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78184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4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恢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步骤S1,清查坡面的涌水点,并在各个涌水点处做标识;S2,修建与各个涌水点连通的排水通道;S3,在修建好排水通道的坡面上铺设帮助排水的导排层,并采用锚杆固定;S4,在导排层上设置用于加固坡面的植被基质层;S5,在植被基质层上设置植被层。还涉及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系统,由上述生态修复方法构建而成,通过设置排水通道可以将涌水点的涌出的水排出,避免涌水扩散乱窜造成不可控的水灾;另外在坡面上铺设导排层能够快速将涌水输出,避免涌水对植被基材层和植被层直接冲击,从而造成滑塌等地质灾害,并能够充分利用涌水使其变成植物生长所需的水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恢复
,尤其涉及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的矛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采石(矿)场的开采和关停坑口,公路和铁路开通后遗留下来的边坡等,形成了许多山体疮疤,这些疤痕与宛延起伏山体的自然景观不相一致,也与森林植被的绿色景观不相协调,更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不相融合,因此岩石边坡的生态修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的实施受各种不利地质灾害影响,其中涌水是富水区域工程施工经常出现的问题。坡面长期涌水首先会导致施工条件恶化,其次不利于生态工程的稳定,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工程地质灾害,因此研究含涌水岩石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岩石边坡生态修复过程中,传统涌水处治采用封堵法。传统封堵法虽然能堵住涌水,但是水流易扩散乱窜造成不可控的水灾变,且涌水易造成围岩中细小颗粒外流,破碎围岩结构局部脱空与垮塌,而封堵造成的水压升高会威胁生态治理工程的稳定性,且涌水对隧道施工环境有所影响,增加施工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迫切地需求一种能够有效堵水并能将涌水造成的影响限定在可控范围,同时能有效实施边坡生态修复的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
中出现的涌水难以控制,进而会造成不可控的水灾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步骤S1,清查坡面的涌水点,并在各个所述涌水点处做标识;S2,修建与各个涌水点连通的排水通道;S3,在修建好排水通道的坡面上铺设帮助排水的导排层,并采用锚杆固定;S4,在所述导排层上设置用于加固坡面的植被基质层;S5,在所述植被基质层上设置植被层。其中在所述步骤S3之前还包括步骤S′,对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清除坡面的浮石和落石隐患。其中,所述步骤S2还包括S21,在边坡的坡脚修建排水沟;S22,以涌水点为起点修建导流槽,使所述导流槽与所述排水沟连通。其中,所述步骤S3中的导排层为三维复合排水网。其中,在所述步骤S3和S4之间还包括步骤S3′,在所述导排层上设置土工格栅,并采用锚杆将所述土工格栅固定在坡面上。其中,所述步骤S4中,采用干喷机将所述植被基质层喷洒在所述土工格栅上,所述植被基质层的喷洒厚度为12~15cm。其中,所述步骤S4中的植被基质层包括改良基质、土壤、保水剂和粘合剂;所述植被基质层中的改良基质与土壤按体积分数进行混合,所述植被基质层中的改良基质的体积分数用A表示,所述植被基质层中的土壤的体积分数用B表示,且20%≤A≤30%,70%≤B≤80%;所述保水剂含量为15~20g/m2,所述粘合剂的含量为8~10g/m2。其中,所述步骤S5中的植被层包括改良基质、土壤和植物种子;所述植被层中的改良基质与土壤按体积分数进行混合,所述植被层中的改良基质的体积分数用C表示,所述植被层中的土壤的体积分数用D表示,35%≤C≤45%,55%≤D≤65%;所述植物种子的含量为
15~20g/m2。其中,所述改良基质包括花生壳、谷壳、草炭和木屑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所述步骤S5中,采用干喷机将所述植被层喷洒到所述植被基质层的表面,所述植被层的喷洒厚度为2~3c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设于坡面上与涌水点连通的排水通道,以及依次铺设于坡面上的导排层、植被基质层和植被层,且所述排水通道包括设于坡脚的排水沟以及连通各个涌水点与所述排水沟的导流槽,所述导排层采用具有透水过滤作用的材料制成,所述植被基质层为所述植被层提供生长场所和营养。其中,还包括土工格栅,所述土工格栅设于所述导排层与所述植被基质层之间。(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步骤S1,清查坡面的涌水点,并在各个所述涌水点处做标识;S2,修建与所述涌水点连通的排水通道;S3,在修建好排水通道的坡面上铺设固定铺设帮助排水的导排层;S4,在所述导排层上设置用于加固坡面的植被基质层;S5,在所述植被基质层上设置植被层。该修复方法通过设置排水通道可以将涌水点的涌出的水按照特定的通道排出,避免涌水扩散乱窜造成不可控的水灾,同时保证了生态工程的稳定性;另外在坡面上铺设导排层能够快速将涌水输出,避免涌水对植被基材层和植被层直接冲击,从而造成滑塌等地质灾害,并能够充分利用涌水使其变成植物生长所需的水源,保证植被工程的顺利实施。(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系统,包括与涌水点连接的排水通道,以及依次铺设于坡面上的导排层、植被基质层和植被层,排水通道包括设于坡脚的排水沟以及连通各个涌水点与排
水沟的导流槽,导排层采用具有透水过滤作用的材料制成,植被基质层为植被层提供生长场所和营养。该生态修复系统的导流槽将从涌水点流出的涌水引入到坡脚的排水沟内,避免涌水对坡面造成影响,保证了生态工程的稳定性,排水层的设置能够将涌水快速输出,同时将涌水应用到上层植被的生长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设置植被基质层和植被层避免坡面的水土流失,起到了修复坡面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边坡;2:涌水点;3:导流槽;4:排水沟;5:导排层;6:锚杆;7:土工格栅;8:植被基质层;9:植被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
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本实施例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坡面的涌水点逐一进行清查,并在各个涌水点处做标识;步骤S2,修建与各个涌水点连通的排水通道;具体的,步骤S2还包括S21,先在边坡的坡脚修建排水沟;S22,以涌水点为起点从上至下修建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清查坡面的涌水点,并在各个所述涌水点处做标识;S2,修建与各个涌水点连通的排水通道;S3,在修建好排水通道的坡面上铺设帮助排水的导排层,并采用锚杆固定;S4,在所述导排层上设置用于加固坡面的植被基质层;S5,在所述植被基质层上设置植被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清查坡面的涌水点,并在各个所述涌水点处做标识;S2,修建与各个涌水点连通的排水通道;S3,在修建好排水通道的坡面上铺设帮助排水的导排层,并采用锚杆固定;S4,在所述导排层上设置用于加固坡面的植被基质层;S5,在所述植被基质层上设置植被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之前还包括步骤S′,对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清除坡面的浮石和落石隐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还包括S21,在边坡的坡脚修建排水沟;S22,以涌水点为起点修建导流槽,使所述导流槽与所述排水沟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的导排层为三维复合排水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和S4之间还包括步骤S3′,在所述导排层上设置土工格栅,并采用锚杆将所述土工格栅固定在坡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采用干喷机将所述植被基质层喷洒在所述土工格栅上,所述植被基质层的喷洒厚度为12~15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涌水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植被基质层包括改良基质、土壤、保水剂和粘合剂;所述植被基质层中的改良基质与土壤按体积分数进行混合,所
\t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琼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