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6746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5 1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壳体(3),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5);插入口(4),其设于壳体(3)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该插入口(4)能够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杆(6),其设于壳体(3)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6)进行转动操作而使触头(5)压接于平板状电缆(2),从而使触头(5)与平板状电缆(2)彼此导通连接。并且,触头(5)具有第一触头(5A),第一触头(5A)在下述位置与壳体(3)卡合,上述位置是将第一触头(5A)压入壳体(3)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f21、f22)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连接器,已知有杆设置在壳体的前方侧(插入口侧)的前锁式的连接器和杆设置在壳体的后方侧的后锁式的连接器。在壳体中收容有导电性的触头。触头具有配置在平板状电缆的上下两侧的一对臂,将平板状电缆插入该一对臂之间。当在该状态下操作杆时,一对臂以设置在所述两臂间的支点部为中心而通过前端侧夹持平板状电缆的上下两面。此时,在前锁式的连接器中,杆的转动力作用在比臂的支点部靠前端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后锁式的连接器中,杆的转动力作用在比臂的支点部靠后端侧的位置。即,在前锁式中,通过使杆的转动力作用在直接使连接器的前端侧关闭的方向上,从而握持平板状电缆。另一方面,在后锁式中,通过使杆的转动力作用在使连接器的支点部的后端侧打开的方向上,由此通过关闭的前端侧握持平板状电缆。如此,在前锁式和后锁式中,使杆的转动力作用于触头上的位置在支点的前侧和后侧不同。然而,在后锁式中,由于能够在触头的后方确保处于锁定状态的杆的收纳空间,因此与前锁式的连接器相比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背化。在此,对于将触头压入壳体而进行保持的结构记载在例如日本特开2008-282668号公报中。即,连接器具备沿压入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向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此外,在壳体上形成有压入触头的触头插入孔和与该触头插入孔相连且保持触头的突起部的突起保持部。并且,成为将触头压入壳体的触头插入孔、触头的突起部被压入至到达壳体的突起保持部而被保持的结构。然而,在将触头压入壳体时,由于该压入力而对壳体施加较大的负荷。因此,具有在壳体的里面产生因触头压入而引起的膨胀的情况。这样的问题由于连接器的薄型化而更加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减小因触头压入而对壳体施加的负荷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连接器,其具备: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而且,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所述第一触头在下述位置与所述壳体卡合,上述位置是在将所述第一触头压入所述壳体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为,所述正交方向为所述第一触头对所述平板状电缆进行压接的方向。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触头具备向所述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壳体具备卡合所述突起部的卡合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卡合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所述压入方向中央向所述压入方向偏移了的位置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此外,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并且,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该第一触头形成有在插入所述壳体时与形成在该壳体上的壳体侧卡合部卡合的触头侧卡合部,在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时,第一触头相对于壳体向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所述触头侧卡合部的所述插脱方向脱离侧的面与所述壳体侧卡合部的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面抵接,从而所述第一触头相对于所述壳体向所述插脱方向脱离侧的相对移动被限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触头形成为可动侧臂与固定侧臂通过连结弹簧部连结而成的大致H状,所述可动侧臂由设于所述杆上的凸轮部驱动,所述固定侧臂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固定侧臂的比所述连结弹簧部靠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部位形成有所述触头侧卡合部。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固定侧臂配置在比所述可动侧臂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触头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固定侧臂的下部,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壁的上部。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壳体侧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下壁的比所述插脱方向中央部靠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的位置。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限制所述固定侧臂的所述插脱方向插入侧向上方移动的上侧限制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保护构件的安装状况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2的B-B线的表示杆的非锁定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杆的锁定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图6是图3所示的保护构件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的区域El的放大图。图9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在壳体的下壁的里面产生的膨胀的说明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中的区域E2的放大图。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连接器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3是图12中的区域E3的放大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连接器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5是图14中的区域E4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连接器1的一实施方式的图,连接器1使FPC(柔性印制基板)、FFC(柔性扁平电缆)等平板状电缆2与电路基板C(参照图4)导通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连接器1具有绝缘性的壳体3,在该壳体3的前方侧(图2中下方)设置有能够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的插入口 4。并且,能够与从插入口 4插入的平板状电缆2导通连接的多个导电性的触头5以横向排列的状态整齐地收容在壳体3内。此外,在壳体3的后方侧(图2中上方)安装有杆6,通过对该杆6进行转动操作而使触头5压接于平板状电缆2,从而使触头5与平板状电缆2彼此导通连接。壳体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安装有触头5的槽部31沿壳体3的前后方向(图2中上下方向)贯通该壳体3,且在横向(宽度方向:图2中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槽部31。该槽部31通过隔壁部35在宽度方向上划分出,该隔壁部35形成有向前方侧开口而能够供平板状电缆2插入的切口部35a。并且,通过在各个槽部31中分别安装一个触头5,从而多个触头5以横向排列的状态整齐地配置。如图3所示,插入口 4通过壳体3的下壁32、上壁33及两侧壁34被划分成横宽的扁平的矩形状。即,插入口 4的上下通过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且宽度方向两端通过壳体3的两侧壁34划分出。当然,插入口 4的开口面积形成为上下及左右的尺寸与平板状电缆2的厚度及横向宽度相适应。需要说明的是,只要通过壳体3的上壁33及下壁32划分出插入口 4的上下即可,插入口 4的宽度方向两端也可以通过由与壳体3不同的构件形成的侧壁(例如,金属板或树脂板等)来划分出。如图4所示,触头5通过对规定厚度的板状的导电性材料进行例如冲压等冲孔而形成。如此形成的触头5具备:沿前后方向(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配置的棒状的固定侧臂51 ;沿与该固定侧臂51相同的方向延伸配置、且在平板状电缆2的厚度方向上与固定侧臂51对置的棒状的可动侧臂(由设置在杆6上的凸轮部61驱动的可动侧臂)52。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5以固定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备: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该第一触头在下述位置与所述壳体卡合,上述位置是在将所述第一触头压入所述壳体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27 JP 2012-186113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备:壳体,其收容导电性的触头;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头与所述平板状电缆彼此导通连接,所述触头具有第一触头,该第一触头在下述位置与所述壳体卡合,上述位置是在将所述第一触头压入所述壳体时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产生的压入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交方向为所述第一触头对所述平板状电缆进行压接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头具备向所述正交方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壳体具备卡合所述突起部的卡合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卡合部的上表面的相对于所述压入方向中央向所述压入方向偏移了的位置与所述卡合部卡合。4.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备:壳体,其收容导电 性的触头;插入口,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且上下由该壳体的上壁及下壁划分出,该插入口能够供平板状电缆插入;杆,其设于所述壳体的后方侧,通过对该杆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触头压接于所述平板状电缆,从而使所述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东城胜寿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