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52028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9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所述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之间连接有加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后座椅支撑梁上设置加强板,并将加强板连接在后座椅支撑梁下部和行李舱后隔板之间,当行李箱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保护后座椅支撑梁不至于造成太大变形,并降低对后座椅支撑梁前部重要部件的损伤程度,提高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所述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之间连接有加强板。本技术通过在后座椅支撑梁上设置加强板,并将加强板连接在后座椅支撑梁下部和行李舱后隔板之间,当行李箱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保护后座椅支撑梁不至于造成太大变形,并降低对后座椅支撑梁前部重要部件的损伤程度,提高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专利说明】一种汽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具体是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后座椅支撑梁汽车内用于支撑后排座椅的部件,同时具有防止行李冲撞后排座椅的作用,两端分别与车身侧围和车身地板相互固定。2009年,GB15083-2006《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成为国家强制检验项目,并增加了附录F《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试验方法》,对汽车发生碰撞时行李向后排座椅的入侵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时间,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在为满足该法规的要求而努力设计。该法规不仅对座椅本身的强度提高了要求,同时对座椅后部的支撑结构增大了考验。目前,很多车型内后座支架梁的本身强度并不足,不满足GB15083-2006的规定。冲击过程中后座椅支撑梁和后座椅支撑梁螺母板的最大塑性应变值分别高达34.6%和27.6%,而一般材料塑性应变达到22%?23%左右时,就会发生开裂等形式的失效,因此后座椅支撑板与地板连接处开裂风险非常大,此处在做实车冲击试验时发生过螺栓脱落现象。目前有关后座椅支撑梁的文献主要是针对如何提高了后座椅舒适性的改进,例如,专利号为CN201120376406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集成式后座椅靠背安装横梁,该安装横梁包括横梁本体、若干个儿童座椅挂钩和三个后座椅靠背支架,所述的三个后座椅靠背支架依次设置在横梁本体的两端和中部位置,若干个儿童座椅挂钩间隔设置在横梁本体上。该文献中将后座椅靠背支架和若干个儿童座椅挂钩等座椅周边安装部件集中安装在后座椅靠背横梁上,加工及装配工艺简便,简化了工艺流程,减小了所占用车辆内部的空间,提高了乘坐舒适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还没有针对如何增强后座椅支撑梁支撑强度的相关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内采用在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之间安装加强板,提高了后座椅支撑梁的机械抗冲撞强度,提高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种汽车,包括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所述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之间连接有加强板。支撑梁的形状一般可根据实际车型的不同而调整,为保证支撑梁的整体强度,作为优选,所述后座椅支撑梁为V型,所述后座椅支撑梁包括两个斜置的支撑部以及处在两个支撑部的底部之间的连接部。V型的夹角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在30-90度之间。为提高支撑梁的整体强度,作为优选,所述加强板为两块,每块加强板的顶部均与行李舱后隔板固定,每块加强板的底部分别安装在所述后座椅支撑梁中对应的支撑部上。加强板可选择多种方式与所述行李舱后隔板和后座椅支撑梁相互固定,一般选用焊接固定、螺栓固定等。加强板的结构可根据实际车型不同而进行调整,作为优选,所述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通过螺栓与所述行李舱后隔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通过螺栓与对应的支撑部连接。第一连接段、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的长度可根据支撑梁的高度以及倾斜程度确定。为便于螺栓的固定,可在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各设置两个到三个螺孔。为提高加强板的强度,减少第一连接段、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连接部位受到的应力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支撑段之间带有两个朝向相反的第一折弯和第二弯折。为防止加强板与后座椅以及汽车其他部位产生干涉,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底沿为斜边,所述斜边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所在的支撑部的外侧的斜边匹配对齐,避免第二连接段底部与车身产生干涉。为进一步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作为优先,所述加强板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冲压加强筋。冲压加强筋可采用冲压工艺一次压制成型,加工方便。冲压加强筋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加强板的宽度确定,一般为1-3条。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冲压加强筋为至少两条,且沿所述加强板宽度方向上排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通过在后座椅支撑梁上设置加强板,并将加强板连接在后座椅支撑梁下部和行李舱后隔板之间,当行李箱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保护后座椅支撑梁不至于造成太大变形,并降低对后座椅支撑梁前部重要部件的损伤程度,提高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汽车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汽车中的A部分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汽车中的加强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一种汽车,包括车身、以及设在车身后部的行李舱后隔板I和后座椅支撑梁2,行李舱后隔板I和后座椅支撑梁2之间连接有加强板3。后座椅支撑梁2为V型,包括两个斜置的支撑部2a以及处在两个支撑部2a的底部之间的连接部2b。后座椅支撑梁2的两端分别与车身和地板相应的位置通过螺栓结构相互固定。加强板3为两块,每块加强板的顶部均与行李舱后隔板I固定,每块加强板3的底部分别安装在后座椅支撑梁2中对应的支撑部上。加强板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3a、支撑段3b和第二连接段3c,其中第一连接段3a通过螺栓与行李舱后隔板I相连接;第二连接段3c通过螺栓与对应的支撑部连接。第一连接段3a和支撑段3b之间带有两个朝向相反的第一折弯3d和第二折弯3e。第二连接段3c的底沿为斜边,该斜边与第二连接段所在支撑部的外侧的斜边匹配对齐。加强板3上设有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冲压加强筋4。冲压加强筋4为至少两条,且沿加强板3宽度方向上排列。第一连接段3a和第二连接段3c各设有两个到三个螺孔,用于分别螺栓与行李舱后隔板I和后座椅支撑梁2相互固定。本实施例采用在支撑梁左右各设置一块加强板,大大减小了行李箱冲击过程对后座椅的冲击力,实验表明,使用改进后的汽车在行李箱冲击过程中,由于左右加强板吸收了大量的冲击能量,行李块的入侵最大值由原先138mm降至74.6mm,满足了该项试验的强制法规要求,有效的保障了后排乘员的安全。由后座椅支撑梁处塑性云变图可知优化后的后座椅支撑梁与地板连接处的抗塑性变形能力明显提高,螺栓孔与周边零件塑性应变值已经处在目标值的15%左右,开裂风险得到有效改善。后座椅支撑梁的整体强度直接决定了冲击时行李向后座椅的入侵量大小,由CAE分析可以看出,优化改进后的后座椅支撑梁结构变形明显减少,后期又进行了实车的行李箱冲击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该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使该车型满足了 GB15083-2006附录F条例的要求。【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包括行李舱后隔板(I)和后座椅支撑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舱后隔板(I)和后座椅支撑梁(2 )之间连接有加强板(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椅支撑梁(2)为V型,所述后座椅支撑梁(2)包括两个斜置的支撑部(2a)以及处在两个支撑部(2a)的底部之间的连接部(2b)。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为两块,每块加强板(3)的顶部均与行李舱后隔板(I)固定,每块加强板(3)的底部分别安装在所述后座椅支撑梁(2)中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包括行李舱后隔板(1)和后座椅支撑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舱后隔板(1)和后座椅支撑梁(2)之间连接有加强板(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天航徐钧姚慧丽戴开红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