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4301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液压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缓冲效果好,且不会污染液压系统的液压缸无杆腔侧缓冲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其包括活塞杆、套装在活塞杆上的活塞和后缓冲环、位于活塞外侧的缸体以及和缸体连接的缸底,其特征在于,缸体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输油缓冲孔开口的一侧的缸体上设置有节流孔,节流孔和输油缓冲孔在缸底后侧与回油通道相通,后缓冲环与输油缓冲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液压缸
,具体为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
技术介绍
液压缸是液压系统中常用的执行元件,在液压缸行程到尽头时活塞2会与缸底5相碰撞,产生冲击。为了减少冲击,通常会使用在缸底5上设置有缓冲结构的液压缸,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缓冲液压缸大多采用“间隙缓冲”,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活塞杆1、套装在活塞杆I上的活塞2和后缓冲环4、位于活塞2外侧的缸体3以及和缸体3连接的缸底5,缸底5上设有输油缓冲孔9,输油缓冲孔9与后缓冲环4之间设计有一定的径向间隙。液压缸在工作过程中,当后缓冲环4运动并进入到输油缓冲孔9中时,液压缸回油腔内的液压油通过后缓冲环4与输油缓冲孔9之间的间隙挤出,使液体流动受阻,活塞2的运动速度减慢,从而使得液压缸达到缓冲效果。具有上述结构的缓冲液压缸,受焊接、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后缓冲环4与输油缓冲孔9之间的径向间隙控制不准确,当间隙过大时,液压缸达不到缓冲效果,当间隙过小时,经常出现后缓冲环4与缸底5相摩擦,严重时出现卡死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缓冲效果好,且不会污染液压系统的液压缸无杆腔侧缓冲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活塞杆、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的活塞和后缓冲环、位于所述活塞外侧的缸体以及和所述缸体连接的缸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所述输油缓冲孔开口的一侧的缸体上设置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和所述输油缓冲孔在所述缸底后侧与回油通道相通,所述后缓冲环与所述输油缓冲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环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组合密封装置设置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组合密封装置由两个挡圈和一个〇形圈组成;所述节流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输油缓冲孔的中心线平行;所述后缓冲环外侧边沿设置有倒角。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之后,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可以使后缓冲环与缸底输油缓冲孔间留有较大的径向间隙,对后缓冲环、缸底等零件同轴度要求较低,有效避免了因间隙控制不准确而产生的后缓冲环卡死现象而导致后缓冲环及输油缓冲孔接触的表面拉伤,产生铁屑进入液压油中以致污染液压油,减少了加工难度,成本低廉,同时此结构简单可靠,组合密封装置可隔断液压油,使液压油通过节流孔进入回油通道,起到缓冲作用,本技术的结构大大提高了液压缸无杆腔侧的缓冲效果,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 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如图2、图3所示,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包括活塞杆1、套装在活塞杆I上的活塞2和后缓冲环4、位于活塞I外侧的缸体3以及和缸体3连接的缸底5,缸体3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9,输油缓冲孔9开口的一侧的缸体3上设置有节流孔8,节流孔8和输油缓冲孔9在缸底5后侧与回油通道7相通,后缓冲环4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内设置有后缓冲环4与输油缓冲孔9内壁之间间隙的组合密封装置6 ;节流孔8的中心线与输油缓冲孔9的中心线平行;后缓冲环4外侧边沿设置有倒角;组合密封装置6由两个挡圈6-2和一个〇形圈6-1组成。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液压缸活塞2回程过程中,安装有组合密封装置6的后缓冲环4未进入到缸底5中的输油缓冲孔9前,液压油通过缸底5中的输油缓冲孔9及节流孔8回油到回油通道7,当安装有组合密封装置6的后缓冲环4进入到缸底5中的输油缓冲孔9时,组合密封装置6隔断了前后左右两侧的液压油,使得组合密封装置6左侧的液压油只能通过缸底5的节流孔8挤出到回油通道7,因为液压油的流速变慢,从而形成回油阻力以实现缓冲;本技术中,后缓冲环4与缸底5中的输油缓冲孔9之间可以有较大的径向间隙,避免了因间隙过小时,出现后缓冲环4与缸底5相摩擦或卡死现象发生,同时通过后缓冲环4上的组合密封装置6作用,防止液压油直接通过输油缓冲孔9进入到回油通道7,从而保证液压缸缓冲效果的可靠性;后缓冲环4外侧边沿设置有倒角,可以使得后缓冲环4更容易进入缸底5的 输油缓冲孔9内,减少摩擦产生的铁屑进入液压油以致污染液压油。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包括活塞杆、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的活塞和后缓冲环、位于所述活塞外侧的缸体以及和所述缸体连接的缸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所述输油缓冲孔开口的一侧的缸体上设置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和所述输油缓冲孔在缸底后侧与回油通道相通,所述后缓冲环与所述输油缓冲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环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组合密封装置设置与所述环形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密封装置由两个挡圈和一个〇形圈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孔的中心线于所述输油缓冲 孔的中心线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环外侧边沿设置有倒角。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液压缸
,具体为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缓冲效果好,且不会污染液压系统的液压缸无杆腔侧缓冲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其包括活塞杆、套装在活塞杆上的活塞和后缓冲环、位于活塞外侧的缸体以及和缸体连接的缸底,其特征在于,缸体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输油缓冲孔开口的一侧的缸体上设置有节流孔,节流孔和输油缓冲孔在缸底后侧与回油通道相通,后缓冲环与输油缓冲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文档编号F15B15/22GK203146480SQ20132005441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1日专利技术者朱千良, 叶庆华 申请人:无锡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缸的无杆腔侧缓冲结构,其包括活塞杆、套装在所述活塞杆上的活塞和后缓冲环、位于所述活塞外侧的缸体以及和所述缸体连接的缸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中间设置有输油缓冲孔,所述输油缓冲孔开口的一侧的缸体上设置有节流孔,所述节流孔和所述输油缓冲孔在缸底后侧与回油通道相通,所述后缓冲环与所述输油缓冲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组合密封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千良叶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