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4301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液压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缓冲效果好,且不会污染液压系统的液压缸无杆腔侧缓冲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其包括活塞杆、套装在活塞杆上的活塞和后缓冲环、位于活塞外侧的缸体以及和缸体连接的缸底,其特征在于,缸体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输油缓冲孔开口的一侧的缸体上设置有节流孔,节流孔和输油缓冲孔在缸底后侧与回油通道相通,后缓冲环与输油缓冲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压缸
,具体为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液压缸是液压系统中常用的执行元件,在液压缸行程到尽头时活塞2会与缸底5相碰撞,产生冲击。为了减少冲击,通常会使用在缸底5上设置有缓冲结构的液压缸,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缓冲液压缸大多采用“间隙缓冲”,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活塞杆1、套装在活塞杆I上的活塞2和后缓冲环4、位于活塞2外侧的缸体3以及和缸体3连接的缸底5,缸底5上设有输油缓冲孔9,输油缓冲孔9与后缓冲环4之间设计有一定的径向间隙。液压缸在工作过程中,当后缓冲环4运动并进入到输油缓冲孔9中时,液压缸回油腔内的液压油通过后缓冲环4与输油缓冲孔9之间的间隙挤出,使液体流动受阻,活塞2的运动速度减慢,从而使得液压缸达到缓冲效果。具有上述结构的缓冲液压缸,受焊接、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后缓冲环4与输油缓冲孔9之间的径向间隙控制不准确,当间隙过大时,液压缸达不到缓冲效果,当间隙过小时,经常出现后缓冲环4与缸底5相摩擦,严重时出现卡死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缓冲效果好,且不会污染液压系统的液压缸无杆腔侧缓冲结构,以克服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包括活塞杆、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的活塞和后缓冲环、位于所述活塞外侧的缸体以及和所述缸体连接的缸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所述输油缓冲孔开口的一侧的缸体上设置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和所述输油缓冲孔在缸底后侧与回油通道相通,所述后缓冲环与所述输油缓冲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千良叶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