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文平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可自动定位锁死的手动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448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7:44
一种新型可自动定位锁死的手动调整臂,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蜗轮、与蜗轮啮合的蜗杆、以及调整轴,壳体上对应开设有与蜗杆内孔相贯通的上安装孔及下安装孔,下安装孔内设有一弹性复位装置,位于上安装孔内的调整轴设有一台阶圆柱体,该台阶圆柱体外圆圆周上开设有复数个上端具有开口的齿槽,壳体上至少扩有一与上安装孔相通且与齿槽对应的径向通孔,径向通孔内固定一末端卡入或退出齿槽的定位轴。本结构调整臂的定位轴末端卡入齿槽中,调整轴无法径向转动,达到防松定位的目的;调整时只需将调整轴推进使定位轴脱离齿槽,即可进行刹车间隙调整,调整完毕,定位轴末端自动定位锁死在齿槽内。(*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刹车系统调整刹车间隙用的手动调整臂,具体来说是指一种新型可自动定位锁死的手动调整臂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交通发展的需要,汽车已经越来越普及,汽车在行驶中难免会振动颠簸,由此经常引发调整臂松动,从而影响汽车的刹车效果,驾驶者不得不经常对调整臂进行调整。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汽车刹车系统的手动调整臂是采用在调整轴中装上弹簧、钢珠和梅花套控制来进行刹车间隙调整定位,其原理是靠调整轴中的弹簧顶上大钢珠,大钢珠再撑开两颗小钢珠,小钢珠卡入梅花套中进行刹车调整定位,但此法防松锁紧的效果不佳,弹簧的弹力毕竟是有限的,只靠弹簧还不足以将推入梅花套槽内的小钢珠锁紧,汽车在行走时产生的振动,可能使弹簧弹力定位的钢珠回弹,而改变已调好调整臂角度影响刹车效果。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防松锁紧的调整臂,款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如何防止已调整好的调整臂不再松动,但这些防松锁紧的调整臂的结构都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制造装配不便,效果一般。为此,我们经过多次研究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一种新型的可自动定位锁死的手动调整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可自动定位锁死的手动调整臂,以解决现有手动调整臂存在上述不足等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可自动定位防松的手动调整臂,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蜗轮、与蜗轮啮合的蜗杆、以及调整轴,壳体上对应开设有与蜗杆内孔相贯通的上安装孔及下安装孔,调整轴贯穿于上安装孔、蜗杆内孔及下安装孔中,其上端头穿出上安装孔,所述下安装孔内设有一弹性复位装置,所述调整轴下端头抵接于该复位机构,位于上安装孔内的调整轴设有一台阶圆柱体,该台阶圆柱体外圆圆周上开设有复数个上端具有开口的齿槽,所述壳体上至少扩有一与所述上安装孔相通且与所述齿槽对应的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内固定一末端卡入或退出所述齿槽的定位轴。优选地,上述径向通孔孔壁攻有内螺纹,所述定位轴为定位螺钉。更优地,上述定位螺钉采用柱端紧定螺钉,所述蜗轮两侧边的壳体上分别装有封板,所述柱端紧定螺钉由所述封板盖住,柱端紧定螺钉不会松动,为调整轴的定位锁紧提供保障。进一步地,上述齿槽为偶数个且至少为八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台阶圆柱体外圆圆周上。一种优选的方案,上述壳体前、后侧面中任一侧面扩有一与所述上安装孔相通且与所述齿槽对应的径向通孔。另一种优选的方案,为进一步使调整轴定位锁紧,上述壳体前、后侧面分别对称扩有一与所述上安装孔相通且与所述齿槽对应的径向通孔,每一径向通孔内分别固定一末端卡入或退出所述齿槽的定位轴。更进一步地,上述齿槽的纵截面为一倒置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两条腰边夹角为30°,所述齿槽的开口位于所述台阶圆柱体的台阶面上。优选地,上述弹性复位装置为一压力弹簧。再进一步地,上述调整轴上端头设有通用12处六角头,方便了用户操作;六角头下部的调整轴设有一环形凹槽,为防止外界泥水与灰尘进入,所述凹槽与壳体上端面之间的间隙装有弹性防尘密封套,六角头上套设一塑料外套。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一、本技术手动调整臂的调整轴设有台阶圆柱体,台阶圆柱体外圆圆周上开设有复数个齿槽,定位轴固定在壳体上,其末端卡入齿槽中,在调整轴末端处弹性复位装置作用下,调整轴无法径向转动,达到防松定位的目的,在非人为外力作用下,定位轴不会脱出齿槽,因此,使刹车系统更保险、更安全。二、本结构的手动调整臂齿槽的纵截面成倒置等腰梯形,其开口朝上,定位轴可沿该开口脱离齿槽,用户只需用扳手向里推进调整轴适当距离并压住调整轴,定位轴即脱离调整轴上的齿槽,用户旋转调整轴即可进行刹车间隙调整,调整完毕,松开手上压力,两边稍微摆动调整轴,使调整轴上的齿槽紧固套入定位轴末端即可。三、本结构的手动调整臂有别于现有调整臂复杂的防松锁紧结构,改变了传统用钢球作为定位与调整的方式,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定位准确精细,装配极为方便,只需将调整轴穿过壳体及蜗杆,定位轴装入壳体径向通孔内,末端卡入齿槽后再固定,最后套上防尘密封套及塑料外套即可。四、本手动调整臂可靠耐用,壳体内部的零件使用寿命长久,基本不需要更换,克服了传统调整臂内部零件容易损坏且不能自己更换的缺点,降低了汽车的维修费用。五、本结构手动调整臂还具有防尘防污功能,保证了整个调整臂的壳体内部的清洁,不会发生锈浊与卡死现象,以确保操作灵活准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手动调整臂未装入调整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定位轴末端退出齿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定位轴末端卡入齿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调整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一种新型可自动定位锁死的手动调整臂,参照图1至图3,主要由壳体1、装于壳体I内的蜗轮2、与蜗轮2啮合的蜗杆3以及调整轴4,蜗轮2两侧边的壳体I上分别装有封板5。参照图1,壳体I上对应开设有与蜗杆3内孔相贯通的上安装孔11及下安装孔12,下安装孔12内设有一压力弹簧6,该压力弹簧6采用进口优质m刚制成,弹性良好,用于调整轴4转动调节及定位压紧,效果良好。参照图2,调整轴4贯穿于上安装孔11、蜗杆内孔3及下安装孔12中,其上端头穿出上安装孔11,下端头抵于压力弹簧6上。参照图2和图4,位于上安装孔11内的调整轴4设有一台阶圆柱体41,其直径为18.8mm,高度为8mm ;该台阶圆柱体41外圆圆周上开设有复数个上端具有开口 421的齿槽42,齿槽经过热处理提高硬度,结合图1,壳体I前、后侧面中任一侧面扩有一与所述上安装孔11相通且与齿槽42对应的径向螺纹孔13,径向螺纹孔13上安装M6柱端紧定螺钉14,圆柱端紧定螺钉14柱端卡入调整轴4的齿槽42内,柱端紧定螺钉14的另一端由封板5盖住,柱端紧定螺钉14不会松动,为调整轴4的定位锁紧提供保障。参照图3和图4,上述调整轴4上端头制成通用12处六角头,可用一般很通用的各种扳手进行操作,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为防止外界泥水与灰尘进入,保证整个调整臂内腔的清洁,六角头下部的调整轴4设有一环形凹槽43,该凹槽43与壳体I上端面之间的间隙装有弹性防尘密封套7,调整轴I的六角头上还套设一塑料外套8。参照图3、图4和图5,上述齿槽42为偶数个且至少为八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台阶圆柱体41外圆圆周上,齿槽42卡入柱端紧定螺钉14的圆柱头,并在压力弹簧6的推力作用下,越卡越紧。齿槽42的纵截面为一倒置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两条腰边夹角为30°,圆柱端紧定螺钉14 柱端卡入齿槽42内,其侧面与齿槽42的两条腰边相切(如图3所示),若非人为外力作用,柱端紧定螺钉14始终不会脱出齿槽42,起到定位防松作用。齿槽42的开口 421 (即倒置等腰梯形的上边)位于所述台阶圆柱体41的台阶面上,齿槽42的径向深度为台阶圆柱体41外圈半径与内圈半径之差。本技术手动调整臂的装配程序如下:一、将压力弹簧6装入壳体I的下安装孔12中;二、将蜗杆3、蜗轮2 —同装入壳体I内;三、将调整轴4插入壳体I的上安装孔11,并穿过蜗杆3,插进壳体I的下安装孔12内;四、将柱端紧定螺钉14装入壳体I上径向螺纹孔13内,调整轴4向内推进约3.5毫米使齿槽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可自动定位锁死的手动调整臂,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蜗轮、与蜗轮啮合的蜗杆、以及调整轴,壳体上对应开设有与蜗杆内孔相贯通的上安装孔及下安装孔,调整轴贯穿于上安装孔、蜗杆内孔及下安装孔中,其上端头穿出上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孔内设有一弹性复位装置,所述调整轴下端头抵接于该复位机构,位于上安装孔内的调整轴设有一台阶圆柱体,该台阶圆柱体外圆圆周上开设有复数个上端具有开口的齿槽,所述壳体上至少扩有一与所述上安装孔相通且与所述齿槽对应的径向通孔,所述径向通孔内固定一末端卡入或退出所述齿槽的定位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平李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李文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