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厚飞专利>正文

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41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包括有一本体、一驱动件与一换向装置,所述的换向装置包括两个顶掣块与一个换向块,所述的顶掣块具有一个第一表面,以及一个设在第一表面上的定位部,所述的换向块具有两个限位部,所述的限位部能够选择性的抵靠在所述两个顶掣块之一的定位部上,使所述的换向块与顶掣块之间形成定位,利用这种定位设计,可以避免换向块回弹,具有良好且确实的定位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向扳手,尤指具有换向定位功能的换向扳手。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1,为一种传统的扳手结构示意图,其是在一扳手本体1内容纳有一棘轮2、两个卡掣块6与一个拨动块4。两个卡掣块6外侧设有弹簧7,以提供卡掣块6卡掣在棘轮2的力,而拨动块4可供使用者拨转,令拨动块4推动两个卡掣块6之一,使被推动的卡掣块6离开棘轮2,让棘轮2及其方头3产生单方向转动的效果。所述的现有结构在实用上仍有多处缺点,因为拨动块4是利用一个光滑的表面来推动卡掣块6,所以拨动块4会有一个反作用力来抵消弹性体7的推力,若扳手本体1没有额外装设定位装置来固定拨动块4,则拨动块4很容易会回弹。由于现有技术的拨动块4是一种两段式的换向结构,故其定位设计是靠另一边抵接在棘轮2上的卡掣块6来挡住拨动块4,防止拨动块4回弹,但如此的设计是凭借另一弹性体7来吸收回弹力量,故实质上拨动块4很容易因震动(或扳手摔落地面)时而回弹,导致棘轮2变化旋转方向。再者,这种两段式换向的结构,拨动块4只有左边位置与右边位置可以移动,并没有办法移动到中间位置,故棘轮2永远只能够提供单方向的旋转效果,产品较不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接受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换向装置具有良好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本体,其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与一个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的第二容置空间;一驱动件,枢设在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的驱动件外周环设有复数个棘齿;一换向装置,所述的换向装置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换向装置包括有两个顶掣块、一个设在所述两个顶掣块之间的换向块以及两个弹性体;其中:所述的顶掣块的一端形成有一枢接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枢接端,所述的顶掣块相反于枢接端的一端形成一卡掣端,所述的卡掣端设有至少一个掣齿而能够顶掣在驱动件的棘齿上,所述的枢接端与所述的卡掣端之间形成有一邻近于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一表面以及一远离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二表面,所述的顶掣块在第一表面上设有一个定位部,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部是凸设在所述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的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的顶掣块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周壁之间;所述的换向块具有一个轴端与两个限位部,所述的轴端枢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限位部能够选择性的抵靠在两个顶掣块之一的定位部上,使换向块与顶掣块之间形成定位状态,并使顶掣块的卡掣端离开驱动件的棘齿,所述的换向块还能够位于中间位置,使所述两个顶掣块的卡掣端都抵接在所述的驱动件的掣齿上,并使所述的驱动件与本体形成同步旋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本体,其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与一个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的第二容置空间;一驱动件,枢设在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的驱动件外周环设有复数个棘齿;一换向装置,所述的换向装置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换向装置包括有两个顶掣块、一个设在所述两个顶掣块之间的换向块以及两个弹性体;其中:所述的顶掣块的一端形成有一枢接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枢接端,所述的顶掣块相反于枢接端的一端形成一卡掣端,所述的卡掣端设有至少一个掣齿而能够顶掣在驱动件的棘齿上,所述的枢接端与所述的卡掣端之间形成有一-->邻近于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一表面以及一远离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二表面,所述的顶掣块在第一表面上设有一个定位部,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部是凹设在所述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的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的顶掣块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周壁之间;所述的换向块具有一个轴端与两个限位部,所述的轴端枢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限位部能够选择性的抵靠在两个顶掣块之一的定位部上,使换向块与顶掣块之间形成定位状态,并使顶掣块的卡掣端离开驱动件的棘齿,所述的换向块还能够位于中间位置,使所述两个顶掣块的卡掣端都抵接在所述的驱动件的掣齿上,并使所述的驱动件与本体形成同步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的扳手利用凸设在顶掣块第一表面上的定位部,来与换向块的限位部互相抵接形成定位,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并且有效的防止换向块回弹。2.本技术的扳手利用换向块的限位部具有一个保持在扇形区域内的限位面,来抵接在顶掣块的定位面,达到良好的定位效果。3.本技术的扳手的换向块可以在三个位置间移动,而且换向块移动到中间位置时还可以使驱动件与本体之间形成同步状态。4.本技术的扳手在顶掣块所设的定位部也可以是设计成凹入在第一表面,同样可以及限位块的限位部产生良好的定位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表示换向块与顶掣块形成定位状态;图3是本技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表示使用者拨转拨钮的状态;图5是本技术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表示换向块位于中间位置,且驱动件与本体形成同步状态;图6是本技术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表示换向块-->与顶掣块形成定位状态;图8是本技术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本技术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表示使用者拨转拨钮的状态;图10是本技术扳手第二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表示换向块位于中间位置,且驱动件与本体形成同步状态;图11是传统的扳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扳手本体;2棘轮;3方头;4拨动块;6卡掣块;7弹簧;10本体;101贯孔;11第一容置空间;111穿孔;12第二容置空间;121枢孔;122枢接槽;13封盖;131螺孔;132透孔;14螺件;20驱动件;21棘齿;22驱动部;30换向装置;31弹性体;32拨钮;321结合孔;40顶掣块;41枢接端;42卡掣端;421掣齿;43第一表面;44第二表面;45定位部;46定位面;50换向块;51轴端;511结合杆;52限位部;53限位面;60顶掣块;61枢接端;62卡掣端;621掣齿;63第一表面;64第二表面;65定位部;66定位面;70换向块;71轴端;711结合杆;72限位部;73限位面;A弧线;B弦;C中心线;F1施力;F2正向力;F3反作用力;P端点;R半径;R1半径;R2半径;R3半径;S扇形区域;T切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与图2,为本技术扳手的第一个实施例。本技术的扳手包括;其中:所述的本体10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11与一个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11的第二容置空间12,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11内设有一个穿孔111,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12内设有一个枢孔121,第二容置空间12远离第一容置空间11的一侧设有两个枢接槽122,所述的枢孔121位于所述的穿孔111与所述的枢接槽122之间。所述的本体10的两个容置空间11、12是凭借一个封盖13予以封闭,所述的本体10设有两个贯孔101以供分别穿设一螺件14,所述的封盖13上设有两个相对应于所述的本体10贯孔10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本体,其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与一个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的第二容置空间; 一驱动件,枢设在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的驱动件外周环设有复数个棘齿; 一换向装置 ,所述的换向装置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换向装置包括有两个顶掣块、一个设在所述两个顶掣块之间的换向块以及两个弹性体;其中: 所述的顶掣块的一端形成有一枢接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枢接端,所述的顶掣块相反于枢接端的一端形成一卡掣 端,所述的卡掣端设有至少一个掣齿而能够顶掣在驱动件的棘齿上,所述的枢接端与所述的卡掣端之间形成有一邻近于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一表面以及一远离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二表面,所述的顶掣块在第一表面上设有一个定位部,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部是凸设在所述的第一表面上; 所述的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的顶掣块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周壁之间; 所述的换向块具有一个轴端与两个限位部,所述的轴端枢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限位部能够选择性的抵靠在两个顶掣块之一的定位部上,使换向块与顶掣块之 间形成定位状态,并使顶掣块的卡掣端离开驱动件的棘齿,所述的换向块还能够位于中间位置,使所述两个顶掣块的卡掣端都抵接在所述的驱动件的掣齿上,并使所述的驱动件与本体形成同步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本体,其一端设有一个第一容置空间与一个连通于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的第二容置空间;一驱动件,枢设在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的驱动件外周环设有复数个棘齿;一换向装置,所述的换向装置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换向装置包括有两个顶掣块、一个设在所述两个顶掣块之间的换向块以及两个弹性体;其中:所述的顶掣块的一端形成有一枢接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的枢接端,所述的顶掣块相反于枢接端的一端形成一卡掣端,所述的卡掣端设有至少一个掣齿而能够顶掣在驱动件的棘齿上,所述的枢接端与所述的卡掣端之间形成有一邻近于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一表面以及一远离所述的换向块的第二表面,所述的顶掣块在第一表面上设有一个定位部,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部是凸设在所述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的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的顶掣块的第二表面与第二容置空间的内周壁之间;所述的换向块具有一个轴端与两个限位部,所述的轴端枢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的限位部能够选择性的抵靠在两个顶掣块之一的定位部上,使换向块与顶掣块之间形成定位状态,并使顶掣块的卡掣端离开驱动件的棘齿,所述的换向块还能够位于中间位置,使所述两个顶掣块的卡掣端都抵接在所述的驱动件的掣齿上,并使所述的驱动件与本体形成同步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部具有一个凸出于所述的第一表面的定位面,所述的换向块的两个限位部各自形成有一个限位面,这两个限位面能够选择性的抵靠在两个顶掣块之一的定位面上,并且凭借弹性体的顶推而使所述的顶掣块与换向块之间形成定位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块的限位部是朝向所述的顶掣块的枢接端延伸,所述的换向块定义有一条中心线,这个中心线通过所述的轴端的轴心以及所述两个限位部之间的中心位置而将所述的换向块区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这两个限位部被中心线划分为左右两个限位面,所述的换向块在两个限位面最远离中心线的末端定义有一个端点,这个端点与换向块轴端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个半径,这个半径以所述的轴端的轴心为圆心画弧会获得一条通过两个端点的弧线,所述的换向块的两个限位面保持在这两个半径和其所夹的弧线之间的扇形区域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块与所述的顶掣块形成定位状态时,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面也是保持在这两个半径和其所夹的弧线之间的扇形区域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面是沿着两个端点连线所形成的弦而设置呈平面状,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面也呈配合于所述的限位面的平面状。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接端具有圆弧状的表面,所述的卡掣端最靠近在顶掣块第一表面的掣齿我们定义为第一个掣齿,圆形的枢接端定义有一条切线,这个切线通过所述的卡掣端第一个掣齿与第一表面的交点,所述的顶掣块的第一表面大致上沿着这条切线设置而呈一平面状。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接端具有圆弧状的表面,所述的卡掣端最靠近在顶掣块第一表面的掣齿我们定义为第一个掣齿,圆形的枢接端定义有一条切线,这个切线通过所述的卡掣端第一个掣齿与第一表面的交点,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部是凸出于这条切线,所述的定位面也是在这条切线之外。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接端具有圆弧状的表面,所述的卡掣端最靠近在顶掣块第一表面的掣齿我们定义为第一个掣齿,圆形的枢接端定义有一条切线,这个切线通过所述的卡掣端第一个掣齿与第一表面的交点,所述的顶掣块的定位部是凹入在这条切线,所述的定位面也是在这条切线之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换向定位效果的换向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设有一个枢孔,所述的轴端在一侧凸设有一穿过枢孔的结合杆,所述的结合杆是供结合一个在所述的本体外的拨钮,所述的结合杆是设为非圆形状截面,所述的拨钮设有一个相配合于所述的结合杆形状的结合孔,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远离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的一侧设有两个枢接槽,所述的两个顶掣块分别以枢接端枢设在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内的两个枢接槽内,且能够经由所述的换向块来控制所述两个顶掣块与所述的驱动件之间的卡掣关系,其中所述的本体的两个容置空间通过一个封盖予以封闭,所述的本体设有两个贯孔以供分别穿设一螺件,所述的封盖上设有两个相对应于所述的本体贯孔的螺孔,所述的螺孔是供结合所述的螺件。10.一种具有换向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厚飞
申请(专利权)人:胡厚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