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逸民专利>正文

扳手的转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82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扳手的转向结构,包括:一杆体,其有一定位部;一操作件,其有一基部与二立在基部的臂;一圆柱,其转动的连接于两个臂上,该圆柱有一通孔,在杆体置入两个臂之间,该通孔可接收杆体的局部;一紧固件,其通过圆柱而与定位部结合在一起。该杆体还有一多边形段,该多边形段是方形结构体,其形状契合于通孔的形状。如此,通过圆柱将操作件与杆体连在一起,兼具角度调节的功能,有效解决传统式操作件崩溃或毁损的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扳手的转向结构
本技术涉及手工具的角度调节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适用在扳手的转向结构。
技术介绍
所述的扳手是众多手工具之一,用来锁紧或旋松一如螺栓或螺帽的紧固件。所述的扳手种类繁多,如棘轮扳手、套筒扳手、开口扳手、梅花扳手与摆头扳手等。该摆头扳手的结构,通常是用一U形的操作件配合一柄,二者被一根销连在一起,让摆头扳手能够在某些狭隘空间进行松紧作业。具体构造,请参考中国台湾第450185号、第569860号、第I241940号与第I242483号等专利案。然而,这些摆头扳手不仅结构繁琐,增加零(部)件的库存量,而且组装不易,相对提高制造成本,耗费过多的组装时间。再者,角度调节的操作上,双手的一拨动控制组件,另只手操作扳手转动至一定角度,故操作不便。尤其是,摆头扳手的定位,是用单齿予以卡掣,却有不稳的弊端。其次,在锁紧或旋松作业期间,U形的操作件可能崩溃,甚至于发生毁损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技术设计人提出一种可调整角度的扳手,向多地提出申请并取得第CN2912931号、第DE202006007131号、中国台湾第TWM300591号与第US7237463号等专利权,在案可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设计人不因此而自满,禀承精益求精的精神,研发出新的扳手,其主要目的在于:采用圆的枢接构造,将操作件与杆体连在一起,有效解决传统式操作件崩溃或毁损的课题。缘于上述目的的达成,本技术提供一种扳手的转向结构包括:一杆体,其有一定位部;一操作件,其有一基部与二立在基部的臂;一圆柱,其转动的连接于两个臂上,该圆柱有一通孔,在杆体置入两个臂之间,该通孔可接收杆体的局部;一紧固件,其通过圆柱而与定位部结合在一起。其中,该杆体还有一多边形段,该多边形段的形状契合于通孔的形状,并在多边形段侧边形成定位部。该多边形段是方形结构体。该两个臂各有一允许圆柱通过的孔,并依圆周方向在臂围成孔的壁面形成若干连续的齿。该圆柱二端的一形成一活动槽,该活动槽中央立着一非圆的引导柱。一卡掣钮,其置入活动槽而能超出圆柱的端面为常态,所述的卡掣钮有若干齿与一契合部,该若干齿形成于卡掣钮的外圆周面,每个齿啮接或咬合臂相应的齿,决定操作件相对杆体摆动至一定角度,该契合部形状与引导柱形状是对称的,使卡掣钮相对圆柱往复运动而能容纳局部的引导柱。该引导柱有一中心孔,允许一弹性件置入引导柱的中心孔。该弹性件二端分别接触杆体与契合部,提供卡掣钮超出圆柱端面所需的作用力。另外,该操作件还有一非圆的驱动段,该驱动段与基部设计为一体,其与臂在基部的不同边。如此,本技术的扳手,通过圆柱将操作件与杆体连在一起,兼具角度调节的功能,有效解决传统式操作件崩溃或毁损的课题。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浅显易懂,兹举一个或以上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扳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扳手的组合立体图。图3是转向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3的B-B线切开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A-A线切开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扳手10;凹部11;杆体12;转向结构13;多边形段14;定位部15;狭长段16;握柄18;操作件20;基部21;臂22、23;孔24;齿25、42;驱动段26;容纳部27;弹簧28;珠体29;圆柱30;通孔31;结合孔32;中心孔33;活动槽34;引导柱35;紧固件40;卡掣钮41;弹性件43;契合部44;凸缘46。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5,绘制扳手10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将一转向结构13与一握柄18结合在一起。简单的说,该转向结构13主要的零(部)件包括:一杆体12、一操作件20、一圆柱30与一紧固件40。其中,该杆体12有一定位部15。该操作件20有一基部21与二具备孔24的臂22、23,该两个臂22、23立在基部21相隔一定距离,允许圆柱30置入孔24并转动的连接于两个臂22、23上。所述的圆柱30有一通孔31,该杆体12置入两个臂22、23之间,该通孔31可接收杆体12的局部。一紧固件40通过一设在圆柱30端部的结合孔32,进而结合(譬如螺接)定位部15,阻止杆体12、操作件20与圆柱30分开。依厚度来区分,该杆体12包括有一多边形段14与一狭长段16。其中,所述的狭长段16单边或双边形成一个以上的凹部11,在握柄18包住狭长段16时,该凹部11配合握柄18的凸部(图未示),避免握柄18脱离杆体12。该多边形段14是较厚的方形结构体,其形状契合于通孔31的形状,并在多边形段14的侧边形成定位部15。因此,该多边形段14配合通孔31的壁面,阻止杆体12与圆柱30互相转动,却不干涉操作件20绕着圆柱30转动,有效解决传统式操作件崩溃或毁损的课题。另外,该臂23多了若干齿25,该若干齿25依圆周方向连续地突出于臂23围成孔24的壁面,限制圆柱30进入孔24的深度却不能通过臂23。该圆柱30有一活动槽34,该活动槽34与结合孔32在圆柱30的不同端,并在活动槽34中央立着一非圆(图面绘制四方形)的引导柱35,允许一卡掣钮41置入活动槽34而能超出圆柱30的端面为常态。该卡掣钮41有若干齿42、一契合部44与一凸缘46。该若干齿42形成于卡掣钮41的外圆周面,每个齿42啮接或咬合臂23相应的齿25。该契合部44是陷入卡掣钮41的凹槽,该凹槽形状与引导柱35形状是对称的,使卡掣钮41容纳局部的引导柱35,既能与圆柱30同向转动,又能相对圆柱30往复运动却不会离开。所述的凸缘46依半径方向自卡掣钮41的外圆周面往外延伸,该凸缘46又称法兰,既不影响二齿25、42的啮接或咬合功能,又能阻止卡掣钮41离开臂23。如此,该卡掣钮41退入活动槽34,解除二齿25、42的啮接或咬合关系,让操作件20相对杆体12摆动至一定角度。当卡掣钮41外露于圆柱30,二齿25、42再度保持啮接或咬合关系,使操作件20在杆体12不得来回摆动。在卡掣钮41外露于圆柱30方面,是指引导柱35有一中心孔33,允许一弹性件43置入引导柱35的中心孔33。该弹性件43通常是指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二端分别接触杆体12与契合部44,提供卡掣钮41超出圆柱30端面所需的作用力。在卡掣钮41不离开方面,是指相邻二齿42之间存在一齿谷(图面未示),该齿谷与契合部44同侧处是封闭的,自然会对啮接或咬合的齿25产生阻挡作用,防止卡掣钮41被弹性件43弹离操作件20的臂23或是圆柱30。另外,该操作件20还有一非圆(图面绘制方柱)的驱动段26。该驱动段26与基部21设计为一体,其与臂22、23在基部21的不同边,用来结合所需的工具(譬如套筒或接杆)。该驱动段26单边形成一容纳部27,供一弹簧28与一珠体29共同置入容纳部27中。该珠体29被弹簧28推动局部露出驱动段26表面,避免工具轻易地离开驱动段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扳手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一杆体(12),其有一定位部(15);一操作件(20),其有一基部(21)与立在基部(21)上的两个臂(22、23);一圆柱(30),其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臂(22、23)上,该圆柱(30)有一通孔(31),该杆体(12)置入两个臂(22、23)之间,该通孔(31)能够接收杆体(12)的局部;一紧固件(40),其通过圆柱(30)而与定位部(15)结合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扳手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一杆体(12),其有一定位部(15);一操作件(20),其有一基部(21)与立在基部(21)上的两个臂(22、23);一圆柱(30),其可转动地连接于两个臂(22、23)上,该圆柱(30)有一通孔(31),该杆体(12)置入两个臂(22、23)之间,该通孔(31)能够接收杆体(12)的局部;一紧固件(40),其通过圆柱(30)而与定位部(15)结合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扳手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杆体(12)还有一多边形段(14),该多边形段(14)的形状对称于通孔(31)的形状,并在多边形段(14)侧边形成定位部(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扳手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边形段(14)是方形结构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扳手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两个臂(22、23)各有一允许圆柱(30)通过的孔(24),并依圆周方向在臂(23)围成孔(24)的壁面形成若干连续的齿(25);该圆柱(30)二端的一形成一活动槽(34),该活动槽(34)中央立着一非圆的引导柱(35);一卡掣钮(41),其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逸民
申请(专利权)人:李逸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