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逸民专利>正文

活动扳手变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068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特别系指一种可加快活动扳手夹合与分离移动速度的变速结构。该活动扳手系于一具固定颚的柄杆顶缘滑设有一活动颚,该活动颚可受枢设于柄杆内的蜗杆动作、且相对固定颚夹合与分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色在于柄杆一端形成有一小齿轮段,且柄杆于蜗杆一侧枢设有一转轮,该转轮可透过小齿轮段连动蜗杆,另转轮的外径大于蜗杆小齿轮段,这样当使用者转动转轮时,可加速蜗杆的转动,进而达到加速活动颚移动速度的目的。再者,由于转轮的啮齿方向与手指推动方向呈垂直交错状,从而能增进推动的稳固性与顺畅性。(*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隶属一种活动扳手活动颚的动作技术,尤指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
技术介绍
活动扳手系一种用以旋转或释放螺合件的手工具,其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现有活动扳手由一长杆状的柄杆10所构成,且柄杆10较宽的端部顶缘一侧凸伸有一固定颚11,又柄杆10顶缘另滑设有一可相对固定颚11夹合与分离的活动颚15,该活动颚15底缘形成有一齿条部16,该活动颚15齿条部16可受一枢设于柄杆10端部的蜗杆20动作,藉以当使用者转动蜗杆20时,可带动活动颚15相对固定颚11夹合或分离,使活动扳手可无段调节夹掣螺合件旋转。上述现有活动扳手的结构设计与动作虽可达到无段夹合与分离的目的,但其在使用上存在有一些问题,首先现有活动颚的移动单纯利用蜗杆转动来达到,其移动速度完全取决于活动颚15齿条部16与蜗杆20的节距,但其需由使用者手指逐步推动,因此移动的速度受到相当的限制,再者供使用者转动的蜗杆螺纹延伸方向适与手指推动的方向平行,让手指在推转蜗杆时无摩擦力,从而容易产生打滑的现象,故其转动不确实、且亦不顺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借以提升活动扳手夹合与分离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其动作的确实性与顺畅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该活动扳手由一柄杆所构成,且柄杆端部顶缘凸伸有一固定颚,该柄杆顶缘还滑设有一活动颚,且活动颚受一枢设于柄杆端部的蜗杆动作;所述柄杆端部形成有一阶级槽孔,所述蜗杆一端形成有一小齿轮段,阶级槽孔内利用另一轴杆枢设有一转轮,该转轮周缘形成有复数啮齿,其中啮齿与蜗杆的小齿轮段咬合,且转轮具啮齿周缘的外径大于蜗杆小齿轮段的外径。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该活动扳手由一柄杆所构成,且柄杆端部顶缘凸伸有一固定颚,该柄杆顶缘还滑设有一活动颚,且活动颚受一枢设于柄杆端部的蜗杆动作;所述柄杆端部形成有一阶级槽孔,阶-->级槽孔内利用另一轴杆枢设有一转轮,再者蜗杆与转轮间至少设有一变速轮,该变速轮具有可同步转动的小齿轮段与大齿轮段,且蜗杆一端形成有与变速轮大齿轮段啮合的小齿轮段,其中变速轮大齿轮段的外径大于蜗杆小齿轮段,再者转轮一端形成有与变速轮小齿轮段啮合的大齿轮段,其中变速轮小齿轮段的外径小于转轮大齿轮段。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在蜗杆的后方加设了转轮或者变速轮及转轮,当使用者转动转轮一圈时,转轮可带动蜗杆旋转一圈以上,因此可加速蜗杆的转动,进而达到快速夹合与分离的目的;另外,由于转轮啮齿的方向与手指推转方向呈垂直交错状,故在转动的过程中不易打滑,因此可进一步增进推动的稳固性与顺畅性。附图说明图1系习式活动扳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系本技术活动扳手变速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用以说明其构成要件及其相对关系;图3系本技术活动扳手的外观示意图;图4系本技术活动扳手的局部断面示意图;图5系本技术活动扳手变速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系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活动扳手外观示意图;图7系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变速结构立体示意图,其揭示该实施例变速结构组成态样;图8系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活动扳手局部断面示意图,藉以说明其变速结构的组成与动作状态。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  柄杆      11  固定颚    15  活动颚16  齿条部    20  蜗杆      30  柄杆31  固定颚    32  阶级槽孔  33  嵌滑孔35  活动颚    36  齿条部    40  蜗杆41  轴杆      42  小齿轮段  45  小齿轮段50  转轮      51  轴杆      52  啮齿55  大齿轮段  60  变速轮    61  小齿轮段62  大齿轮段  63  轴杆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系一种活动扳手的变速结构,请配合参看图2、3所-->示,该活动扳手由一柄杆30所构成,且柄杆30端部顶缘凸伸有一固定颚31,另柄杆30顶缘滑设有一活动颚35,该活动颚35可受一枢设于柄杆30端部的蜗杆40动作,让活动颚35可相对固定颚31夹合或分离;至于本技术结构的详细说明,则进一步请配合参看图2、3及图4所示,所述柄杆30端部形成有一阶级槽孔32,且柄杆30邻近顶缘处形成有一嵌滑孔33,嵌滑孔33中段与阶级槽孔32呈贯通状,再者活动颚35底缘形成有一嵌滑于嵌滑孔33内的齿条部36,而蜗杆40利用一轴杆41枢设于阶级槽孔32内,又蜗杆40适与活动颚35的齿条部36啮合,让蜗杆40可带动活动颚35移动;再者,该蜗杆40一端形成有一小齿轮段42,且阶级槽孔32内利用另一轴杆51枢设有一转轮50,该转轮50周缘形成有复数啮齿52,其中啮齿52适可与蜗杆40的小齿轮段42咬合,且转轮50具啮齿52周缘的外径大于蜗杆40小齿轮段42的外径,如此可利用转轮50达到令蜗杆40转数增加的目的。借此,当使用者转动一圈转轮50时,转轮50可带动蜗杆40旋转一圈以上,从而达到加速的目的,让活动颚35移动的速度加速,这样,即可组构成一移动速度快、且转动确实不打滑的活动扳手变速结构。至于本技术于实际运用时,则如图3、4所示,由于转轮50的外径大于蜗杆40,因此当其每转动一圈时,蜗杆40可获得一圈以上的转动,从而达到加速的目的,进一步可提升活动颚35移动的速度,以加速夹合与分离;此外,由于转轮50的啮齿52延伸方向与使用者手指推动方向呈垂直交错状,故在转动的过程中不易打滑,而能达到动作确实、稳固的目的。又本技术另有一实施例,其如图5至图8所示,活动扳手于柄杆30阶级槽孔32的蜗杆40与转轮50间至少设有一变速轮60,该变速轮60具有可同步转动的小齿轮段61与大齿轮段62,并利用一轴杆63枢设于蜗杆40与转轮50间,且蜗杆40一端形成有与变速轮60大齿轮段62啮合的小齿轮段45,其中变速轮60大齿轮段62的外径大于蜗杆40小齿轮段45,再者转轮50一端形成有与变速轮60小齿轮段61啮合的大齿轮段55,其中变速轮60小齿轮段61的外径小于转轮50大齿轮段55;借此,使用者每转动转轮50一圈后,透过转轮50与变速轮60的大、小齿轮段55、61,以及变速轮60与蜗杆40的大、小齿轮段62、45,能大幅增进活动颚35的移动速度,其一样具有前述优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该活动扳手由一柄杆所构成,且柄杆端部顶缘凸伸有一固定颚,该柄杆顶缘还滑设有一活动颚,且活动颚受一枢设于柄杆端部的蜗杆动作;其特征在于:    所述柄杆端部形成有一阶级槽孔,所述蜗杆一端形成有一小齿轮段,阶级槽孔内利用另一轴杆枢设有一转轮,该转轮周缘形成有复数啮齿,其中啮齿与蜗杆的小齿轮段咬合,且转轮具啮齿周缘的外径大于蜗杆小齿轮段的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该活动扳手由一柄杆所构成,且柄杆端部顶缘凸伸有一固定颚,该柄杆顶缘还滑设有一活动颚,且活动颚受一枢设于柄杆端部的蜗杆动作;其特征在于:所述柄杆端部形成有一阶级槽孔,所述蜗杆一端形成有一小齿轮段,阶级槽孔内利用另一轴杆枢设有一转轮,该转轮周缘形成有复数啮齿,其中啮齿与蜗杆的小齿轮段咬合,且转轮具啮齿周缘的外径大于蜗杆小齿轮段的外径。2、一种活动扳手变速结构,该活动扳手由一柄杆所构成,且柄杆端部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逸民
申请(专利权)人:李逸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