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51039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23:05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收容有蓄冷材料;封入口,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用于供所述蓄冷材料封入;配管接合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用于接合配管;配管,其与所述配管接合部机械性接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收容有蓄冷材料;封入口,其设置于壳体上,并用于供蓄冷材料封入;配管接合部,其设置于壳体上,并用于接合配管;配管,其与配管接合部机械性接合。由此,在收容有蓄冷材料的热交换器中不会对蓄冷材料的封入造成干涉且不会产生着火、基于蒸发而导致的内压上升。【专利说明】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收容有蓄冷材料的热交换器中用于将配管接合部和配管接合的机械性接合结构。
技术介绍
在热交换器的配管接合方法中,作为现有技术,主流的方法是利用钎焊将配管接合于配管接合部。另一方面,在具有蓄冷功能的热交换器中,需要在壳体的内部封入蓄冷材料。在热交换器使用具有可燃性的蓄冷材料或者蒸发性高的蓄冷材料的情况下,当在壳体的内部封入有蓄冷材料的状态下进行钎焊时,由于温度上升,因而有可能产生着火或者基于蒸发而导致的内压上升,从而会造成热交换器损坏。因此,为了防止如上所述的热损害,需要在将配管钎焊后才在壳体的内部封入蓄冷材料。但是,若在将配管钎焊后才在壳体的内部封入蓄冷材料,则由于配管成为障碍而造成无法向热交换器封入蓄冷材料的弊端。尤其是,在配管较长地从壳体的设有封入口的侧面伸出的情况下,这种弊端尤为明显。具体来说,在如图10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标注圆圈的部位为配管与配管接合部的焊接部位,在将配管7钎焊于热交换器I后再利用封入机9向热交换器I封入蓄冷材料时,封入机9的封入针10与配管7产生干涉,从而无法向热交换器I封入蓄冷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收容有蓄冷材料的热交换器中不会对蓄冷材料的封入造成干涉且不会产生着火、基于蒸发而导致的内压上升的将配管接合部和配管接合的接合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收容有蓄冷材料;封入口,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用于供所述蓄冷材料封入;配管接合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用于接合配管;配管,其与所述配管接合部机械性接口 ο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优选在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中的一方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以将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中的另一方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凿密设置于所述另一方上。第三方式在上述第二方式的基础上,优选在所述配管接合部或所述配管设置有O型环,所述O型环以确保所述配管接合部与所述配管之间的气密性的方式设置于二者之间。第四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优选在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中的一方设置有外螺纹,在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中的另一方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螺合。第五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优选在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分别设置有在对应位置上设有螺纹孔的凸缘部,并使螺纹件与所述螺纹孔螺合。第六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优选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中的一方以将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中的另一方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凿密设置于所述另一方上。第七方式在上述第六方式的基础上,优选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的被凿密的部位呈扩开的圆锥状。第八方式在上述第六方式的基础上,优选所述配管接合部和所述配管的被凿密的部位呈缩窄的圆锥状。技术效果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由于将配管与配管接合部的接合形成为不施加热的机械接合结构,由此能够在将蓄冷材料封入壳体的内部中之后再进行配管向配管接合部的接合,从而,在蓄冷材料的封入时不会由于配管而对蓄冷材料的封入造成干涉,并且在将配管与配管接合部接合时不会像进行钎焊那样产生着火、基于蒸发而导致的内压上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末接合有配管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A-A线剖开热交换器而得到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配管的侧视图。图5(a)是本技术的配管与配管接合部接合后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5(b)是图5(a)中的配管与配管接合部接合后的部位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配管与配管接合部接合后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7(a)?(j)是本技术的配管接合部的不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8(a)?(f)是本技术的配管接合部的不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9(a)是本技术的配管与膨胀阀的组合结构的主视图。图9(b)是本技术的配管与膨胀阀的组合结构的侧视图。图10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中的用封入机向钎焊有配管的热交换器封入蓄冷材料时的情况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
技术介绍
中说明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对应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且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技术的中,图1是本技术的末接合有配管的热交换器的主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A-A线剖开热交换器而得到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配管的侧视图。具体来说,该图1?4是表示将配管接合于配管接合部之前的状态的图,如该图1?4所示,具有蓄冷功能的热交换器I具有:收容蓄冷材料3的壳体2;设置于壳体2上且用于供蓄冷材料3封入的封入口 4;设置于壳体2上且用于接合配管的配管接合部6;与配管接合部6机械性接合的配管7。另外,在将图4所示的配管7接合于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I的配管接合部6之前的状态下,利用如上所述的封入机9将蓄冷材料3从封入口 4封入壳体2的内部。由此,在封入蓄热材料3时不会由于配管7而对蓄冷材料3的封入造成干涉,从而能够容易地问热交换器I的壳体2的内部封入蓄冷材料3,提高了蓄冷材料3的封入性。进而,在将蓄冷材料3经由封入口 4而封入了壳体2的内部之后,再将配管7以机械性接合的方式安装于配管接合部6上(参见图5),S卩,将配管7与配管接合部6的接合结构形成为机械接合结构。另外,图6是将配管7与配管接合部6接合之后的状态的热交换器I的主视图。由此,在将配管7与配管接合部6接合时不会施加热量而使周边温度升高,从而不会对封入了壳体2的内部中的具有可燃性以及/或者蒸发性的蓄冷材料造成影响,从而不会产生着火以及/或者基于蒸发而导致的内压上升从而造成热交换器I损坏。也就是说,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由于将配管7与配管接合部6的接合结构形成为不施加热的机械接合结构,由此能够在将蓄冷材料3封入壳体2的内部中之后再进行配管7向配管接合部6的接合,从而,在蓄冷材料3的封入时不会由于配管7而对蓄冷材料3的封入造成干涉,并且在将配管7与配管接合部6接合时不会像进行钎焊那样产生着火、基于蒸发而导致的内压上升。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在配管7较长地从壳体2的设有封入口 4的侧面伸出的情况下是尤其有用的。进而,作为将配管7与配管接合部6接合的机械接合结构,可以是如下所述的结构。 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配管7具有O型环7a和连接板7b (也参见图5 (b)),进而,如表示将配管7与配管接合部6接合之后的状态的图5 (a)和图5(b)所示,连接板7b以将配管接合部6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凿密设置于配管接合部6上,进而优选地,O型环7a以确保配管接合部6与配管7之间的气密性的方式设置于二者之间。通过上述的机械接合结构,能够实现配管接合部6与配管7的接合。需要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收容有蓄冷材料;封入口,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用于供所述蓄冷材料封入;配管接合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用于接合配管;配管,其与所述配管接合部机械性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部井淳长泽聪也鸟越荣一中村友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