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90694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6 07:42
提供一种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与其紧密接触的翅片,分别位于翅片两端部的管板、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与两个管板之间分别形成储液腔Ⅰ和储液腔Ⅱ,其中,左端盖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翅片和铜管紧密接触,满足传热要求;铜管与管板采用强度胀接方式,使铜管与管板紧密结合,保证胀接后铜管和管板间有足够的密封性和防拉脱力;管板与端盖采用螺纹密封连接方式,其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采用胀接与螺纹密封,消除了用钎焊热量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根据特定场合需求的流体阻力和流量,可设计形成满足要求的多种循环回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与其紧密接触的翅片,分别位于翅片两端部的管板、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与两个管板之间分别形成储液腔Ⅰ和储液腔Ⅱ,其中,左端盖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式连接。本技术的翅片和铜管紧密接触,满足传热要求;铜管与管板采用强度胀接方式,使铜管与管板紧密结合,保证胀接后铜管和管板间有足够的密封性和防拉脱力;管板与端盖采用螺纹密封连接方式,其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采用胀接与螺纹密封,消除了用钎焊热量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根据特定场合需求的流体阻力和流量,可设计形成满足要求的多种循环回路。【专利说明】胀接式翅管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胀接式翅管换热器。
技术介绍
常规的翅管式换热器在焊接时存在钎焊间隙不均匀,焊缝填充性无法测量,焊缝质量无法判断,焊接的可靠性、疲劳寿命无法评估,产品可靠性差等弊端。在高温、高频振动的工作环境下,常规的翅管式换热器无法满足需求。其回路流程通常是由半圆弯头和铜管或是铜管和管板焊接而成的,焊接主要采用钎焊方式,其回路流程无法形成多种变化,而且产品管路因脏堵等原因需要维修时,无法拆卸,一般要将焊接部位焊开,维修后重新进行焊接密封。此种方法维修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往往导致产品无法修复而报废。常规焊接结构的换热器很难根据流量需求形成合适的循环回路流程,无法满足特定场合流体阻力、流量的要求,由于常规翅管式换热器存在以上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胀接式翅管换热器,采用强度胀接方式将铜管与管板密封连接,提高产品可靠性,在高温、高频振动的特种环境下不会发生泄漏及其它缺陷,产品使用寿命稳步提高,适用于各种流体需要进行热交换的场合。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与其紧密接触的翅片,分别位于翅片两端部的管板、左端盖和右端盖,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与两个管板之间分别形成储液腔I和储液腔II,其中,左端盖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式连接。其中,所述换热管为铜管,所述管板上制有连接孔,所述铜管插入连接孔内且其两端用胀接方式与管板密封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防拉脱力。进一步地,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均采用螺钉与管板固连为一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1、翅片和铜管紧密接触,满足传热要求;2、铜管与管板采用强度胀接方式,使铜管与管板紧密结合,保证胀接后铜管和管板间有足够的密封性和防拉脱力;3、管板与端盖采用螺纹密封连接方式,其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采用胀接与螺纹密封,消除了用钎焊热量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4、当系统因脏堵等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可拆卸端盖进行检查、维修,维修后产品快速复原,避免了钎焊结构维修难度大和可能造成的报废损失;5、根据特定场合需求的流体阻力和流量,可设计形成满足要求的多种循环回路。【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第一种实施例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第一种实施例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第一种实施例右视图;图4为图1的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常规铜管与管板密封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胀接铜管与管板密封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结构第二种实施例主视图;图8为本技术结构第二种实施例左视图;图9为本技术结构第二种实施例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6描述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I及与其紧密接触的翅片2,分别位于翅片2两端部的管板3、左端盖4和右端盖5,所述左端盖4和右端盖5均采用螺钉11与管板3固连为一体,所述左端盖4和右端盖5与两个管板3之间分别形成储液腔I 6和储液腔II 7,所述左端盖4与左侧的管板3形成的储液腔I 6分别为上储液腔I 12和下储液腔I 13,其中,左端盖4上设有进液口 8和出液口 9,所述换热管I与管板3胀接式连接,提高产品可靠性,在高温、高频振动的特种环境下不会发生泄漏及其它缺陷,产品使用寿命稳步提高,具体的,所述换热管I为铜管,所述管板3上制有连接孔10,所述铜管插入连接孔10内且其两端用胀接方式与管板3密封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防拉脱力。工作时,需要换热的流体由进液口 8进入下储液腔I 13内,液体流经铜管进入储液腔II 7,再经过铜管流入上储液腔I 12内,最后由出液口 9流出。此结构为单循环流程。下面结合附图4-9描述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I及与其紧密接触的翅片2,分别位于翅片2两端部的管板3、左端盖4和右端盖5,所述左端盖4和右端盖5均采用螺钉11与管板3固连为一体,所述左端盖4和右端盖5与两个管板3之间分别形成储液腔I 6和储液腔II 7,所述左端盖4与左侧管板3形成的储液腔I 6分别为上储液腔I 12、中间储液腔I 14和下储液腔I 13,所述右端盖5与右侧管板3形成的储液腔II 7分别为上储液腔II 15和下储液腔II 16,其中,左端盖4上设有进液口 8和出液口 9,所述换热管I与管板3胀接式连接,提高产品可靠性,在高温、高频振动的特种环境下不会发生泄漏及其它缺陷,产品使用寿命稳步提高,具体的,所述换热管I为铜管,所述管板3上制有连接孔10,所述铜管插入连接孔10内且其两端用胀接方式与管板3密封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防拉脱力。工作时,需要换热的流体由进液口 8进入下储液腔I 13内,下储液腔I 13中的液体流经铜管进入下储液腔II 16,再经过铜管循环至中间储液腔I 14后经过铜管进入上储液腔II 15,上储液腔II 15中的液体再经过铜管进入上储液腔I中12,最后由出液口 9流出。此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比流程长度增加一倍,因此,本技术可根据特定场合需求的流体阻力和流量,设计形成满足要求的多种循环回路。上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故凡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I)及与其紧密接触的翅片(2),分别位于翅片(2)两端部的管板(3)、左端盖(4)和右端盖(5),所述左端盖(4)和右端盖(5)与两个管板(3)之间分别形成储液腔I (6)和储液腔II (7),其中,左端盖(4)上设有进液口(8)和出液口(9),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I)与管板(3)胀接式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I)为铜管,所述管板(3)上制有连接孔(10),所述铜管插入连接孔(10)内且其两端用胀接方式与管板(3)密封连接且两者之间具有防拉脱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4)和右端盖(5)均采用螺钉(11)与管板(3)固连为一体。【文档编号】F28F9/10GK203518775SQ201320384486【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30日 【专利技术者】杨璟, 付积平, 宁丽红, 王孟林, 黄顺银 申请人: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胀接式翅管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及与其紧密接触的翅片(2),分别位于翅片(2)两端部的管板(3)、左端盖(4)和右端盖(5),所述左端盖(4)和右端盖(5)与两个管板(3)之间分别形成储液腔Ⅰ(6)和储液腔Ⅱ(7),其中,左端盖(4)上设有进液口(8)和出液口(9),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与管板(3)胀接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璟付积平宁丽红王孟林黄顺银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