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横灿专利>正文

同步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246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同步夹具,包含一基座、一驱动单元、一掣动块及二夹钳座,该基座,具有设于顶部的滑槽及一设于底部贯穿该滑槽的穿孔;该驱动单元,具有一缸体及一活塞杆;该掣动块,是固设在该活塞杆末端部,并具有二倾斜延伸的掣动斜面、二分别衔接在掣动斜面一侧的嵌扣部及二设置在该嵌扣部一侧的回掣斜面;该夹钳座,分设在该中线两侧,各具有一嵌套在该滑槽的导滑部、一设在顶部的夹持部、一设在一侧端部的倾斜状推掣面、一与嵌扣部互相扣合连结的卡制部及一与该回掣斜面互相贴触的拉掣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产生滑顺动作及防止噪音。(*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夹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同步夹具
技术介绍
如图1、图2所示的现有同步夹具,包含一呈U形的基座1、二枢接在该基座1内部的掣动杆2、二受掣动杆2所驱动的滑杆3、二固接在该等滑杆3相对端部上的夹件4及一可驱动掣动杆2产生摆动的驱动单元5。该基座1具有一容置空间101、二穿设在该容置空间101中的栓杆102及二横向贯穿至容置空间101内部的滑槽103。该等掣动杆2概呈L型且转折处轴设在该栓杆102上,各具有一邻近于滑槽103的掣动端部201及一邻近驱动单元5的驱动端部202,该驱动端部202设有一方孔203。该等滑杆3概呈长杆状且呈可滑动地穿设在该滑槽103中,一底面凹设有一可供掣动端部201嵌入的卡槽301。该驱动单元5具有一固接在该基座1一底部的缸体501、一可伸设在该容置空间101内部的活塞杆502及一固设在该活塞杆502末端的连结片503,该连结片503具有二可嵌扣在该等方孔203中的爪部504。当驱动单元5激活且活塞杆502产生伸缩动作时,利用连结片503的牵连,可使掣动杆2产生摆动,且使掣动端部201驱动滑杆3及夹件4产生相对靠合或分离。虽然,这种夹具可达到同步夹制或分开的操作目的,但是在使用时会产生下列问题一、掣动杆2产生摆动时,驱动端部202的运动轨迹是呈圆弧状,所以当该连结片503利用爪部504嵌扣在该等驱动端部202的方孔203中时,受驱动单元5激活时所驱动,爪部504会与驱动端部202产生干涉及噪音。二、如图1所示,掣动端部201与卡槽301之间若不设置间隙,则因掣动端部201的运动轨迹也是呈圆弧状,所以掣动端部201根本没有可回旋摆动的空间,也就是说,在此状态下,掣动端部201是受到滑杆3所箝制,掣动杆2可能无法产生动作。三、相反地,为了使掣动杆2的掣动端部201可顺利掣动滑杆3,而在卡槽301与掣动端部201之间预留较大的余隙,但是该余隙却会造成噪音,且会影响同步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产生滑顺动作及防止噪音的同步夹具。本技术提供一种同步夹具,包含一基座、一装设在该基座上的驱动单元、一受驱动单元所抵掣的掣动块及二受该掣动块抵掣的夹钳座,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具有一中线、一设于一顶部且横向延伸在中线两侧的滑槽及一设于一底部且贯穿该滑槽的穿孔;该驱动单元,具有一固设在基座底部的缸体、一沿中线延伸至穿孔中的活塞杆;该掣动块,是固设在该活塞杆末端部,并具有二分设在中线两侧且对应中线倾斜延伸的掣动斜面、二分别衔接在掣动斜面一侧且平行该掣动斜面的嵌扣部及二设置在该嵌扣部一侧且与该掣动斜面对应设置并互相平行的回掣斜面;该夹钳座,分设在该中线两侧,各具有一设置在一底部且嵌套在该滑槽的导滑部、一设置在一顶部的夹持部、一设置在一侧端部且相对于掣动斜面的倾斜状推掣面、一与嵌扣部呈凹凸互补且互相扣合连结的卡制部及一与该回掣斜面互相贴触的拉掣面。所述的同步夹具,其特征在于该掣动斜面、回掣斜面及推掣面、拉掣面各具有一较趋近于中线的顶端部及一与顶端部呈相反设置且较远离于中线的底端部。所述的同步夹具,其特征在于该嵌扣部可呈卡块状,该卡制部可呈凹槽状。所述的同步夹具,其特征在于该夹钳座的夹持部可各具有一可调整的调整螺栓。所述的同步夹具,其特征在于该掣动块更具有一邻近中线且平行于掣动斜面与回掣斜面的内侧斜面,该夹钳座各具有一相对于内侧斜面的侧斜面。借此,激活该驱动单元且使掣动块在一第一、二位置产生位移变化时,可驱动该等夹钳座达到同步夹合或远离的目的。因此,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一、夹钳座40受掣动块30掣动而沿横向产生位移时,利用掣动斜面31与推掣面42、回掣斜面33与拉掣面44保持无间隙贴合的作用,以及嵌扣部32呈无间隙状地嵌套在卡制部43中的作用,可确保掣动块30与夹钳座40之间不会产生噪音。二、利用掣动斜面31与推掣面42保持无间隙贴合的作用、回掣斜面33与拉掣面44保持无间隙贴合的作用,以及嵌扣部32、卡制部43也配合掣动斜面31与推掣面42倾斜度的作用,在夹钳座40与掣动块30之间可保持滑顺接触,且夹钳座40可滑顺滑动地的沿滑槽13产生位移,构件之间不需要预留余隙,不但不会产生干涉、噪音,更可确保同步动作。附图说明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同步夹具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同步夹具的平面组合图。图2是该同步夹具的操作动作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直线5-5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操作动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本技术同步夹具的较佳实施例是包含一基座10、一装设在该基座10上的驱动单元20、一受驱动单元20所抵掣驱动的掣动块30及二受该掣动块30抵掣掣动可沿基座10产生同步位移的夹钳座40。该基座10是制成矩形块状,具有一中线L、一设于一顶部且可横向延伸在中线L两侧的滑槽11及一设于一底部且可贯穿至该滑槽11的穿孔12。该滑槽11的一开口宽度小于一槽底面。该驱动单元20是以油压缸为例,并具有一固设在该基座10底部的缸体21、一可相对缸体21产生伸缩且沿中线L延伸的活塞杆22,该活塞杆22一末端部并可穿过穿孔12而伸设置滑槽11中。该掣动块30是制呈等腰梯形块状且固设在该活塞杆22末端部上,并具有二分设在中线L两侧且对应中线L倾斜延伸的掣动斜面31、二分别设置在掣动斜面31内侧且平行该掣动斜面31的嵌扣部32、二设置在该嵌扣部32一侧且与该掣动斜面31呈相背设置且互相平行的回掣斜面33及一邻近中线L且平行于掣动斜面31与回掣斜面32的内侧斜面34。该等掣动斜面31与回掣斜面33各具有一较趋近于中线L的顶端部311、331及一与顶端部311、331呈相反设置且较远离于中线L的底端部312、332,本实施例的嵌扣部32是呈卡块状。该等夹钳座40分设在该中线L两侧,各具有一设于一底部且可滑动地嵌套在滑槽11的导滑部41、一设置在一顶部的夹持部45、一设于一侧端部且相对于掣动斜面31而呈倾斜状的推掣面42、一与嵌扣部32互相扣合连结且呈凹槽状的卡制部43、一与该回掣斜面33互相贴触的拉掣面44、一相对于内侧斜面34的侧斜面46。该推掣面42、拉掣面44各具有一较趋近于中线L的顶端部421、441及一与顶端部421、441呈相反设置且较远离于中线L的底端部422、442,该推掣面42及拉掣面44是与掣动斜面31、回掣斜面33恒保持无间隙状地贴合,嵌扣部32也是呈无间隙状地嵌套在卡制部43中,该侧斜面46与内侧斜面34之间可预留适当间隙或可呈贴触状。另外,该等夹持部45各螺设有一垂直于中线L且沿水平设置的调整螺栓451。再如图5所示,当驱动单元20的活塞杆22相对于缸体21产生外伸,且带动该掣动块30位于一趋近该基座10顶部第一位置时,该等夹持座40均远离于中线L,而产生相对离开的状态。此时,该掣动斜面31与推掣面42、回掣斜面33与拉掣面44完全贴合,且嵌扣部32也完全嵌扣在该卡制部43中。再如图6所示,当活塞杆22相对于缸体21产生内缩,且带动该掣动块30渐渐朝一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步夹具,包含一基座、一装设在该基座上的驱动单元、一受驱动单元所抵掣的掣动块及二受该掣动块抵掣的夹钳座,其特征在于:    该基座,具有一中线、一设于一顶部且横向延伸在中线两侧的滑槽及一设于一底部且贯穿该滑槽的穿孔;    该驱动单元,具有一固设在基座底部的缸体、一沿中线延伸至穿孔中的活塞杆;    该掣动块,是固设在该活塞杆末端部,并具有二分设在中线两侧且对应中线倾斜延伸的掣动斜面、二分别衔接在掣动斜面一侧且平行该掣动斜面的嵌扣部及二设置在该嵌扣部一侧且与该掣动斜面对应设置并互相平行的回掣斜面;    该夹钳座,分设在该中线两侧,各具有一设置在一底部且嵌套在该滑槽的导滑部、一设置在一顶部的夹持部、一设置在一侧端部且相对于掣动斜面的倾斜状推掣面、一与嵌扣部呈凹凸互补且互相扣合连结的卡制部及一与该回掣斜面互相贴触的拉掣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横灿
申请(专利权)人:叶横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