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7825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包括上料片和下料片,所述上料片和下料片之间焊接有4个在同一平面上的芯片,上料片和下料片外包覆有塑封体,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从塑封体两侧中部横向伸出,并且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中部和末端弯折成L形,塑封体底部高于引脚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效降低线路板上的占位空间,同时由于塑封体厚度减薄,具体较高的散热效率。采用4颗芯片共面,很好的将封装应力分散。(*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片式整流桥堆MBF封装结构采用上下两层,每层各2颗芯片结构。封装体厚度为2.5mm,在线路板上的占用空间较大。每一层的芯片所受的封装应力较大,且热量不易分散。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占用空间小,易于散热的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包括上料片和下料片,所述上料片和下料片之间焊接有4个在同一平面上的芯片,上料片和下料片外包覆有塑封体,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从塑封体两侧中部横向伸出,并且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中部和末端弯折成L形,塑封体底部高于引脚底部。上述塑封体的厚度为1.2l.6mm,宽度为4.5^4.9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效降低线路板上的占位空间,同时由于塑封体厚度减薄,具体较高的散热效率。采用4颗芯片共面,很好的将封装应力分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料片,2下料片,3塑封体,4引脚。【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包括上料片和下料片,上料片和下料片之间焊接有4个在同一平面上的芯片,4颗芯片共面,利于单颗芯片的散热及应力分散,同时焊接装配简单化。焊接芯片时,采用锡膏一次焊接工艺,取代传统的焊片两次焊接工艺,有效提升焊接产能,同时避免两次填配时对芯片的损伤。如图2所示,采用矩阵结构替代传统的单片式,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为后续自动化提供了条件。上料片和下料片外包覆有塑封体,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从塑封体两侧中部横向伸出,并且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中部和末端弯折成L形,塑封体底部高于引脚底部。有利于芯片的散热。塑封体的厚度为1.2^1.6mm,宽度为4.5^4.9mm。比传统的MIN1-DIP薄,可有效降低线路板的占位空间及具有较高的散热性。本技术广泛应用于调制解调器、笔记本电脑数据线保护、开关式电源、LED灯具、节能灯具等以及任何需求小型高能桥式整流器的电路。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片和下料片,所述上料片和下料片之间焊接有4个在同一平面上的芯片,上料片和下料片外包覆有塑封体,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从塑封体两侧中部横向伸出,并且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中部和末端弯折成L形,塑封体底部高于引脚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片式整流桥堆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片和下料片,所述上料片和下料片之间焊接有4个在同一平面上的芯片,上料片和下料片外包覆有塑封体,上料片和下料片的引脚从塑封体两侧中部横向伸出,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钢全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迪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