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配管结构以及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34416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8 03:32
一种冷凝器的配管结构,所述冷凝器具有散热片(3)与安装在散热片(3)上的冷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所述冷媒管构成的进气管(6)、出液管(11)以及连接在进气管(6)与出液管(11)之间的第1支管与第2支管,所述进气管(6)设置在所述散热片(3)的左侧或右侧,所述进气管(6)通过第一Y形三通分别与第1支管和第2支管相连通,所述第1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末端连接跨管(5)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下侧的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末端连接第二Y形三通,所述第2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末端连接大弯管(9)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下侧的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末端连接所述第二Y形三通,所述第二Y形三通再与位于冷凝器最下方的冷媒管连接,该冷媒管的末端与出液管(11)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换热效果的冷凝器的配管结构。该配管结构中:冷凝器具有散热片与安装在散热片上的冷媒管。进气管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左侧或右侧,进气管通过第一Y形三通分别与第1支管和第2支管相连通。第1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末端连接跨管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末端连接第二Y形三通。第2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末端连接大弯管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末端连接所述第二Y形三通。第二Y形三通再与位于冷凝器最下方的冷媒管连接,该冷媒管的末端与出液管连通。【专利说明】冷凝器的配管结构以及冷凝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凝器的配管结构以及使用该配管结构的冷凝器。
技术介绍
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空调用冷凝器20,如图所示,冷凝器20具有散热片26,在散热片26上安装有冷媒管,冷媒管包括供冷媒气体流入的进气管21,从该进气管21分支出两条支管即22与23,其中,支管22向上方蛇行配置,支管23向下方蛇行配置,之后汇合在汇流管24处,汇流管24在支管23的下方向下蛇行配置,与出液管25连接,经过热交换变为液态的冷媒从该出液管25流出。另外,该冷凝器20的上述管路使用的是外径为7mm的内螺纹铜管。另外,冷凝器20还具有对散热片26与冷媒管进行抽风以实现换热的风机(未图示),一般而言,风机的配置位置为:其轴线通过散热片26的中心处(上下方向轴线与左右方向轴线的交叉点)。然而,如图4所示,支管22与23的分岔处在上下方向上到散热片26的上下方向中央的距离(即在上下方向上到风机轴线的距离)较远。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风机出风的不均匀,使得支管22与23外流过的风速不同,造成支管22与23的换热效果不均衡,位于下方的支管23的换热效果较差(上方的支管22的换热效率的提高也有限),这使得冷凝器整体的换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换热效果的冷凝器的配管结构以及使用该配管结构的冷凝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冷凝器的配管结构为:所述冷凝器具有散热片与安装在散热片上的冷媒管,配管结构包括由所述冷媒管构成的进气管、出液管以及连接在进气管与出液管之间的第I支管与第2支管。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左侧或右侧,所述进气管通过第一 Y形三通分别与第I支管和第2支管相连通。所述第I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 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构成第I支管的上侧部分),末端连接跨管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下侧的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构成第I支管的下侧部分),末端连接第二 Y形三通。所述第2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 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构成第2支管的上侧部分),末端连接大弯管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下侧的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构成第2支管的下侧部分),末端连接所述第二 Y形三通。所述第二 Y形三通再与位于冷凝器最下方的冷媒管连接,该冷媒管的末端与出液管连通。采用这样的配管结构,冷媒流入所述进气管,一部分流入所述第I支管的上侧部分向上流动,另一部分流入所述第2支管的上侧部分向下流动,冷媒从所述第I支管的上侧部分流入下侧部分,在该下侧部分中向下流动,另一方面,冷媒从所述第2支管的上侧部分流入下侧部分,在该下侧部分中向上流动,之后两部分冷媒汇合并从所述出液管流出。如此,冷媒分两路流动,提高了换热效果。另外,第I支管中,上侧部分中的冷媒向上流动,下侧部分中的冷媒向下流动;第2支管中,上侧部分中冷媒向下流动,下侧部分中的冷媒向上流动,如此,缓和了两路冷媒的流动速度之差,换热效果之差,使总体的换热效果为最佳。换一个角度说,能够在减少管路所使用的材料、减少冷媒的填充量的情况下达到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冷凝效果,如此,能够降低冷凝器的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冷凝器包括对散热片与冷媒管进行抽风或吹风的风机,所述风机的轴线通过所述散热片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所述连接处与所述散热片的中心的距离在所述散热片的上下方向长度的1/50或者IOmm以下。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关于风机的出风,其各处的风速并不完全一致,风速的分布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通过风机轴心的左右方向(图1中左右方向)上的直线对称。考虑到这一点,本专利技术中,采用上述结构的冷凝器的配管结构,在上下方向上,第I支管与所述第2支管这二者与所述进气管相连接的连接处到所述散热片的上下方向中央的距离在所述散热片的上下方向长度的1/50或者IOmm以下(较小),能够降低第I支管与第2支管受风的不均匀性,保证第I支管与第2支管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保证)了冷凝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换一个角度说,能够在减少管路所使用的材料、减少冷媒的填充量的情况下达到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冷凝效果,如此,能够降低冷凝器的制造成本。 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并联的第I支管与第2支管能够降低冷媒的流速、降低压力损失、提闻换热效率。另外,散热片可以为在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尺寸的长方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中可以为,第I支管与所述第2支管包括相对于通过上述连接处的左右方向上的直线对称的上侧部分,即,该直线为第I支管与所述第2支管的上侧部分的对称线,该对称线到散热片的上下方向中央的距离在规定距离以下,从而能够降低第I支管与第2支管受风的不均匀性,保证第I支管与第2支管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保证)了冷凝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所述冷媒管最好为铜管,所述散热片最好为裂隙散热片。如此,能够提高换热效率。所述风机可以为轴流式风机。所述冷凝器最好为单冷空调用冷凝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与带有制热等功能的空调相比,在单冷空调用冷凝器中,采用上述结构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尤为佳。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使用上述任一配管结构的冷凝器,该冷凝器具有散热片(3)、安装在散热片(3)上的冷媒管、以及对散热片(3)与冷媒管进行抽风或吹风的风机,所述风机的轴线通过所述散热片(3)的中心。该冷凝器最好为单冷空调用。本专利技术优选,在所述散热片上沿上下方向并排设有13个发卡管,该发卡管结构为:将一根管弯成U形,之后将U形的相反于开口端的内侧端向垂直于U形所处的平面的方向弯折,所述13个发卡管的开口朝向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所述第I支管包括最上方的5个发卡管,所述第2支管包括从上向下数第6?10个发卡管,剩余的3个发卡管分别构成所述第I支管、所述第2支管与所述汇流管。具体可以是:最下方的那个构成汇流管,下数第2个构成第2支管,下数第3个构成第I支管。本专利技术中使汇流管的长度较小(在冷媒管的整体长度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而能够降低压力损失、提闻换热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发卡管是长度为1600mm、外径为5mm的内螺纹管。如此,根据后述【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实验结果可知,在采用上述结构的同时使用外径为5_的内螺纹管,能够大大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或者说在达到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冷凝效果的情况下,达到减小材料的使用量以及冷媒的填充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用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2为该冷凝器的俯视图;图3为该冷凝器的侧视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冷凝器的主视图。附图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的配管结构,所述冷凝器具有散热片(3)与安装在散热片(3)上的冷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所述冷媒管构成的进气管(6)、出液管(11)以及连接在进气管(6)与出液管(11)之间的第1支管与第2支管,所述进气管(6)设置在所述散热片(3)的左侧或右侧,所述进气管(6)通过第一Y形三通分别与第1支管和第2支管相连通,所述第1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末端连接跨管(5)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下侧的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末端连接第二Y形三通,所述第2支管为:冷媒管从所述第一Y形三通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下行,末端连接大弯管(9)接入下侧的冷媒管,该下侧的冷媒管以左右往复迂回的方式上行,末端连接所述第二Y形三通,所述第二Y形三通再与位于冷凝器最下方的冷媒管连接,该冷媒管的末端与出液管(1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友宁孙好雷李海军康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