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55972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1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及装置,属于精密微细电化学加工领域。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发生电化学阳极溶解的原理,运用纳米电极对悬挂在电解液液膜中的超薄工件进行纳米电解加工,避免了装夹时由于工件自身的刚性不足而产生形变,致使产生形状误差等问题;且电解加工具有加工不受材料强度和硬度限制、工具电极无损耗、加工工件表面无残余应力和再铸层、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为异形结构件加工、超小孔加工、群孔加工、线切割加工等微细电解加工领域进行纳米级的加工试验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及装置,属于精密微细电化学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功能结构的微型化已成为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和精密仪器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趋势,结构尺寸也相应的减少到微米,甚至是纳米级别,机械零件正朝着“小”、“薄”、“轻”的方向发展。服役的微小型构件,要求其表面无毛刺、光整,否则彼此间的摩擦力将给机构运动造成严重阻碍,这使得薄工件的制造精度尤为重要。研究并开发成本低且加工质量好的微小型构件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加工中常遇到薄型工件,我们通常将厚度不大于2.0mm的工件(板材)称为薄板,将厚度小于1.0mm的工件称为超薄工件。对于薄工件和超薄工件,由于工件自身的刚性不足、柔性有余,采用常规的装夹不能达到加工精度,而且因夹紧力造成工件弹性变形致使产生形状误差。传统的机械加工,如冲床加工加工边缘会出现较多的毛刺并留有残余应力 ’磨削加工对保证薄工件的直线度、平面度及平行度等技术的要求较高,加工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工件非常薄,吸收热量大,变形大,常翘曲、打卷,极易被切削热烧坏,出现糊痕,使工件变得极脆而失去其材料应有的性能。因此,超薄工件的加工成为了一个难点。目前,针对传统加工在薄工件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特种加工技术对薄工件进行加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梁建钊等采用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对多片薄工件进行加工研究。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是用移动的细金属丝(通常是钥丝或铜丝,直径0.08、.25mm)作为电极,在工件与电极丝之间加脉冲电压,并在它们之间浸泡工作液介质;脉冲电压将它们之间的工作液击穿,以产生放电通道,瞬间温度高达10000°c以上,高温将工件熔化甚至汽化,从而实现对工件的蚀除加工。数控线切割可以通过调整间隙补偿量来保证配合和加工精度,同时电极丝和放电间隙非常小,切缝约0.2mm,可以加工各种形状复杂的薄工件,如微小孔、窄缝、窄槽、异性工件等。但这种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电极损耗较大、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难以保证,并会使工件表面有金相组织变质层,在快走丝的情况下,电极丝失去了加工厚工件时应产生的冷却液的阻尼作用,又加上火花放电的影响,因而电极丝很容易产生抖动。另外,切割薄工件的速度快,变频进给也很快,而步进电机的速度有一定的技术范围,速度太快时会产生失步和丢步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电解加工具有加工不受材料强度和硬度限制、工具电极无损耗、加工工件表面无残余应力和再铸层、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对超薄工件进行电解加工的尝试主要有高频群脉冲电解加工(HGPECM),北京理工大学的吴高阳等对高频群脉冲电信号的构成、反向电流与脉冲电源调制频率、HGPECM的成型与阴极设计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法能显著改善极间电解 液流畅特性并降低电极钝化而获得良好的加工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保证超薄工件的直线度、平面度及平行度,避免因装夹产生形变等问题的电解加工方法及装置。一种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纳米电极与金属圆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载物台上,超薄工件通过金属丝悬挂在金属圆环内;用滴管吸取电解液并注入金属圆环,形成一层薄薄的电解液液膜,超薄工件浸在电解液液膜中;步骤2.纳米电极装夹在第一载物台上与电源的负极相连,金属圆环安装在第二载物台上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通过两套三维微动控制台控制纳米电极的对刀运动,同时通过示波器采集对刀过程中的电流信号;步骤3.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发生电化学阳极溶解的原理,纳米电极作为工具阴极,通过纳米电极的X、Y、Z三轴数控运动对电解液液膜中的超薄工件进行纳米电解加工。上述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纳米电极为碳纳米管电极或金属纳米线电极,碳纳米管电极直径50-300nm、电极工作长度10-30 μ m、电极电阻30-150kQ ; 上述电解液液膜为0.lmol/L的H2SO4溶液; 上述电源为纳秒脉冲电源,加工时电压3-10V、周期50ns、脉宽5ns ; 上述纳米电解加工试验所用金属圆环直径为3-10mm,使用直径为200-1000 μ m的铁丝或镍丝弯曲而成; 上述超薄工件的厚度为10-100 μ m。实现上述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要包括两套三维微动控制台,第一套三维微动控制台由第一 X轴、第一 Y轴、第一 Z轴和安装于第一 Z轴上的第一压电陶瓷组成,第二套三维微动控制台由第二 X轴、第二 Y轴、第二 Z轴和安装于第二 Z轴上的第二压电陶瓷组成;该装置还包括安装于第一压电陶瓷上的第一载物台、安装于第二压电陶瓷上的第二载物台,以及视觉辅助系统; 上述第一载物台用于加工时装夹纳米电极; 上述第二载物台用于加工时安装金属圆环; 上述两套三维微动控制台中第一 X轴、第一 Y轴、第一 Z轴和第二 X轴、第二 Y轴、第二Z轴的位移分辨率均为100-200nm/st印,第一压电陶瓷和第二压电陶瓷的位移分辨率为5_20nm/step。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该方法将超薄工件悬挂在电解液液膜中,从而避免了装夹时由于工件自身的刚性不足而产生形变,致使产生形状误差的问题;电解加工工具阴极与超薄工件无应力接触,且电解液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冷却,有效保证了超薄工件的加工质量。2、利用电解加工对超薄工件进行加工,具有工具电极无损耗、不受工件材料强度和硬度限制、加工工件表面无残余应力和再铸层、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且利用纳秒脉冲电源进行加工,能显著改善极间电解液流畅特性并降低电极钝化而获得良好的加工效果。 3、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发生电化学阳极溶解的原理,将纳米电极作为工具阴极对悬挂在电解液液膜中的超薄工件进行纳米电解加工,通过设置合适的加工参数(加工电压、电解液浓度、脉冲周期、脉宽等)、控制精确的加工条件,可以实现超薄工件的纳米电解加工。4、基于显微镜物镜视场的纳米试验系统具有纳米级的运动控制精度,实现纳米级的加工进给,保证了加工精度的要求,并可以在高倍视场下观察对刀与加工过程,实现对试验过程的实时监控。本专利技术将超薄工件悬挂在电解液液膜中,利用纳米尺度电极作为对超薄工件进行电解加工的工具阴极,并通过合适的加工参数设置和精确的加工条件控制,可以实现纳米级的电解加工,为异形结构件加工、超小孔加工、群孔加工、线切割加工等微细电解加工领域进行纳米级的加工试验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方向。附图说明图1是超薄工件电解加工方法的系统 图2是超薄工件电解加工方法的装置示意 其标号名称分别为:1.第二 X轴;2.第二 Y轴;3.第二 Z轴;4.运动控制卡;5.第二压电陶瓷;6.第二载物台;7.第一载物台;8.第一压电陶瓷;9.第一 Z轴;10.第一 Y轴;11.第一X轴;12.纳米电极;13.显微镜的物镜;14.金属圆环;15.单向透光保护镜;16.工控机;17.数据采集卡;18.示波器;19.电源;20.平台底座;21.电解液液膜;22.超薄工件;23.金属丝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实现超薄工件电解加工的系统,主要由运动控制系统、电流信号监测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薄工件的电解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纳米电极(12)与金属圆环(14)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载物台上,超薄工件(22)通过金属丝(23)悬挂在金属圆环(14)内;用滴管吸取电解液并注入金属圆环(14),形成一层薄薄的电解液液膜(21),超薄工件(22)浸在电解液液膜中;步骤2.纳米电极(12)装夹在第一载物台(7)上与电源(19)的负极相连,金属圆环(14)安装在第二载物台(6)上与电源(19)的正极相连,通过两套三维微动控制台控制纳米电极的对刀运动,同时通过示波器18采集对刀过程中的电流信号;步骤3.利用金属在电解液中发生电化学阳极溶解的原理,纳米电极(12)作为工具阴极,通过纳米电极的X、Y、Z三轴数控运动对电解液液膜(21)中的超薄工件(22)进行纳米电解加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岭超曾永彬曲宁松朱荻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