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835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7 12:10
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包括支板,外机匣隔热层,衬套,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外机匣,螺母,第三螺栓,内机匣隔热层,内机匣;其中:外机匣与支板通过第二螺栓连接;内机匣与支板通过第三螺栓与螺母连接;外机匣隔热层与外机匣通过螺栓和螺栓连接;内机匣隔热层与内机匣通过螺栓连接;支板与内机匣和外机匣的相对位置在动力涡轮后机匣由衬套和第一螺栓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分体结构后机匣,整个后机匣为若干零组件组装而成,便于加工分拆组装更换。简化后机匣加工制造难度,降低加工成本和动力涡轮后机匣维护费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调轮后机厘
本技术涉及燃气轮机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
技术介绍
燃气轮机后机匣一般设计成整体铸造或焊接制造结构。对于大尺寸后机匣采用铸造方法时:铸造方法和铸造工艺繁琐复杂且成品率低。大尺寸后机匣采用焊接制造时:焊接工艺及焊后热处理繁琐复杂,费工费时。采用整体铸造或焊接方法制造的燃机后机匣是整体的,当后机匣某处有缺陷或损坏时后机匣不易修复,往往造成整个后机匣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后机匣修复,特提供了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涡轮后机匣,包括支板1,外机匣隔热层2,衬套3,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外机匣6,螺母7,第三螺栓8,内机匣隔热层9,内机匣10 ;其中:外机匣6与支板I通过第二螺栓5连接;内机匣10与支板I通过第三螺栓8与螺母7连接;外机匣隔热层2与外机匣6通过螺栓和螺栓连接;内机匣隔热层9与内机匣10通过螺栓连接;在外机匣6、支板1、内机匣10、外机匣隔热罩2和内机匣隔热罩9组装完成后组合加工衬套3和第一螺栓4的配套孔;支板2与内机匣10和外机匣6的相对位置在动力涡轮后机匣由衬套3和第一螺栓4固定。所述的螺母7为双耳托板螺母。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所述的动力涡轮后机匣,是分体结构后机匣,整个后机匣为若干零组件组装而成,便于加工分拆组装更换。简化后机匣加工制造难度,降低加工成本和动力涡轮后机匣维护费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动力涡轮后机匣结构示意图;图2为隔热层与机匣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涡轮后机匣,包括支板1,外机匣隔热层2,衬套3,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外机匣6,螺母7,第三螺栓8,内机匣隔热层9,内机匣10 ;其中:外机匣6与支板I通过第二螺栓5连接;内机匣10与支板I通过第三螺栓8与螺母7连接;外机匣隔热层2与外机匣6通过螺栓和螺栓连接;内机匣隔热层9与内机匣10通过螺栓连接;在外机匣6、支板1、内机匣10、外机匣隔热罩2和内机匣隔热罩9组装完成后组合加工衬套3和第一螺栓4的配套孔;支板2与内机匣10和外机匣6的相对位置在动力涡轮后机匣由衬套3和第一螺栓4固定。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涡轮后机匣,包括支板1,外机匣隔热层2,衬套3,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外机匣6,螺母7,第三螺栓8,内机匣隔热层9,内机匣10 ;其中:外机匣6与支板I通过第二螺栓5连接;内机匣10与支板I通过第三螺栓8与螺母7连接;外机匣隔热层2与外机匣6通过螺栓和螺栓连接;内机匣隔热层9与内机匣10通过螺栓连接;在外机匣6、支板1、内机匣10、外机匣隔热罩2和内机匣隔热罩9组装完成后组合加工衬套3和第一螺栓4的配套孔;支板2与内机匣10和外机匣6的相对位置在动力涡轮后机匣由衬套3和第一螺栓4固定。所述的螺母7为双耳托板螺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涡轮后机匣,包括支板(1),外机匣隔热层(2),衬套(3),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外机匣(6),螺母(7),第三螺栓(8),内机匣隔热层(9),内机匣(10);其中:外机匣(6)与支板(1)通过第二螺栓(5)连接;内机匣(10)与支板(1)通过第三螺栓(8)与螺母(7)连接;外机匣隔热层(2)与外机匣(6)通过螺栓和螺栓连接;内机匣隔热层(9)与内机匣(10)通过螺栓连接;支板(2)与内机匣(10)和外机匣(6)的相对位置在动力涡轮后机匣由衬套(3)和第一螺栓(4)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涡轮后机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涡轮后机匣,包括支板(1),外机匣隔热层(2),衬套(3),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外机匣(6),螺母(7),第三螺栓(8),内机匣隔热层(9),内机匣(10); 其中:外机匣(6)与支板(I)通过第二螺栓(5)连接;内机匣(10)与支板(I)通过第三螺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慎佩任立新沈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