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及运送车辆部件的油压升降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07432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9-26 18:52
本案公开了一种用于承载及运送车辆部件的油压升降设备,其高压闷头的内圆柱孔与小活塞杆的外圆柱形成移动转动副,油缸件上端段的内台阶孔与下导向护垫、导向环、上导向护垫各外圆柱之间形成孔轴间隙配合;下导向护垫、导向环、上导向护垫的各内圆柱孔分别实施与移动油缸杆的外圆柱的孔轴间隙配合;在油缸件的近上端孔口处设有孔用钢丝挡圈;移动油缸杆的内孔与径向无约束小活塞头的大外圆之间设有第一环形间隙;径向无约束大活塞头处设有通油孔;油缸件的内圆柱孔与径向无约束大活塞头的大外圆柱之间设置有第二环形间隙;载荷移动车具有上、下抱箍、控制杆和各相关联杆、万向轮;载荷托架组件设有校准机构、托板和各绑缚链部件。(*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承载及运送车辆部件的油压升降设备,包括液压部件、载荷移动车和载荷托架组件、泵油脚踏组件、释放压力油操作组件、控制杆安装架,液压部件具有吸油油路系统、压油油路系统、高压油释放油路系统、储油腔、外套组件、泵体组件、油缸件、顶帽组件、油室油堵,其特征是:在高压闷头组件(13)部位以第一螺纹副(82)实施高压闷头(84)与移动油缸杆(4)的固定联接,高压闷头(84)的内圆柱孔与小活塞杆(6)的外圆柱形成移动转动副,且在该高压闷头(84)的内圆柱孔的近上端段设有防尘圈(80),并以闷头动密封组件(81)实施高压闷头(84)的内圆柱孔与小活塞杆(6)的外圆柱面之间的运动密封;在高压闷头(84)下端部的外圆柱与移动油缸杆(4)的内圆柱孔之间设有高压静密封O形密封圈(83),高压闷头(84)的下端段位于移动油缸杆工作油腔(85)内;油缸件(3)的上端段的内台阶孔与依次设有的下导向护垫(10)外圆柱、导向环(9)外圆柱、上导向护垫(11)外圆柱之间形成孔轴间隙配合;所述下导向护垫(10)的内圆柱孔、导向环(9)的内圆柱孔、上导向护垫(11)的内圆柱孔分别实施与移动油缸杆(4)的外圆柱的孔轴间隙配合;并在油缸件(3)的近上端孔口处设有孔用钢丝挡圈(12);顶帽组件(8)以第二螺纹副(86)实施顶帽头(87)与油缸件(3)的紧固联接,且同时实现顶帽头与外套组件(2)上端面的紧定密封;在油缸件(3)上端外圆柱与顶帽头(87)大内孔之间设置有顶帽静密封O形圈(88);在顶帽头(87)上端段小内孔与移动油缸杆(4)的外圆柱之间设置有顶帽动密封O形圈组件(89)和顶帽头防尘圈(90);径向无约束小活塞头(7)以第三螺纹副(91)实施与小活塞杆(6)的紧固联接;移动油缸杆(4)的内圆柱孔与径向无约束小活塞头(7)的大外圆柱之间设置有第一环形间隙(92);径向无约束大活塞头(5)以第四螺纹副(93)实施与移动油缸杆(4)下端段的紧固联接;径向无约束大活塞头(5)的轴心线处设有通油孔(94);油缸件(3)的内圆柱孔与径向无约束大活塞头(5)的大外圆柱之间设置有第二环形间隙(95);载荷移动车(16)具有上抱箍(19)、下抱箍(20)、第一联杆(21)、第二联杆(22)、第三联杆(23)、第四联杆(24)、第一万向轮(25)、第二万向轮(26)、第三万向轮(27)、第四万向轮(28)、移动车控制杆(34);载荷托架组件(29)具有校准机构(30)、托板(31)、第一绑缚链部件(32)和第二绑缚链部件(3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心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通润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