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593739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2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根据热力发电厂原理,利用凝汽式汽轮机增容供热节能改造或供热汽轮机的调整抽汽,把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内部热化或外部热化汽流经过一次再热以后,作为热化调峰汽轮发电机组的动力汽源,通过阀门的控制和切换,可以在不影响火力发电厂原汽轮机的运行功能的基础上,凝汽式汽轮机实现扩大回热效果的功能,供热机组实现稳定其热化负荷的功能,从而充分挖掘火力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组的潜能,充分运用汽轮机热化汽流和蒸汽中间再热整合作用提升循环热效率的原理,完善火力发电厂热力循环,达到大规模节能的目的。由此改建或新建的汽轮发电机组,将获得可观的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综合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根据热力发电厂原理,利用凝汽式汽轮机增容供热节能改造或供热汽轮机的调整抽汽,把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内部热化或外部热化汽流经过一次再热以后,作为热化调峰汽轮发电机组的动力汽源,通过阀门的控制和切换,可以在不影响火力发电厂原汽轮机的运行功能的基础上,凝汽式汽轮机实现扩大回热效果的功能,供热机组实现稳定其热化负荷的功能,从而充分挖掘火力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组的潜能,充分运用汽轮机热化汽流和蒸汽中间再热整合作用提升循环热效率的原理,完善火力发电厂热力循环,达到大规模节能的目的。由此改建或新建的汽轮发电机组,将获得可观的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综合效益。【专利说明】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力发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
技术介绍
“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电力工业提出了节能和减排两个约束性目标,火电机组在我国未来的能源结构中,仍然占60%以上,随着能源结构优化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进一步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大力发展高效可靠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系统已成为城市节能环保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火力发电厂大规模节能的有效方法,其中将原有的凝汽式机组改为供热机组是实现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供热机组保持合理运行工况,发挥热化汽流潜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但是。由于无论是凝汽式机组改造成供热机组,还是现有供热机组要保持全年总的热经济性,都不同程度受到地区能源结构、气候季节变化、热用户负荷需求变化的影响。当前,根据电网电源结构,采用300MW机组热电联产在我国比较适合,但新建大批300MW供热机组需要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利用国内大量运行的300MW纯凝机组进行供热改造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民用和地区工业用户的热负荷需求。以一台凝汽式300丽火力机组为例,目前火力发电厂300丽机组中低压分缸压力多在0.6-0.9MPa之间,假定供热参数恰好接近于分缸压力,采用在主汽轮机中、低压缸连通管上加装调节阀控制供热抽汽分流。若按增容供热蒸汽200T/h用于热化调峰汽轮机的汽源,可以增加功率50丽,使机组供电煤耗明显下降。考虑到热负荷特性,一般全年供热150天计算,采用本专利技术热力系统,对于供热机组在非采暖供热期间的215天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热化气流的优势,实现电电联合生产功能,配合终端能源消费电锅炉替代燃煤供热锅炉的政策导向,因此,本专利技术在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火力发电厂凝汽式汽轮机增容供热节能改造和供热汽轮机调整抽汽稳定供热负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利用火电厂主汽轮机热化汽流的潜能再次发电,起到了电电联合循环和热电联合循环的综合节能减排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包括火力发电厂锅炉,过热器,主汽轮机,外置式蒸汽再热器,主发电机,热化调峰汽轮机,热化调峰发电机,凝汽器,凝结水泵,回热加热器组,给水泵,热用户,供热回水泵、调节阀,主发电机由主汽轮机驱动,火力发电厂锅炉的蒸汽,经过过热器引出,进入到主汽轮机做功,做功以后的热化汽流,一部分热化气流经过外置式蒸汽再热器加热后,进入热化调峰汽轮机作为动力汽源,驱动热化调峰发电机,构成电电联产热力系统;另一部分热化汽流经过调节阀,进入热用户,构成热电联产热力系统;热化调峰汽轮机做功后的蒸汽进入凝汽器以后,凝汽器通过凝结水泵将水送入到回热加热器组,热用户通过供热回水泵返回水进入到回热加热器组,回热加热器组的给水通过给水泵,把给水送到火力发电厂锅炉,完成工质的热力循环;其中热化调峰汽轮机与热用户可以并列运行,也可以独立运行。所述外置式蒸汽再热器的热源,通过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烟道引入余热,然后通过另一烟道回到火力发电厂锅炉。所述热化调峰汽轮机的汽源可以是自过热器的分支汽流经过外置式蒸汽再热器加热后的一次蒸汽;也可以是主汽轮机抽汽管路经过外置式蒸汽再热器加热后的二次蒸汽;还可以是主汽轮机出汽管路经过再热器的分支汽流经过外置式蒸汽再热器加热后的二次蒸汽。所述一次蒸汽和二次蒸汽可以相互切换以后,作为进入热化调峰汽轮机的汽源。所述热化调峰汽轮机为背压机时,热化调峰汽轮机排汽一部分进入热用户,另一部分进入到锅炉内再热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运用热力发电厂原理,采用完善火力发电厂大规模节能的有效方法,将原有的凝汽式机组进行增容供热改造,实现电电联产和热电联产供热;若火力发电厂原有机组为供热机组,则本专利技术技术可以保持其合理的运行工况,发挥机组热化汽流潜能。该技术在热力学方面,使火力发电机组的热力循环更趋完善,使机组热化汽流热负荷更加稳定,在经济性方面,改造后火力发电机组全年的综合技术经济优势更加突出,将会产生巨大的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综合效益。【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原理示意图,包括火力发电厂锅炉1,主汽轮机5、6、7,外置式蒸汽再热器3、热化调峰汽轮机4、调节阀23、回热加热器组9,给水泵15,热用户12,管路30、32、33、34、40、41、42等。火力发电厂锅炉I的蒸汽通过管路34、32、30,进入到主汽轮机汽缸5、6、7做功,做功以后的热化汽流通过连通管40分流,其中一部分蒸汽通过管路41进入到外置式蒸汽再热器3加热,加热以后的蒸汽进入到热化调峰汽轮机4做功,该汽流完成电电联合生产功能;另一部分蒸汽经管路42并通过调节阀23的调节进入到热用户12供热,该汽流完成热电联合能量生产;热化调峰汽轮机4做功后的蒸汽进入凝汽器8以后,送入到回热加热器组9,热用户12的生产返回水进入到回热加热器组9,回热加热器组9的给水通过给水泵15,把给水送到火力发电厂锅炉1,完成工质的热力循环,其中热化调峰汽轮机4与热用户12 (热网)可以并列运行,也可以独立运行。如图2所示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结构示意图,来自火力发电厂锅炉I的蒸汽,经过过热器2引出后,一部分蒸汽通过管路34进入主汽轮机第一汽缸5,做功以后的蒸汽通过管路31,进入第一再热器16加热,加热以后再经过第二再热器17加热,加热以后的蒸汽经过管路32进入到主汽轮机第二汽缸6做功,做功以后的蒸汽由连通管30引入主汽轮机第三汽缸7继续做功,做功以后的蒸汽,经过排气管48进入凝汽器8凝结成水之后,由凝结水泵13升压通过管路47送入回热加热器组9,然后由给水泵15再升压后,通过给水管33送入火力发电厂锅炉I,完成原汽轮发电机组的热力循环。来自火力发电厂锅炉I的蒸汽,经过过热器2引出后的另外一部分蒸汽通过管路35,经过隔离阀20进入外置式蒸汽再热器3加热,加热以后的蒸汽依次经过隔离阀53、管路36、隔离阀18、管路28进入热化调峰汽轮机4做功,该蒸汽与来自管路29的汽源会合,由热化调峰汽轮机4的排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轮机热化汽流一次再热电电联产热力系统,包括火力发电厂锅炉(1),过热器(2),主汽轮机,外置式蒸汽再热器(3),主发电机(11),热化调峰汽轮机(4),热化调峰发电机(10),凝汽器(8),凝结水泵(13),回热加热器组(9),给水泵(15),热用户(12),供热回水泵(14)、调节阀(23),主发电机(11)由主汽轮机驱动,其特征在于,火力发电厂锅炉(1)的蒸汽,经过过热器(2)引出,进入到主汽轮机做功,做功以后的热化汽流,一部分热化气流经过外置式蒸汽再热器(3)加热后,进入热化调峰汽轮机(4)作为动力汽源,驱动热化调峰发电机(10),构成电电联产热力系统;另一部分热化汽流经过调节阀(23),进入热用户(12),构成热电联产热力系统;热化调峰汽轮机(4)做功后的蒸汽进入凝汽器(8)以后,凝汽器(8)通过凝结水泵(13)将水送入到回热加热器组(9),热用户(12)通过供热回水泵(14)返回水进入到回热加热器组(9),回热加热器组(9)的给水通过给水泵(15),把给水送到火力发电厂锅炉(1),完成工质的热力循环;其中热化调峰汽轮机与热用户(热网)可以并列运行,也可以独立运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奇光张静秋霍焕广金蓉曾大海李瑞雪吴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力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