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轮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1931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棘轮扳手,其直接于棘轮扳手的驱动头周侧凹设有一个以上的卡制槽面,于各卡制槽面均设有一掣动块,并且各掣动块均是利用一弹性杆臂以弹力施力于掣动块中央,而保持啮合抵靠于扳手本体的棘轮孔,藉以当掣动块的侧边迫塞于驱动头与棘轮孔之间时,能够让掣动块的卡掣齿全面性地啮合咬掣于棘轮孔的环形棘齿,达到提升棘轮扳手所能承受的驱动扭力及耐用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棘轮扳手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工具
的棘轮扳手,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扭力制动效能的新型棘轮扳手。
技术介绍
棘轮扳手为目前运用相当普遍的手工具,其具体的结构型态相当多样,实无法逐一列举。其中,现有一般的高扭力棘轮装置(如图6所示),其于扳手本体90的作用端设有一容置孔91,于该容置孔91组设有一驱动头92,该驱动头92于外周面设有呈环状排列的棘齿922,并于容置孔91的侧边设有一受弹簧93顶推作用的掣动块94,让掣动块94以相对应的棘齿942顶靠于驱动头92相对应的棘齿922,同时再设有一可控制掣动块94卡掣方向的切换钮95。藉此,利用切换钮95控制掣动块94移动一固定角度,让掣动块94某一侧的棘齿942与驱动头92的棘齿922相啮合,提供驱动头92能够某一方向形成卡掣而扳转旋动螺丝或螺帽等螺合构件的效能。现有运用于棘轮扳手的棘轮装置,虽然已经能够提供于设定方向形成卡掣以扳动螺合构件的效能,但在使用实施上,依然存在如下所述的缺陷及限制:1、现有的棘轮装置的掣动块94仅能以位于一侧边的几个棘齿942与驱动头92的棘齿922相啮合而作动驱动头92,这样的设计在扭力太大时,就会造成驱动头92或掣动块94的棘齿922、942磨耗或崩损,严重限制棘轮扳手所能提供的扳动扭力及耐用性。2、现有的棘轮装置的组成构件多、结构复杂、制造加工的成本高,并且基于弹簧93及掣动块94等构件的组装需求,导致扳手本体90的-->作动端相当大,直接影响棘轮扳手所需的空间体积及操控灵活性。3、现有的棘轮装置仅利用单一掣动块94顶靠于驱动头92的环形棘齿922,不仅两者间实际啮合的齿数相当少,并且此等仅于驱动头92单一侧边咬合卡掣的受力型态,根本无法让驱动头92获得平衡的受力,明显影响棘轮扳手的结构强度及所能承受的扭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棘轮扳手有关于前述构造复杂、耐用性差及无法承受高扭力作用等缺弊及限制,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扭力制动效能的棘轮扳手,其直接于驱动头的周侧凹设有供掣动块容置的卡制槽面,并且利用一弹性杆臂以弹力作用于掣动块保持啮合抵靠于扳手本体棘轮孔所设的环形棘齿,当掣动块在一侧边迫塞于驱动头与扳手本体棘轮孔之间时,能够让掣动块的全部卡掣齿均啮合咬掣于扳手本体所设的环形棘齿,有效地以精简灵巧的新颖构造设计,达到大幅提升棘轮扳手所能承受的高扭力及耐用性等实用效能。基于前述目的,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棘轮扳手,其设有一扳手本体,于该扳手本体设有一内周面具环形棘齿的棘轮孔,于棘轮孔以可转动型态结合有一驱动头,该驱动头于外周面凹设有一个以上的卡制槽面,于各卡制槽面各设有一掣动块,该掣动块于外弧面设可对应啮合于扳手本体所设棘齿的卡掣齿,并于掣动块的中间位置设有一控孔,于驱动头与各掣动块之间各设有一弹性杆臂,该弹性杆臂结合于驱动头,并设有一插设于掣动块所设控孔的插杆。本技术可以于驱动头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略呈凹弧状的卡制槽面,利用两掣动块的设置,让扳手本体与驱动头之间的咬掣驱动施力平衡,并且能够承受较大的高扭力。本技术可以将弹性杆臂设为弧度大于棘轮孔的弧形弹性杆体,并于弹性杆臂的两端分别设有可插设于驱动头及掣动块所设控孔-->的插杆。本技术可以进一步于驱动头的两端侧分别凸设有一外径大于棘轮孔的环抵缘,以及螺设结合一固定螺环,藉以让驱动头以可转动型态结合于扳手本体的棘轮孔。本技术所提供棘轮扳手,可以获得的优点及功效增进至少包括:1、本技术利用可以弹性施力于各掣动块中间位置的弹性杆臂,当掣动块迫紧卡掣于驱动头与扳手本体的棘轮孔之间时,弹性杆臂能够顶推掣动块的卡掣齿全面性地啮合咬掣于棘轮孔的棘齿,可以有效承受棘轮扳手于操作使用时的高扭力,大幅提升棘轮扳手所能提供的扳动扭力及耐用性。2、本技术的组成构件精简且无需额外装设切换钮,有效降低棘轮扳手的制造加工成本,特别是本技术直接将掣动块设于圆形棘轮孔与驱动头之间,明显减缩扳手本体作动端的空间体积,提升棘轮扳手操控使用的灵活性。3、本技术于驱动头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掣动块,利用对称式的掣动块组设计,不仅可以平衡驱动头的驱动受力,并且能够有效增加掣动块与棘轮孔所设棘齿的啮合齿数,大幅提升棘轮扳手的结构强度及承受扭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顺向扳转驱动的操作动作参考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逆向扳转滑退的操作动作参考示意图。-->图6为现有棘轮扳手的组合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0扳手本体            11棘轮孔12棘齿20驱动头              21套掣孔22环抵缘              23卡制槽面24肩面                25插孔26螺合部30掣动块              31卡掣齿32控孔40弹性杆臂            41插杆50固定螺环            51螺合部52变形卡点90扳手本体            91容置孔92驱动头              922棘齿93弹簧                94掣动块942棘齿               95切换钮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详细了解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来实施,兹进一步以如图式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请参看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棘轮扳手设有一扳手本体10,该扳手本体10可以设为如图所示的握柄等各种实施型态,本技术不作特定的限制,于扳手本体10的作动端以环形框体形成一圆形棘轮孔11,于该棘轮孔11的内周面形成一圈排列成环形的棘齿12;于扳手本体10的棘轮孔11组装设有一呈环形块体型态的驱动头-->20,该驱动头20于中央设有一内周面呈多角型态的套掣孔21,藉以对正套合驱动螺丝或螺帽等螺合构件;该驱动头20的外径略小于棘轮孔11的内径,并于驱动头20外周面的一端侧向外凸设有一圈外径大于棘轮孔11的环抵缘22,让驱动头20可以由下向上组装于扳手本体10的棘轮孔11;前述的驱动头20于外周面凹设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卡制槽面23,如图所示较佳实施例于驱动头20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略呈凹弧状的卡制槽面23,于两卡制槽面23间的驱动头20顶侧分别形成有一环形肩面24,于各肩面24均设有一插孔25,并于驱动头20的顶部的内缘向上突设有具外螺纹的螺合部26;于驱动头20的各卡制槽面23均设有一掣动块30,该掣动块30为外弧面设有排列状卡掣齿31的长弧形块体,并于掣动块30的顶面中央设有一控孔32;于驱动头20与各掣动块30之间各设有一弹性杆臂40,该弹性杆臂40弧度大于棘轮孔11的弧形弹性杆体,并于弹性杆臂40的两端各形成有一插杆41,可以分别对正插掣于驱动头20的插孔25及掣动块30的控孔32,如图3所示,利用弹性杆臂40变形产生的回复弹性力,可以让各掣动块30的卡掣齿31保持弹性抵靠咬合于扳手本体10所设棘齿12的配置型态;设有一固定螺环50由上向下螺设结合于驱动头20的顶部,该固定螺环50的外径略大于扳手本体10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棘轮扳手,其设有一扳手本体,其特征是,于该扳手本体设有一内周面具环形棘齿的棘轮孔,于该棘轮孔结合设有一呈可转动型态的驱动头,该驱动头于外周面凹设有一个以上的卡制槽面,于各卡制槽面各设有一掣动块,该掣动块于外弧面设可对应啮合于扳手本体所设棘齿的卡掣齿,并于各掣动块的中间位置设有一控孔,于该驱动头与各掣动块之间各设有一弹性杆臂,该弹性杆臂结合于驱动头,并设有一插设于该掣动块所设控孔的插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棘轮扳手,其设有一扳手本体,其特征是,于该扳手本体设有一内周面具环形棘齿的棘轮孔,于该棘轮孔结合设有一呈可转动型态的驱动头,该驱动头于外周面凹设有一个以上的卡制槽面,于各卡制槽面各设有一掣动块,该掣动块于外弧面设可对应啮合于扳手本体所设棘齿的卡掣齿,并于各掣动块的中间位置设有一控孔,于该驱动头与各掣动块之间各设有一弹性杆臂,该弹性杆臂结合于驱动头,并设有一插设于该掣动块所设控孔的插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是,所述的驱动头于相对两侧各设有一略呈凹弧状的卡制槽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棘轮扳手,其特征是,于所述卡制槽面之间的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芫锋
申请(专利权)人:鼎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