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15908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1 1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后模芯和前模芯,其还包括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包括金属壳体和设置在金属壳体内部的传感器;所述后模芯设有用以安装所述金属壳体的凹槽,该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以顶出金属壳体的顶针,所述金属壳体装设到所述凹槽中后,其与前模芯相对的端面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平齐或高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测试新品模腔内材料成型变化以及模腔内环境变化参数,通过这些参数数据分析可快速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并可大大减少试模次数,缩短新品开发周期、同时更能够有效地降低模具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后模芯和前模芯,其还包括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包括金属壳体和设置在金属壳体内部的传感器;所述后模芯设有用以安装所述金属壳体的凹槽,该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以顶出金属壳体的顶针,所述金属壳体装设到所述凹槽中后,其与前模芯相对的端面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平齐或高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本专利技术可测试新品模腔内材料成型变化以及模腔内环境变化参数,通过这些参数数据分析可快速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并可大大减少试模次数,缩短新品开发周期、同时更能够有效地降低模具开发成本。【专利说明】注塑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新品模腔内材料成型变化参数以及模腔内环境变化参数可监测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塑胶产品在很多领域已经被广泛得到运用,特别是,电子产品外壳,空调器外壳,手机外壳,汽车内部装饰件等,速度发展惊人,但是对塑胶产品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越来越严格,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目前塑胶产品外壳成型过程大致为:注塑机通过炮筒将塑料加热,塑化再由炮筒的唧嘴将熔融塑料射入模具主流道-模具分流道然后进入模腔中,模腔经过-保压-冷却-开模腔取出模样产品。至于模具成型问题需对样件分析后才能判定,其缺陷在于:1,不能够看到或测试模腔内材料成型过程和模腔内环境参数变化,如:模腔排气不畅,产品缺胶、产品披锋、产品缩水,或模具冷却不匀、模内温度过高、过低,流速过快或过慢等这些复杂交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调机过程中是观察不到的,模腔成型过程的环境变化也是看不到的,模腔内产品好坏也看不到只有等到打开模具后,从出来的样品表面缺陷来找出问题所在。来来回回进行N次分析,也不能够真正找到问题所在,造成调试模具时间长,试模次数多。一套模具制造周期本来40天即可交付使用,但实际需要120-180天才能交付,严重影响模具开发周期,更是影响新品进入市场时间。2、增加试模次数和试模费:一套模具价值几百万,配置的注塑设备也是几百万,如1400T注塑设备的I个小时间损耗费300元,如果产生一个废品重量为3公斤,其材料成本约为3X30 (每公斤30元材料成本)=90元。成型周期为60秒一个。如果在模具成型后才知道是否为废品还是合格品,每一小时报废就是300+90X60+ (人工工资)15 = 5715元(按1400T注塑计算成本),往往试一次模具需要10个小时,可想而知道,试一次模具其试模费至少57150元。如果反反复复试模,不仅损害模具,占用注塑设备,同时也会影响生产计划,最终还有可能不能准确判定模具问题在哪里。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亟需一种能在模具注塑成型过程中对模具内部参数进行监测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模具成型技术不能够观察到“注塑材料以及模腔内复杂的技术参数变化”,影响产品缺陷分析,造成试模次数多、试模费用增高,并且影响新品开模周期。为了实现专利技术提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后模芯和前模芯,其还包括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包括金属壳体和设置在金属壳体内部的传感器;所述后模芯设有用以安装所述金属壳体的凹槽,该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以顶出金属壳体的顶针,所述金属壳体装设到所述凹槽中后,其与前模芯相对的端面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平齐或高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用以显示传感器所获得数据的显示盘,该显示盘位于与所述顶针同一端。优选地,所述显示盘外部设有透明罩,该透明罩设有与顶针适配的顶持孔。 优选地,所述透明罩上还设有USB接口。优选地,所述传感器至少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物体存在传感器;所述金属壳体内部设有用以装设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传感器通道、用以装设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传感器通道、用以装设所述速度传感器的速度传感器通道和用以装设所述物体存在传感器的物体存在传感器通道。优选地,所述监测装置为多个,设置在所述后模芯的型芯边或角位置。优选地,所述金属壳体的外表面具有锥度。优选地,所述金属壳体与前模芯相对的端面高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表面O?0.2mmο优选地,所述金属壳体还设有备用的传感器通道;所述后模芯设有备用的凹槽。优选地,该注塑模具用于成型产品塑胶外壳。由上可知,本专利技术注塑模具由于设置有监测装置可测试新品模腔内材料成型变化以及模腔内环境变化参数,通过这些参数数据分析可快速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并可大大减少试模次数,缩短新品开发周期、同时更能够有效地降低模具开发成本。【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注塑模具后模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监测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后模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后模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测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该图与图4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图9为图8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为图8所示监测装置的后视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参照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后模芯I和前模芯2,其还包括监测装置3,该监测装置3包括金属壳体31和设置在金属壳体31内部的传感器32 ;所述后模芯I设有用以安装所述金属壳体31的凹槽11,该凹槽11的底部设有用以顶出金属壳体的顶针4,所述金属壳体31装设到所述凹槽11中后,其与前模芯2相对的端面30与所述后模芯I的型芯端面12平齐或高于所述后模芯I的型芯端面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金属壳体31的立体形状可以为方形、圆柱形或椭圆形,内部可设置多个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以及物体存在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分别安装在监测装置的各个通道或共用通道内,互不干扰。金属壳体31与前模芯2相对的一端为传感器的感应头端,传感器前模芯2和后模芯I之间获取注塑成型工艺中的温度、压力、速度以及是否有物体通过等参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传感器获取到的参数其输出方式有多种选择,例如,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监测装置3还包括与所述传感器32电连接、用以显示传感器32所获得数据的显示盘,该显示盘位于与所述顶针4相对的一端。进一步的,显示盘外部设有透明罩33,该透明罩33设有与顶针4适配的顶持孔(顶持孔的结构请参见图10和图11)。金属壳体31与端面30相对的另一端设置刻度表盘,用以显示温度,速度、压力、是否有物体通过(通过灯亮显示)等数据,并且透过一透明罩33可以观看到表盘上亥IJ度。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可在透明罩33上设置USB接口,以便将监测装置3与计算机相连,从中提取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应当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金属壳体31装配到凹槽11之中后,与前模芯2相对的一端端面30不能低于后模芯I的型芯端面,否则采集不到物体数据。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金属壳体31与前模芯I相对的端面30高于所述后模芯I型芯端面O?0.2mm。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后模芯和前模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包括金属壳体和设置在金属壳体内部的传感器;所述后模芯设有用以安装所述金属壳体的凹槽,该凹槽的底部设有用以顶出金属壳体的顶针,所述金属壳体装设到所述凹槽中后,其与前模芯相对的端面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平齐或高于所述后模芯的型芯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敏王朝铭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