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汽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缓冲装置,包括扭转梁总成、缓冲组件、弹簧和减振器总成,所述弹簧、减振器总成分别固定在所述扭转梁总成上,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限位块和缓冲块,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弹簧上并位于所述弹簧内,所述缓冲块设置在所述减振器总成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缓冲装置的汽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缓冲组件所承受的载荷由限位块和缓冲块一起承担,有效地降低了限位块和缓冲块的刚度要求,避免了限位块和缓冲块由于疲劳产生的开裂,可以减小减振器总成和弹簧的长度,缓冲性能较为稳定,可以同时起缓冲和限位作用,很好的兼顾了舒适性要求和限位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缓冲装置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缓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汽车。
技术介绍
扭转梁半独立悬架是目前常用的汽车后悬挂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等优点,通过一根整体的V型或U型断面的横梁构成的扭转梁把左右两侧的纵臂焊接在一起,纵臂的前端通过橡胶-金属支撑与车身连接,纵臂的后端与轮毂、减振器和弹簧相连,缓冲组件位于减振器或弹簧内,起缓冲和限位作用。现有扭转梁式悬架结构如附图1所示,包括扭转梁101、缓冲组件102、螺旋弹簧103、支架104和减振器总成105,其中缓冲组件102为单一件零件,主要起缓冲和限位的作用。缓冲组件102由于空间布置的需要,或单独布置在减振器总成105内,或单独布置在螺旋弹簧总成103内,附图1所示的扭转梁式悬架的缓冲组件102布置在螺旋弹簧总成103内。在制作验证过程中,此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缓冲组件102由于布置在减振器总成105或螺旋弹簧103内,通常缓冲组件102有直径比较小,并且长度较长,容易造成缓冲块失稳; 2)缓冲组件102需要同时起缓冲和限位作用,承受载荷很大,容易造成缓冲组件102及其缓冲块座疲劳开裂; 3)缓冲组件102由于空间大小的限制,又要同时起缓冲和限位作用,如果缓冲组件102满足了限位需求,则会造成缓冲块刚度不能达到最佳的舒适性要求,或者,如果缓冲组件102满足了舒适性要求,则通常难以满足限位需求,易产生缓冲组件102疲劳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缓冲装置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汽车。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缓冲装置,包括扭转梁总成、缓冲组件、弹簧和减振器总成,所述弹簧、减振器总成分别固定在所述扭转梁总成上,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限位块和缓冲块,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弹簧上并位于所述弹簧内,所述缓冲块设置在所述减振器总成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扭转梁总成上设有限制所述限位块行程的第一撞击件,所述第一撞击件位于所述弹簧内,所述减振器总成内设有限制所述缓冲块行程的第二撞击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撞击件的行程间距为A,所述缓冲块与所述第二撞击件的行程间距为B,其中,B〈A。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A-B≥1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振器总成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设有缸筒,所述下支座套设在所述缸筒内,所述上支座的缸筒内设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于所述下支座内,所述缓冲块固定在所述活塞杆并位于所述缸筒内,所述第二撞击件固定在所述下支座上并位于所述缸筒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块设有安装孔,所述活塞杆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活塞杆与所述缓冲块的安装孔为过盈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为橡胶块。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块为橡胶块或聚氨酯块。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弹簧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缓冲装置的汽车,包括车架和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所述车架分别与所述弹簧、减振器总成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将缓冲组件分成限位块和缓冲块,分别将限位块固定在弹簧上,将缓冲块设置在减振器总成内,将缓冲组件所承受的载荷由限位块和缓冲块一起承担,有效地降低了限位块和缓冲块的刚度要求,有利于限位块和缓冲块的结构设计,避免了限位块和缓冲块由于疲劳产生的开裂,可以减小减振器总成和弹簧的长度,缓冲性能较为稳定,可以同时起缓冲和限位作用,很好的兼顾了舒适性要求和限位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扭转梁式悬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缓冲装置的限位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缓冲装置的缓冲块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2至图4中的附图标号为:扭转梁总成I ;第一撞击件11 ;限位块2 ;弹簧3 ;支架4 ;减振器总成5 ;活塞杆51 ;第二撞击件52 ;缓冲块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扭转梁后悬架,能够确保满足汽车悬架跳动行程的前提下,能有效地满足悬架缓冲的舒适性要求,使汽车获得优异的性能的同时,满足缓冲组件疲劳寿命的要求的缓冲装置。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缓冲装置,包括扭转梁总成1、缓冲组件、弹簧3和减振器总成5,所述弹簧3、减振器总成5分别固定在所述扭转梁总成I上,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限位块2和缓冲块6,所述限位块2固定在所述弹簧3上并位于所述弹簧3内,所述缓冲块6设置在所述减振器总成5内,其中,限位块2起限位作用,缓冲块6起缓冲作用。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扭转梁总成I上设有限制所述限位块2行程的第一撞击件11,所述第一撞击件11位于所述弹簧3内,所述减振器总成5内设有限制所述缓冲块6行程的第二撞击件52,所述第一撞击件11设有第一撞击平面,所述第一撞击件11设有凸台,所述第一撞击平面为所述凸台的台面,所述第二撞击件52设有第二撞击平面。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第一撞击件11的行程间距为A,即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第一撞击件11沿所述弹簧3的轴线间距为A,所述缓冲块6与所述第二撞击件52的行程间距为B,即所述缓冲块6与所述第二撞击件52沿所述减振器总成5的轴线间距为B,其中,B〈A,设置所述缓冲块6与所述第二撞击件52的行程间距小于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第一撞击件11的行程间距的目的是使缓冲块6与第二撞击件52先接触,使所述限位块2与所述第一撞击件11后接触,以实现先通过缓冲块6进行缓冲,再通过限位块2进行限位,通过布置设计,使缓冲块6先起工作,缓冲块6开始工作阶段刚度曲线平缓过渡,有效地保证了扭转梁后悬架的舒适性能。如图2至图4所示,A-B ^ IOmm,其中,优选的,A-B=12mm或者A_B=15mm或者A-B=ISmm,使得缓冲块6优先于限位块2起作用。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减振器总成5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设有缸筒,所述下支座套设在所述缸筒内,所述上支座的缸筒内设有活塞杆51,所述活塞杆51穿于所述下支座内,所述缓冲块6固定在所述活塞杆51并位于所述缸筒内,所述第二撞击件52固定在所述下支座上并位于所述缸筒内。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缓冲块6设有安装孔,所述活塞杆51穿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活塞杆51与所述缓冲块6的安装孔为过盈配合。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缓冲块6优选为橡胶块,所述缓冲块6结构为通用结构,但需保证所述缓冲块6开始工作阶段刚度曲线平缓过渡。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限位块2优选为橡胶块或聚氨酯块,所述限位块2可以为通用结构。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支架4,所述支架4为套环形状,所述限位块2固定在所述支架4上,所述支架4固定在所述弹簧3上,所述弹簧3为螺旋弹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缓冲装置适用于汽车后悬挂机构。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具有缓冲装置的汽车,包括车架和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装置,其中,所述车架分别与所述支架4、减振器总成5连接,所述限位块2安置在所述弹簧3内,所述限位块2通过支架4安装在车架上,所述支架4通过螺栓固定或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扭转梁总成、缓冲组件、弹簧和减振器总成,所述弹簧、减振器总成分别固定在所述扭转梁总成上,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限位块和缓冲块,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弹簧上并位于所述弹簧内,所述缓冲块设置在所述减振器总成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扭转梁总成、缓冲组件、弹簧和减振器总成,所述弹簧、减振器总成分别固定在所述扭转梁总成上,其中,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限位块和缓冲块,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弹簧上并位于所述弹簧内,所述缓冲块设置在所述减振器总成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梁总成上设有限制所述限位块行程的第一撞击件,所述第一撞击件位于所述弹簧内,所述减振器总成内设有限制所述缓冲块行程的第二撞击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撞击件的行程间距为A,所述缓冲块与所述第二撞击件的行程间距为B,其中,B〈A。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A-B≥10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总成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设有缸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俊斌,韦友超,鄢长文,胡少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