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及其中心回转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80305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心回转体,包括固定体与活动体;所述固定体包括固定体底座,以及与所述活动体配合的固定体主体,所述固定体主体开设有供油油槽,所述固定体主体两端均开设有负压油槽,所述供油油槽位于两端的所述负压油槽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中心回转体的工程机械。本申请中的中心回转体利用液体在压力差作用下,将由高压部位流向低压部位这一物理现象,即使密封不严,甚至产生较大缝隙,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油液将依然会流至负压油槽内,并流向负压管路或是直接流向液压元件的负压油口,从根本上防止了漏油现象的发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程机械及其中心回转体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中心回转体,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中心回转体的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工程机械包括工程车辆,其具有工程作业能力,主要包括上车、下车以及中心回转体。下面以工程车辆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具有中心回转体的工程机械的原理与工程车辆类似,可参照理解。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的工程车辆结构示意图。工程车辆的下车I包括底盘100、副车架200等,上车2包括转台400、臂架300等。车辆在工作时,设置四个支腿4支撑底盘100,使其相对地面固定,以保持车辆稳定;副车架200安装于底盘100上,用于支撑上车2。上车2通过转台400带动臂架300进行360度旋转,以满足不同的作业需要。工作时,底盘100带动发动机,使液压泵向下车I各管路提供油液,同时下车管路向上车管路提供油液,保证工程车辆工作。但是,下车I相对地面固定,而上车2相对地面旋转,若要将油液提供到上车2,就必须使下车I的液压管路与上车2的液压管路通过一个转接器相连接。此时,这个转接器连接上车管路的部分能够360度自由旋转,连接下车管路的部分相对底盘100或副车架200固定。中心回转体3即能够起到该转接器的作用。请参考图2,图2为中心回转体的工作原理图。中心回转体3包括固定体31’与活动体32’,安装在工程车辆的转台400回转中心部位。其固定体31’固定在副车架200上,活动体32’与转台400连接。固定体31’包括固定体主体311’与固定体底座312’,活动体32’设有若干活动体出油口 321’。固定体31’下部的固定体底座312’具有固定体进油口 316’,固定体主体311’沿周向具有若干环形的油槽313’以及油孔315’,该固定体进油口 316’与下车I的液压管路相连接,同时,每个油槽313’至少对应着一个活动体32’的活动体出油口 321’,活动体32’的活动体出油口 321’与上车2的液压管路相连接。工作时,下车I的液压管路将油液输送到固定体底座312’的固定体进油口 316’,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油液从固定体进油口 316’经过置于固定体主体311’内部的油腔314’流向各个油孔315’,进而流入环形的油槽313’,最终通过对应的活动体32’的活动体出油口 321’流向上车2的液压油路。并且,各个油槽313’间均设有密封圈33’,以保证各油路的独立性。由于油槽313’为环形油槽,因此,无论活动体32’如何转动,下车管路内的液压油都能够流经活动体32’的活动体出油口 321’,最终进入上车2的液压管路和系统。但是,由于工作时液压油将充满固定体31’的油槽313’与内部油腔314’,此时液压油均为高压油液,若密封圈33’性能不佳,或者固定体31’与活动体32’的安装、加工精度不够,导致固定体31’和活动体32’之间具有间隙,则中心回转体将发生油液渗漏,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油槽313’内的油液向两侧溢流,最终渗漏入外环境。请参考图3,图3为一种典型的中心回转体固定体的结构示意图。为了解决以上漏油问题,现有技术做出如图3所示的改进。如图3所示,环形油槽包括高压油槽3131’以及低压油槽3132’,高压油槽3131’位于固定体主体311’中部,并且每个高压油槽3131’对应有油孔315’,用于向油槽内提供油液。低压油槽3132’分别布置于固定体主体311’上下两端,低压油槽3132’不设置上述油孔315’。各油槽间设置有密封圈33’,以保证各油路的独立性,尤其是保证高压油槽3131’与低压油槽3132’的独立性。当漏油现象发生时,各油槽油液存在压力差,高压油首先从位于固定体主体311’中部的高压油槽3131’向固定体主体311’的上下两侧溢流,而低压油槽3132’连通系统的回油路或泄油路,即连通液压系统的低压油路,故低压油槽3132’的油液压力相对高压油槽3131’较低,溢流的油液将逐渐流至低压油槽3132’,此时,低压油槽3132’相当于渗漏油液的收集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漏油。然而,低压油路的压力一般为2_4MPa,相当于20_40个大气压。显然,即使是低压油路,该油路的压力也远高于外界大气压,当固定体31’加工精度、安装精度不够或者密封圈33’性能不佳时,液压油依然会泄漏入外环境。另外,请参考图4,图4为固定体与活动体不同轴时的中心回转体的结构简图。若固定体31’与活动体32’加工或者安装不同轴,则会出现如图4所示的闪缝34’,闪缝34’的尺寸在固定体31’的两端最大,因此,此处将最易漏油。参见上述描述,设置低压油槽3132’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油液渗漏的问题,尤其,不能消除由闪缝34’产生的较大漏油量的漏油现象。若中心回转体3发生漏油现象,将对上车I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比如,车辆的臂架300在做回转运动时,将出现漏油故障。此时,不仅影响整车质量,而且造成环境污染,更严重的是,一旦出现漏油现象,现场无法修复,必须拆换密封或者更换中心回转体3,造成极大的人力及物力的浪费。因此,如何改进中心回转体,使其在正常作业时不产生漏油问题,是本
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及其中心回转体。该中心回转体在作业时能够有效避免漏油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中心回转体,包括固定体与活动体;所述固定体包括固定体底座,以及与所述活动体配合的固定体主体,所述固定体主体开设有供油油槽,所述固定体主体两端均开设有负压油槽,所述供油油槽位于两端的所述负压油槽之间。优选地,所述固定体主体内部具有泄油油道,所述固定体底座具有负压油口,所述负压油槽开设有槽泄油口,所述槽泄油口通过所述泄油油道连通至所述负压油口。优选地,所述固定体主体两端的所述槽泄油口通过同一所述泄油油道与同一所述负压油口连通。优选地,所述泄油油道沿所述固定体主体的轴向布置。优选地,所述负压油口位于所述固定体底座的侧壁。优选地,所述负压油槽靠近外部环境一侧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固定体与所述活动体之间。这样的结构设计,利用液体在压力差作用下,将由高压部位流向低压部位这一物理现象,则即使密封不严,甚至产生较大缝隙,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油液将依然会流至负压油槽内,并流向负压管路或是直接流向液压元件的负压油口。可见,该结构的中心回转体从根本上防止了漏油现象的发生,并且,降低了中心回转体的加工难度与装配精度。采用泄油油道,则利用固定体主体内部的空间,节省其他工作空间,简化管路,并且,较外接油管等方式,泄油油道长度短,油液流经油道时,不易产生压差变化。泄油油道设置于固定体主体内部,避免负压油槽与外界环境接触,进一步保证负压油槽内的负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包括下车以及相对所述下车回转的上车,还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中心回转体,所述中心回转体的固定体与所述下车连接,所述活动体与所述上车连接。[0031 ] 优选地,还包括油泵,所述负压油槽连通至所述油泵的吸油口。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中心回转体,所以该工程机械在上车与下车连接部位不易发生漏油现象,整车质量和工作性能均较好。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工程机械还包括油泵,该油泵的吸油口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负压油口连通,以向所述负压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心回转体,包括固定体(31)与活动体;所述固定体(31)包括固定体底座(312),以及与所述活动体配合的固定体主体(311),所述固定体主体(311)开设有供油油槽(313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主体(311)两端均开设有负压油槽(3131),所述供油油槽(3132)位于两端的所述负压油槽(3131)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心回转体,包括固定体(31)与活动体;所述固定体(31)包括固定体底座(312),以及与所述活动体配合的固定体主体(311),所述固定体主体(311)开设有供油油槽(313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主体(311)两端均开设有负压油槽(3131),所述供油油槽(3132)位于两端的所述负压油槽(3131)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心回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主体(311)内部具有泄油油道(319),所述固定体底座(312)具有负压油口(318),所述负压油槽(3131)开设有槽泄油口(317),所述槽泄油口(317)通过所述泄油油道(319)连通至所述负压油口(318)。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心回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主体(311)两端的所述槽泄油口(317)通过同一所述泄油油道(3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良卫宋笑然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