参等底栖生物;底层诱集的底栖生物通过掘穴等生物扰动,促进底层水体与上
覆水的交换,有利于礁区的水质净化,整个礁体装置形成的应用于近海的“贝-藻-参”的生态型修复模式,是传统人工礁体设计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提升衰退资源修复能力,促进人工礁体产业持续发展,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后整个结构简单,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本技术所述海藻笼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其包括笼盖1、若干个笼组2和若干个卡扣3,所述笼盖1脱卸连接于笼组2的顶部,所述笼组2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若干个用于海藻附着的上层笼23、用于填充废弃贝壳的贝壳笼22和适于海参等底栖动物栖息的底层笼21,所述上层笼23内设置有用于辅助海藻附着的网帘23-1,所述底层笼21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的凸起,其主要作用是模拟礁体形状,使海参等底栖动物更好在底层笼内栖息,所述卡扣3包括母扣3-1和子扣3-2,所述母扣3-1分别安装于底层笼21、贝壳笼22和上层笼23的底部,所述子扣3-2分别安装于底层笼21、贝壳笼22和上层笼23的顶部,且子扣3-2的位置与母扣3-1相对应。优选的,还包括若干个用于连接笼组2的挂钩4,其固接于笼组2的两侧,且对称分布,通过挂钩4连接笼组2,形成一道屏障,可以防止笼组2四处漂散,
增强礁体固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对要进入近海的海洋垃圾进行拦截。优选的,所述底层笼21底部开口,便于周边海参等底栖生物诱集;所述贝壳笼22和上层笼23均顶部开口,便于生物资源取放;所述不同的上层笼内附着大型海藻,海藻可以沿着网帘生长,防止其漂散;所述贝壳笼22内填充废弃贝壳,其一为了增加笼组2的重量,提高结构稳定,防止其漂浮;其二贝壳经海水的冲刷,从贝壳上脱落的粉末可以成为藻类的营养物质来源,有助于藻类的生长;其三,诱使海参等大型底栖生物在底部聚集,底栖生物通过掘穴等生物扰动,促进底层水体与上覆水的交换,有利于礁区的水质净化,形成涵盖“贝-藻-参”立体修复模式的生态型礁体。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检测底层笼21周边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底层笼21周边盐度的盐度检测仪,所述温度传感器和盐度检测仪均设置于底层笼21内,通过温度传感器和盐度检测仪时刻检测海参等底栖生物的生长环境,并进行改善,有助于海参等底栖生物的生长。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技术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笼盖(1)、若干个笼组(2)和若干个卡扣(3),所述笼盖(1)脱卸连接于笼组(2)的顶部,所述笼组(2)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若干个用于海藻附着的上层笼(23)、用于填充废弃贝壳的贝壳笼(22)和适于海参等底栖动物的底层笼(21),所述上层笼(23)内设置有用于辅助海藻附着的网帘(23‑1),所述底层笼(21)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的凸起,所述卡扣(3)包括母扣(3‑1)和子扣(3‑2),所述母扣(3‑1)分别安装于底层笼(21)、贝壳笼(22)和上层笼(23)的底部,所述子扣(3‑2)分别安装于底层笼(21)、贝壳笼(22)和上层笼(23)的顶部,且子扣(3‑2)的位置与母扣(3‑1)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近海的生态型人工礁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笼盖(1)、若干个笼组(2)和若干个卡扣(3),所述笼盖(1)脱卸连接于笼组(2)的顶部,所述笼组(2)从上往下依次包括若干个用于海藻附着的上层笼(23)、用于填充废弃贝壳的贝壳笼(22)和适于海参等底栖动物的底层笼(21),所述上层笼(23)内设置有用于辅助海藻附着的网帘(23-1),所述底层笼(21)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的凸起,所述卡扣(3)包括母扣(3-1)和子扣(3-2),所述母扣(3-1)分别安装于底层笼(21)、贝壳笼(22)和上层笼(23)的底部,所述子扣(3-2)分别安装于底层笼(21)、贝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其翔周健宋静静高翔盖珊珊王源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