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97667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9 0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其包括,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1),所述人行路面(1)低于机动车路面(2)或与机动车路面(2)平齐;设置于所述人行路面(1)与所述机动车路面(2)之间的透水路沿石(3),所述透水路沿石(3)的侧壁上设置排水孔(31);以及设置于人行路面(1)和所述透水路沿石(3)下侧的蓄水池(4),所述蓄水池(4)具有防渗结构的内壁,在所述蓄水池(4)内部填充碎石储水层(42)。该道路铺装结构解决了现有路面特别是机动车路面容易积水的技术问题。特别适用于城市道路铺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道路铺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现代城市的地表不断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和不透水的路面所覆盖,由于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机动车路面缺乏吸收热量和渗透雨水的能力,而人行路面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但是通常人行路面高于机动车路面,因此机动车路面的积水只能通过设置在路边的雨篦子排入至市政管网,这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由于大量雨水只能通过排水设施排入河流,大大加重了排水设施的负担;因此,道路积水不容易排出,给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不利影响。(2)、不透水的路面使能够渗入地下的雨水较少,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工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使地下水的抽取量成倍增长;土壤中的水分不足、缺氧、地温升高等,因而直接影响了城市植被的健康,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3)、不透水的路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和湿度的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内部温度过高,导致气候恶化。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中国专利CN102251456A公开一种生态型透水地层结构。其包括具有渗透性的表层和位于表层下方能够存储水的蓄水层,表层与蓄水层之间呈密贴夹设有能够引导水流下渗的渗透层。该透水的道路结构使路面上的积水渗透至下侧的蓄水层,实现路面的雨水排放和收集作用;在外界处于高温干燥气候时,收集的雨水可反馈于地表,起到调节湿度、降低温度等作用。但是,从这种道路的铺设结构可以看出,这种铺设结构只能应用于人行道路等轻载路面,而不能应用于机动车道路这种重载路面上,而城市积水主要是因为由混凝土机动车路面的积水造成的,因此,该技术方案还是不能有效地解决机动车路面积水的问题。由于更换原有水泥混凝土的机动车路面无论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都是一个非常浪费的工程,因此,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水泥混凝土的机动车路面,提出了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道路铺设结构不能有效解决机动车路面积水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路面特别是机动车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其包括,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所述人行路面低于机动车路面或与机动车路面平齐;设置于所述人行路面与所述机动车路面之间的透水路沿石,所述透水路沿石的侧壁上设置排水孔;以及设置于人行路面和所述透水路沿石下侧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具有防渗结构的内壁,在所述蓄水池内部填充碎石储水层。所述透水路沿石为“L”型,其底座向所述机动车路面方向延伸,所述透水路沿石包含有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性粘结剂;所述骨料颗粒的粒径为0.2-0.45mm。所述蓄水池的内壁包括侧壁以及底壁,所述底壁由下至上依次为原砂层、透气防渗层、土工膜层;所述原砂层为粒径为0.2-0.45mm的骨料颗粒;所述透气防渗层为表面包覆疏水性树脂膜,粒径为0.001-0.3mm的骨料颗粒,所述土工膜层具有30%的孔隙率。所述人行路面由复合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复合透水砖包括相互粘结的透水表层和透水基层,所述透水表层和所述透水基层中分别包含有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性粘结剂;所述透水表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 l-10mm。所述蓄水池通过排水管道与市政管网连通。所述人行路面与植被层路面之间通过透水路沿石和碎石导水沟相隔离,所述透水路沿石侧壁设有所述排水孔,所述碎石导水沟内部设有导通所述市政管网的排水管。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的道路铺装结构在具有透水结构的人行路面和透水路沿石下侧设置蓄水池,并且透水路沿石的侧壁上设置排水孔,机动车路面的一部分雨水直接通过透水路沿石渗入地下的蓄水池内,多余的雨水通过设置于透水路沿石上的排水孔上流入人行路面上,通过透水的人行路面渗入蓄水池内。同时,人行路面低于或与机动车路面平齐,相对于现有人行路面高于机动车路面道路铺设方式来说,本专利技术中机动车路面的雨水更容易排入至人行路面,并通过透水的人行路面流入下面的蓄水池,一方面机动车路面的积水较少,保证了行驶车辆的安全,同时,人行路面也是透水结构的,人行路面也不会因为机动车路面的排水而积水。这样,该系统在降雨量较大的雨天也能够避免机动车路面和行人路面的积水。(2)人行路面与植被层路面之间通过一个碎石导水沟相隔离,该碎石导水沟可以将多余雨水排至市政管网,而且可以防止植被层泥沙落入人行路面,保证路面整洁。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人行路面,2-机动车路面,3-透水路沿石,31-排水孔,4-蓄水池,42-碎石储水层,43-原砂层,44-透气防渗层,45- 土工膜层,5-植被层路面,6-导流管,7-市政管网,8-碎石导水沟,81-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其包括,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1,所述人行路面I低于机动车路面2或与机动车路面2平齐;设置于所述人行路面I与所述机动车路面2之间的透水路沿石3,所述透水路沿石3的侧壁上设置排水孔31 ;以及设置于人行路面I和所述透水路沿石3下侧的蓄水池4,所述蓄水池4具有防渗结构的内壁,在所述蓄水池4内部填充碎石储水层42。所述透水路沿石3为“L”型,其底座向所述机动车路面2方向延伸,所述透水路沿石3包含有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性粘结剂;所述骨料颗粒的粒径为0.2-0.45mm。所述蓄水池4的内壁包括侧壁以及底壁,所述底壁由下至上依次为原砂层43、透气防渗层44、土工膜层45 ;所述原砂层43为粒径为0.2-0.45mm的骨料颗粒;所述透气防渗层44为表面包覆疏水性树脂膜,粒径为0.001-0.3mm的骨料颗粒,所述土工膜层45设置30%的孔隙,以便透气防渗层防渗透气,同时起保护透气防渗层44的作用。所述人行路面I由复合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复合透水砖包括粘结的透水表层和透水基层,所述透水表层和所述透水基层中分别包含有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性粘结剂;所述透水表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0.2-0.45mm,所述透水基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 1 ~1 Omnin所述蓄水池4通过导流管6与市政管网7连通。所述人行路面I与植被层路面5之间通过透水路沿石3和碎石导水沟8相隔离,所述透水路沿石3侧壁设有所述排水孔31,所述碎石导水沟8内部设有导通所述市政管网7的排水管81。作为一种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本技术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中,所述人行路面I低于所述机动车路面2,这样所述机动车路面2的雨水更加容易排入所述人行路面I上并渗入地下。本技术所述的骨料颗粒可以为硅砂颗粒、陶粒、玻璃微珠、矿渣等等,其大小在筛选时无法而且不必统一到一个粒径尺寸;因此,只要在上述粒径范围之内比如所述透水表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0.25mm、0.3mm、0.35mm、0.4mm,所述透水基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2.5mm、3mm、3.5mm、4mm、6mm、8mm,所述透气防渗层的骨料颗粒粒径为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由透水材料制成的人行路面(1),所述人行路面(1)低于机动车路面(2)或与机动车路面(2)平齐;设置于所述人行路面(1)与所述机动车路面(2)之间的透水路沿石(3),所述透水路沿石(3)的侧壁上设置排水孔(31),以及设置于人行路面(1)和所述透水路沿石(3)下侧的蓄水池(4),所述蓄水池(4)具有防渗结构的内壁,在所述蓄水池(4)内部填充碎石储水层(4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升益陈梅娟窦明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