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及自导流卷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6303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包括丝束滤芯以及包覆丝束滤芯的包装纸,沿烟气入口到烟气出口的方向,丝束滤芯依次包括第一段滤芯、第二段滤芯、第三段滤芯、第四段滤芯,丝束滤芯中还设置有球体状的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第一段滤芯或第二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一段滤芯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段滤芯中,第二导流件位于第三段滤芯或第四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三段滤芯另一部分位于第四段滤芯中,第二段滤芯设有与贴近第三段滤芯的端部导通的第一导流孔,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之间设有空隙,第四段滤芯设有与其外端部导通的第二导流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吸烟后滤棒色泽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卷烟,尤其涉及一种设有能够在抽吸时自动对烟气引流的卷烟滤棒及卷烟。
技术介绍
现有卷烟产品中,通常采用过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的焦油进行过滤。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嘴结构简单,由于气流动力学的特点,卷烟主流烟气流经滤棒时,中心部位气流速和气流量最大,而外围气流速和气流量低,参见图1,图1中带箭头的线条代表气流线,气流线越长表示流速越大,气溶胶颗粒越多。由图1可以看出,现有技术的卷烟产品,主流烟气主要从滤棒中间部位逸出,滤棒外围部分逸出较少,这使得滤棒中间丝束利用效率过高,而外围丝束利用效率较低,从而导致吸烟后滤棒末端变为黄褐色,尤其是中间部分,这样会影响观感。 由此可见,如何使得吸烟后滤棒不会变成这种令人生厌的黄褐色色泽,即如何调节吸烟后滤棒的色泽,这是本领域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可以自行对烟气引流,调节吸烟后滤棒的色泽。基于此,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导流复合卷烟。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包括丝束滤芯以及包覆丝束滤芯的包装纸,沿烟气入口到烟气出口的方向,所述丝束滤芯依次包括第一段滤芯、第二段滤芯、第三段滤芯、第四段滤芯,所述丝束滤芯中还设置有球体状的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第一段滤芯或第二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一段滤芯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段滤芯中,所述第二导流件位于第三段滤芯或第四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三段滤芯中、另一部分位于第四段滤芯中,所述第二段滤芯设有与其贴近第三段滤芯的端部导通的第一导流孔,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之间设有空隙,第四段滤芯设有与其外端部导通的第二导流孔。优选地,第二段滤芯及第四段滤芯的长度均为5_15mm。优选地,第一引流孔的直径为Imm以上,且小于第一引流件的直径,第一引流件的直径与第一引流孔的直径差为Imm以上。优选地,第二引流孔的直径为Imm以上,且小于第二引流件的直径,第二引流件的直径与第二引流孔的直径差为Imm以上。优选地,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之间的空隙宽度为0.2mm-l.0mm。优选地,第一导流件及第二导流件的直径为2mm以上,所述丝束滤芯的直径大于第一导流件、第二导流件的直径且与第一导流件、第二导流件的直径之差为Imm以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件、第二导流件均由微孔性材料或木质材料或表面光滑的惰性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均为圆柱体形或棱柱体形或圆台体形。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孔的轴线与第二段滤芯的轴线平行或重合,所述第二导流孔的轴线与第四段滤芯的轴线平行或重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自导流复合卷烟,包括烟丝棒以及滤棒,所述滤棒为前述的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与现有技术中的卷烟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沿烟气入口到烟气出口的方向,所述丝束滤芯依次包括第一段滤芯、第二段滤芯、第三段滤芯、第四段滤芯,所述丝束滤芯中还设置有球体状的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第一段滤芯或第二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一段滤芯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段滤芯中,所述第二导流件位于第三段滤芯或第四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三段滤芯另一部分位于第四段滤芯中,所述第二段滤芯设有与贴近第三段滤芯的端部导通的第一导流孔,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之间设有空隙,第四段滤芯设有与其外端部导通的第二导流孔,因而应用在卷烟上抽吸时,经过第一段滤芯的烟气,在遇到第一导流件时,被迫向滤棒外围转向,绕开第一导流件,经过第一导流件后,由于第二段滤芯设有第一导流孔,为中空滤芯,其中心位置的吸阻较小,烟气主要从中心位置逸出。到达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间的空隙时,烟气重新充满整个滤棒。经过第二导流件时,气流再次被迫转向,经过第二导流件后,由于第四段滤芯设有第二导流孔,为中空滤芯,其中心的吸阻较小,在吸烟过程中,大部分烟气不经过丝束,直接从中心空腔中逸出。这样,一方面延长了烟气在滤棒中的流动路径,一方面烟气从第四段滤芯丝束中通过较少,便可以调节吸烟后滤棒的色泽,使滤棒颜色变浅。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卷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 明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末端的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是,利用气流动力学原理,自动改变吸烟过程中卷烟主流烟气在滤棒中的流向,实现吸烟后滤棒色泽的调节。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I包括滤棒主体,所述滤棒主体包括丝束滤芯以及包覆丝束滤芯的包装纸,其中,沿烟气入口到烟气出口的方向,丝束滤芯由第一段滤芯11、第二段滤芯12、第三段滤芯13、第四段滤芯14复合而成,沿丝束滤芯的轴线方向,第一段滤芯11、第二段滤芯12、第三段滤芯13、第四段滤芯14依次设置,其中第二段滤芯12和第三段滤芯之间还设有空隙17。在丝束滤芯中还设有呈球体状的第一导流件15、第二导流件16,第一导流件15位于第一段滤芯11与第二段滤芯12之间,其一部分伸入到第一段滤芯中,另一部分伸入到第二段滤芯12中。第二导流件16位于第三段滤芯13与第四段滤芯14之间,其一部分伸入到第三段滤芯13中,另一部分伸入到第四段滤芯14中。其中,第二段滤芯12还设有第一导流孔12a,该第一导流孔12a与第二段滤芯同轴设置,其与第二段滤芯的端面导通;第四段滤芯14还设有第二导流孔14a,该第二导流孔14a与第四段滤芯同轴设置,其与第四段滤芯的端面导通;第一导流件15、第二导流件16均为球体状,其直径Dl为6mm,而丝束滤芯的直径D2为8mm,第二导流件16外端部与第四段滤芯外端部的距离H为11mm。沿滤棒主体的径向,第一导流件15、第二导流件16处于丝束滤芯中心位置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卷烟滤棒在应用到卷烟中去,抽吸时,经过第一段滤芯的烟气,在遇到第一导流件时,被迫向滤棒外围转向,绕开第一导流件,经过第一导流件后,由于第二段滤芯设有第一导流孔,为中空滤芯,其中心位置的吸阻较小,烟气主要从中心位置逸出。到达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间的空隙时,烟气重新充满整个滤棒。经过第二导流件时,气流再次被迫转向,经过第二导流件后,由于第四段滤芯设有第二导流孔,为中空滤芯,其中心的吸阻较小,在吸烟过程中,大部分烟气不经过丝束,直接从中心空腔中逸出。这样,一方面延长了烟气在滤棒中的流动路径,一方面烟气从第四段滤芯丝束中通过较少,便可以调节吸烟后滤棒的色泽,使滤棒颜色变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15可以完全包覆在第一段滤芯或第二段滤芯中,第二导流件16可以完全包覆在第三段滤芯或第四段滤芯中。本实施例中,第二段滤芯的长度为8_,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为5-15_中的任意一值;本实施例中,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之间的空隙宽为0.5mm,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0.2-1.0mm中的任意一值。 以上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导流复合卷烟滤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束滤芯以及包覆丝束滤芯的包装纸,沿烟气入口到烟气出口的方向,所述丝束滤芯依次包括第一段滤芯、第二段滤芯、第三段滤芯、第四段滤芯,所述丝束滤芯中还设置有球体状的第一导流件和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位于第一段滤芯或第二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一段滤芯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段滤芯中,所述第二导流件位于第三段滤芯或第四段滤芯中或者一部分位于第三段滤芯中、另一部分位于第四段滤芯中,所述第二段滤芯设有与其贴近第三段滤芯的端部导通的第一导流孔,第二段滤芯与第三段滤芯之间设有空隙,第四段滤芯设有与其外端部导通的第二导流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浩辉陈森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