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六向可调车辆座椅底座装置,包括各自的动力总成、地脚总成、各自的传动总成及相应的连接部件组成;各自的传动总成采用了连杆机构与齿轮齿条机构,很好的利用了连杆机构和齿轮齿条机构的作用原理并与的各自的动力总成通过连接架a及连接架b装配在一起,整体上形成了一个联动装置系统,从而实现了座椅前后滑动、前椅面高度、后椅面高度等位置或角度可调节的功能,位置、角度调节简便,可靠性高,加工制造容易,不仅便于底座自身的制造、安装,而且还便于联动调节机构的调整、更换和维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一种六向可调车辆座椅底座装置,包括各自的动力总成、地脚总成、各自的传动总成及相应的连接部件组成;各自的传动总成采用了连杆机构与齿轮齿条机构,很好的利用了连杆机构和齿轮齿条机构的作用原理并与的各自的动力总成通过连接架a及连接架b装配在一起,整体上形成了一个联动装置系统,从而实现了座椅前后滑动、前椅面高度、后椅面高度等位置或角度可调节的功能,位置、角度调节简便,可靠性高,加工制造容易,不仅便于底座自身的制造、安装,而且还便于联动调节机构的调整、更换和维修。【专利说明】一种六向可调车辆座椅底座装置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制造的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六向可调车辆座椅底座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座椅是汽车上并不显眼的部件,但是与驾驶员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紧密相关。同一款车型不一定适合每个驾驶者,所以对车辆座椅的位置、角度的调整是必要的。现在一般轿车上都装配有手动调整的车辆座椅,驾驶员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调车辆座椅的位置或者角度。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驾驶员操作不够方便,调整时间长。而且同一部车新的驾驶员使用时也需要重新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手动调整的车辆座椅驾驶员操作不够方便,调整时间长的缺点,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调节便利而调节有效的一种六向可调车辆座椅底座装置,以使车辆座椅更好、更多的适应不同驾驶员的要求,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方便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六向电动可调座椅底座装置,包括动力总成1、动力总成I1、动力总成II1、地脚总成、连杆传动总成1、连杆传动总成I1、齿轮齿条传动总成及相应的连接部件组成;所述的动力总成I由电机I的输出接入减速机构I中,而所述减速机构I的输出轴为螺旋杆I,所述螺旋杆I的末端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推杆I连接;动力总成II与动力总成I采用同样的结构;动力总成III则直接由电机III接入减速机构III ;所述地脚总成结构为:齿条通过卡槽卡入右滑道相应的卡块中固定安装;前地脚架、后地脚架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右滑道的螺栓孔的位置;左滑道与右滑动采用相同的结构;所述连杆传动总成I包括左连杆I,左连杆I上设有连接孔,传动轴I穿入连接孔并用固定套固定,左连杆I上下两端设有铰接孔,可分别与前连接块和推杆I铰接;右连杆I下端设有连接孔,转动轴I穿过连接孔并用固定块固定连接,右连杆I上端设有铰接孔,通过铰接孔与所述连接块铰接;连杆传动总成II采用与连杆传动总成I相同的结构;齿轮齿条传动总成包括端面为“几”形端面的右滑轨,右滑轨可纵向插入所述右滑道并可自由滑动,右滑轨两侧面设有前孔、中孔、后孔三对孔;传动轴III右端穿入中孔中并与所述右滑轨的外侧面平齐,所述传动轴III上安装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左滑轨采用与右滑轨相同的方式装配;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架a与连接架b,所述连接架a与连接架b将所述的动力总成1、I1、III与各自传动总成连接在一起。所述传动轴1、传动轴II两端分别与传动轴III采用同样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的左滑轨、右滑轨的两对前孔、后孔中。所述传动轴III同时为所述减速机构III的输出轴。电机皆采用电枢电压为12V的直流电机;减速机构皆采用单级蜗轮蜗杆减速装置。所述前连接块、后连接块上端设有连接孔,与车辆座椅面连接装配。所述的连杆传动总成II中的左连杆II中设有扇形环槽,扇形环槽与左连杆II’上的凸块相配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I)采用电机作为动力装置,通过一个简单的控制器来控制电机的工作输出,即可完成六向调节的功能,达到方便驾驶员调节的要求;(2)可以根据不同驾驶员的个性化要求,对车辆座椅的位置、角度的调整,且调节简单方便只需按下相关操作按钮即可;(3)本技术虽然结构较为复杂,但各部件之间布置紧凑合理,很好的利用了原车辆座椅内的闲置空间,保持了原有车辆座椅的空间大小及相关的装配到车辆的要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功能结构图;图3为装有齿条的右滑道斜视图;图4为连接架a斜视图;图5为本技术左后连杆总成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操作功能示意图;图7为右滑轨的斜视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前连接块,2、连接架a,2-1、其他连接孔,2-2固定螺栓孔I,2-3、轴III凹环,2-4、固定螺栓孔II,2-5、轴II孔,2-6、轴I孔,3、减速机构I,4、电机I,5、电机II,6、减速机构II,7、后连接块,7-1、连接孔,8、后地脚架,9、传动轴II,10、传动轴III,11、减速器III,12、连接架b,13、电机III,14、传动轴I,15、前地脚架,16、齿条,16-1,卡槽,17、右滑道,17-1、螺栓孔,17-2、卡块,18、左滑道,19、左滑轨,20、螺旋杆I,21、螺旋杆11,22、推杆11,23、左连杆11,23-1、铰接孔,23-2、轴孔,23-3、扇形环孔,24、左连杆II’,24-1、凸块,25、右连杆II’,26、右连杆II,27、右滑轨,27_1、前孔,27_2、中孔,27_3、后孔,27-4、“几”形端面,28、右连杆I,29、推杆I,30、左连杆I,31、固定套,32、上铰接螺栓,33、中铰接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六向电动可调座椅底座装置由各自的动力总成、地脚总成、各自的传动总成及相应的连接部件组成。其中各自动力总成包括:电机14、电机115、电机11113、减速机构13、减速机构116、减速机构11111、螺旋杆120、螺旋杆1121、推杆129及推杆1122所组成的动力总成1、I1、III。动力总成I具体特征在于:电机14的动力输出端接入减速机构13中,减速机构13的输出轴即为螺旋杆120,推力杆129连接在其末端并采用螺纹传动的方式来传递动力。的动力总成II与的动力总成I采用同样的连接方式组成。动力总成III则直接由电机III13的输出端接入减速机构IIIll构成。如图3所示,地脚总成包括:前地脚架15、后地脚架8、右滑道17、左滑道18及相应的齿条16。齿条16通过其卡槽16-1卡入相应的右滑道17的卡块17-2中固定安装。前、后地脚架15、8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右滑道17的螺栓孔17-1的位置。左滑道18采用同样的方式连接相应的部件。如图6所示,各自传动总成包括:前连接块1、左连杆130、传动轴114、右连杆128、左连杆1123、左连杆II’ 24、右连杆1126、右连杆II’ 25、后连接块7、传动轴119、传动轴11110、固定套31及左、右滑轨19、27等部件各自装配连接所组成连杆传动总成1、连杆传动总成II及齿轮齿条传动总成III。连杆传动总成I具体特征在于:左连杆130中间有连接孔,通过其穿入到传动轴114的相应位置并用固定套31固定,而其上下两端同样有铰接孔,可分别与的前连接块I及推杆129铰接。右连杆128下端设有连接孔,通过其穿过转动轴114的相应位置并用固定块固定连接,而其上端设有铰接孔,用于同前连接块I铰接。连杆传动总成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六向可调车辆座椅底座装置,包括动力总成I、动力总成II、动力总成III、地脚总成、连杆传动总成I、连杆传动总成II、齿轮齿条传动总成及相应的连接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总成I由电机I(4)的输出接入减速机构I(3)中,而所述减速机构I(3)的输出轴为螺旋杆I(20),所述螺旋杆I(20)的末端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推杆I(29)连接;动力总成II与动力总成I采用同样的结构;动力总成III则直接由电机III(13)接入减速机构III(11);?所述地脚总成结构为:齿条(16)通过卡槽(16?1)卡入右滑道(17)相应的卡块(17?2)中固定安装;前地脚架(15)、后地脚架(8)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右滑道(17)的螺栓孔(17?1)的位置;左滑道(18)与右滑动(17)采用相同的结构;?所述连杆传动总成I包括左连杆I(30),左连杆I(30)上设有连接孔,传动轴I(14)穿入连接孔并用固定套(31)固定,左连杆I(30)上下两端设有铰接孔,可分别与前连接块(1)和推杆I(29)铰接;右连杆I(28)下端设有连接孔,转动轴I(14)穿过连接孔并用固定块固定连接,右连杆I(28)上端设有铰接孔,通过铰接孔与所述连接块(1)铰接;连杆传动总成II采用与连杆传动总成I相同的结构;齿轮齿条传动总成包括端面为“几”形端面(27?4)的右滑轨(27),右滑轨(27)可纵向插入所述右滑道(17)并可自由滑动,右滑轨(27)两侧面设有前孔(27?1)、中孔(27?2)、后孔(27?3)三对孔;传动轴III(10)右端穿入中孔(27?2)中并与所述右滑轨(27)的外侧面平齐,所述传动轴III(10)上安装有与齿条(16)相啮合的齿轮;左滑轨(19)采用与右滑轨(27)相同的方式装配;?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连接架a(2)与连接架b(12),所述连接架a(2)与连?接架b(12)将所述的动力总成I、II、III与各自传动总成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劭瑾,翟育栋,苏荣敏,李佳,陈逍,胡革,程亮,程房江,李光旭,
申请(专利权)人:富卓汽车内饰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