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臂和具有该起重臂的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44248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臂和具有该起重臂的起重机。起重臂包括:主弦杆和设置于起重臂的臂尖的用于安装头部滑轮的滑轮支架,起重臂还包括端板(18),端板(1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分别与主弦杆的各上主弦杆(11)和各下主弦杆(16)的端部固定连接,滑轮支架固定连接于第二表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主弦杆和滑轮支架之间设置端板,滑轮支架的主体结构设计不受横梁和立柱的位置的限制,使滑轮支架的主体结构可以设计为平板结构,从而无需折弯工序,降低了起重臂的臂尖结构的加工难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起重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起重臂和具有该起重臂的起重机
技术介绍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起重臂的臂尖结构包括主弦杆1、横梁2、立柱3和滑轮支架,其中滑轮支架包括内部筋板4、吊承弯板5和外部筋板6。起重机的两个头部滑轮分别设置于吊承弯板5的上部和下部。在起重臂的两个上主弦杆和两个下主弦杆之间分别设置横梁2,在每一侧的上主弦杆和下主弦杆之间分别设置立柱3,由于滑轮支架需与立柱3连接,为了与立柱3焊接,两块吊承弯板5均需折弯成一定角度,而且两块吊承弯板5之间的间隔较大。为保证滑轮支架的强度,在两块吊承弯板5的内部布置了多块内部筋板4,在两块吊承弯板5的外部布置了多块外部筋板6。多块内部筋板4和多块外部筋板6也需加工成与吊承弯板5的弯折表面相适应的形状。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以上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以上起重臂的臂尖结构,为适应具有横梁2和立柱3的起重臂,导致滑轮支架结构复杂,即滑轮支架的主体结构吊承弯板需折弯、内部筋板较多且内部筋板与外部筋板均需与吊承弯板的形状相适应,增加了加工难度,且不易加工到位。另外,由于焊缝过多且部件尺寸的准确性难以保证,还易产生焊接缺陷和残余应力。并且,内部筋板较多也导致滑轮支架的重量过大,增加了臂尖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臂和具有该起重臂的起重机,可以降低起重臂的臂尖结构的加工难度。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臂,包括:主弦杆和设置于起重臂的臂尖的用于安装头部滑轮的滑轮支架,起重臂还包括端板,端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分别与主弦杆的各上主弦杆和各下主弦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滑轮支架固定连接于第二表面上。进一步地,上主弦杆和下主弦杆均为两根,起重臂还包括两块第一加强板,每块第一加强板分别与同侧的上主弦杆、下主弦杆和端板的第一表面固定连接,两块第一加强板相对于起重臂的纵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进一步地,起重臂还包括连接同侧的上主弦杆和下主弦杆的纵向腹杆,每个第一加强板还与最靠近滑轮支架的同侧的纵向腹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减重孔。进一步地,起重臂还包括两块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中的一个分别与两根上主弦杆和端板的第一表面固定连接,另一个分别与两根下主弦杆和端板的第一表面固定连接。进一步地,起重臂还包括连接两根上主弦杆的上横向腹杆和连接两根下主弦杆的下横向腹杆,第二加强板中的一个还与最靠近滑轮支架的上横向腹杆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中的另一个还与最靠近滑轮支架的下横向腹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二减重孔。进一步地,滑轮支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块吊承平板和至少一块连接板,两块吊承平板分别与端板连接,连接板位于两块吊承平板远离端板的一端并分别与两块吊承平板固定连接,头部滑轮的中心平面位于两块吊承平板之间。进一步地,滑轮支架还包括多个加强筋板,每个加强筋板位于两块吊承平板的外侦牝且每块加强筋板分别与一块吊承平板的外表面和端板的第二表面垂直连接。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包括起重臂,起重臂为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起重臂。根据本技术的起重臂,由于在主弦杆和滑轮支架之间设置端板,滑轮支架的主体结构设计不受横梁和立柱的位置的限制,使滑轮支架的主体结构可以设计为平板结构,从而无需折弯工序,降低了起重臂的臂尖结构的加工难度。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起重机的起重臂的臂尖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起重机的起重臂的臂尖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各附图标记代表:1、主弦杆;2、横梁;3、立柱;4、内部筋板;5、吊承弯板;6、外部筋板;11、上主弦杆;12、第一加强板;13、第一头部滑轮;14、吊承平板;15、第二头部滑轮;16、下主弦杆;17、第二加强板;18、端板;19、加强筋板;20、上滑轮轴;21、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的起重臂适用于塔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等各种起重设备,该起重臂对安装支撑起升钢丝绳的臂架头部滑轮的臂尖处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起重臂包括主弦杆、设置于起重臂的臂尖的用于设置头部滑轮的滑轮支架和端板18。端板1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端板18的第一表面分别与主弦杆的各上主弦杆11和各下主弦杆16的端部固定连接,而滑轮支架固定连接于端板18的第二表面上。根据本技术的起重臂,由于在主弦杆和滑轮支架之间设置端板18,滑轮支架的主体结构设计似现有技术的起重臂那样受横梁和立柱的位置的限制,因此,滑轮支架的主体结构可以设计为平板结构,从而无需折弯工序,可以降低起重臂的臂尖结构的加工难度。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主弦杆的上主弦杆11和下主弦杆16均为两根,另外,为了增强起重臂的臂尖处的结构强度,起重臂还包括两块第一加强板12和两块第二加强板17。如图3所示,其中每块第一加强板12分别与同侧的上主弦杆11、下主弦杆16和端板18的第一表面固定连接。两块第一加强板12相对于起重臂的纵向中心平面对称设置。另外,起重臂还包括连接同侧的上主弦杆11和下主弦杆16的纵向腹杆,每个第一加强板12还与最靠近臂尖的同侧的纵向腹杆固定连接。为了减轻起重臂的臂尖处的重量,第一加强板12包括第一减重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重孔为开设在第一加强板12中部的椭圆形孔。如图4所示,两块第二加强板17中的一个分别与两根上主弦杆11和端板18的第一表面固定连接,另一个(未不出)分别与两根下主弦杆16和端板18的第一表面固定连接。起重臂还包括连接两根上主弦杆11的上横向腹杆和连接两根下主弦杆16的下横向腹杆(未示出),第二加强板17中的一个还与最靠近滑轮支架的上横向腹杆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17中的另一个还与最靠近滑轮支架的下横向腹杆固定连接。同样地,为了减轻起重臂臂尖的重量,第二加强板17包括第二减重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17整体为U形板,U形板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条形部和连接两个条形部的第一端的连接部,其中,连接部与端板18的第一表面连接,条形部的第二端与上横向腹杆或者下横向腹杆连接。因此,U形板中间的部分形成了第二减重孔。本实施例的以上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各主弦杆端部之间的立杆和横杆连接,改用矩形板作为端板18与四个主弦杆焊接。主弦杆之间第一布置加强板12和第二加强板17,从而形成稳定的半封闭的箱型结构。如前所述,由 于端板18的设置,设计滑轮支架时不受滑轮支架与立柱如何连接的问题的限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滑轮支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两块吊承平板14、至少一块连接板21和多块加强筋板19。两块吊承平板14分别与端板18的第二表面连接,连接板21位于两块吊承平板14的远离端板18的一端并分别与两块吊承平板14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具体地设置了一块矩形的连接板21。位于滑轮支架上部的第一头部滑轮13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臂,包括:主弦杆和设置于所述起重臂的臂尖的用于安装头部滑轮的滑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臂还包括端板(18),所述端板(1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分别与所述主弦杆的各上主弦杆(11)和各下主弦杆(16)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滑轮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奇朱守寨周凯旋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