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机芯,包括摩擦鼓、锤体和丫叉轴,丫叉轴一端为圆柱杆,该圆柱杆穿过锤体的中心孔后插入摩擦鼓的内心孔,三者可同轴滑配及转动,锤体与摩擦鼓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离心块,该离心块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将摩擦鼓内与其对合的摩擦块压紧在摩擦鼓的内壁上,锤体上设置有可与丫叉轴碰接、脱离的传动击拨块及控制其复位的弹性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论锤体与丫叉轴发生如何频繁的速动、堵停过程,摩擦鼓始终不会产生完全堵停的现象,只发生短暂的差动过程,不会影响、损坏动力系统,击拨块的外扬端具有最佳的碰撞轨迹和较大的飞碰空间,降低了失效碰撞机率,使板机芯更加耐用,也降低了对动力源设备过高的性能要求。(*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配制在电动板拆装螺丝机上的板机芯。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板机芯都由电机直接驱动,而板机芯在运转时又经常处于速动、堵转的变化状态,因此电机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也有采用摩擦付来传动的板机芯,但这种板机芯均把离心块设置在原动力一方,这样就很难精确设定其摩擦体积,过大会导致锤体的冲击块在击碰完毕后与飞快转动的翼形心轴“咬死”,难以甩沟复位,反之若面积过小,则传动速度慢,影响工作效率。另外,现有板机芯上的击块均向内碰触翼形心轴,飞碰空间小,碰撞次数多,导致板机芯使用寿命短、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碰撞传动、故障率低且容易制造调整的板机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板机芯包括摩擦鼓、锤体和丫叉轴,丫叉轴一端为圆柱杆,该圆柱杆穿过锤体的中心孔后插入摩擦鼓的内心孔,三者可同轴滑配及转动,锤体与摩擦鼓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离心块,该离心块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将摩擦鼓内与其对合的摩擦块压紧在摩擦鼓的内壁上,锤体上设置有可与丫叉轴碰接、脱离的传动击拨块及控制其复位的弹性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离心块通过销钉悬挂与锤体侧面。进一步地,所述离心块为多个,可为两个,对称地悬挂在锤体侧面,预紧弹簧设置在两离心块之间,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各离心块将与其对合的摩擦块压紧在摩擦鼓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离心块为多个,可为四个,对称地悬挂在锤体侧面,相对应的两离心块之间设置有预紧弹簧,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各离心块将与其对合的摩擦块压紧在摩擦鼓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锤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轴向凹槽,击拨块一端通过销轴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凹槽内,锤体旋转时,击拨块的另一端可绕其销轴向外扬出与丫叉轴的丫端面相干涉。进一步地,所述击拨块的销轴端即击拨块的转动中心靠近锤体与摩擦鼓相对应的一侧,以使击拨块与丫叉轴丫端面相干涉的碰撞端有最大的外扬半径。进一步地,所述击拨块呈长条状,其销轴设置在锤体的近最大直径处。进一步地,所述击拨块带有弯角,其销轴设置在弯角末端处。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复位弹簧和扬钩,锤体上开设有垂直于上述轴向凹槽的纵向凹槽,轴向凹槽的一侧与纵向凹槽相连通,扬钩一端通过销轴安装在纵向凹槽的侧壁上,钩状端在弹簧的作用下与轴向凹槽内的击拨块相压紧。进一步地,所述扬钩的钩角为钝角,当击拨块处于外扬状态时,扬钩在复位弹簧的作用始终与击拨块相压紧,使其具有复位趋势。进一步地,所述扬钩与击拨块压紧的一侧为斜面。进一步地,所述纵向凹槽沿轴向靠近击拨块的转动中心,即扬钩弹压于击拨块靠近销轴处,击拨块上开设有与扬钩相配的卡槽。本技术的摩擦鼓设置在动力源一方,离心块设置在锤体上,摩擦体积可根据需要精确地设定,不论锤体与丫叉轴发生如何频繁的速动、堵停过程,摩擦鼓始终不会产生完全堵停的现象,只发生短暂的差动过程,不会影响、损坏动力系统,由于击拨块的转动轴设置在锤体的近最大直径处,因此击拨块的外扬端具有最佳的碰撞轨迹和较大的飞碰空间,降低了失效碰撞机率,使板机芯更加耐用,也降低了对动力源设备性能过高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板机芯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板机芯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板机芯处于击拨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2的A-A视图;图5为图2的B-B视图;图6为图3的C-C视图;图7为不同形状击拨块的外扬轨迹比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图2、图4所示,板机芯主要由摩擦鼓1、锤体5和丫叉轴9组成,丫叉轴9的一端为圆柱杆,该圆柱杆穿过锤体5的中心孔后插入摩擦鼓1的内心孔,三者可同轴滑配及转动,锤体5与摩擦鼓1相邻的侧面上通过销钉悬挂有离心块3,离心块3共有四个,对称地悬挂在锤体侧面,相对应的两离心块之间设置有预紧弹簧11,在预紧弹簧11的作用下各离心块将与其对合的摩擦块2压紧在摩擦鼓1的内壁上,其贴压力是可变的,即摩擦块2由离心块3撑托,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起动时摩擦鼓1通过摩擦块2和离心块3之间的摩擦力带动锤体5转动,起初为擦动,随着转速的增加,离心块3的离心力也不断增加,更加扩展并推托摩擦块2紧贴摩擦鼓1的内壁,从而摩擦鼓1的内壁与摩擦块2之间、摩擦块2与离心块3之间的摩擦力也不断增加,并最终达到最佳的、稳定的联动状态。如图2、图3、图5、图6所示,锤体5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轴向凹槽12,击拨块7呈长条状,一端带有折弯部,呈“L”形,其末端通过折弯部的销轴6可转动地安装在轴向凹槽12内,锤体5旋转时,击拨块7的另一端可绕销轴6向外扬出与丫叉轴9的丫端面13相干涉,从而发生碰撞并带动其转动。如图7所示,击拨块形状和铰轴安装位置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末端碰撞空间的大小,图7(b)中击拨块72的外扬效果明显要好过图7(a)中的击拨块71,因此本实施例中击拨块7的销轴端靠近锤体5与摩擦鼓相对应的一侧,并靠近锤体5的最大直径处,即靠近锤体5的外表面,以使击拨块7的碰撞端有最大的外扬半径和最佳的干涉轨迹,增大飞碰空间。锤体5上开设有在空间位置上垂直于轴向凹槽12的纵向凹槽13,轴向凹槽12的一侧与纵向凹槽13相连通,扬钩8的一端通过销轴14安装在纵向凹槽13的侧壁上,其钩状端在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与轴向凹槽12内的击拨块7相压紧,其钩角为钝角,与击拨块7压紧的一侧为斜面,当击拨块7处于外扬状态时,扬钩8在复位弹簧10的作用始终与击拨块7相压紧,使其具有复位趋势,纵向凹槽13沿轴向靠近击拨块7的转动中心,即扬钩8弹压于击拨块7靠近销轴6处。当锤体5获得额定转速后,扬钩8克服回位弹簧10的压力而外扬,即放松对击拨块7的压制,击拨块7获得足够的离心力继而外扬,并与丫叉一侧的丫端面13碰撞,把获速后的动力传递到工作端,当工作端堵停时,扬钩8迅速把击拨块7压回原位,锤体5又继续下一次的提速、扬钩、击拨过程,若动力源没有停转,则板机芯将反复进行上述过程,但不论锤体5与丫叉轴9发生如何频繁的速动、堵停,始终不会产生完全堵停的现象,只发生短暂的差动过程,对原动力系统不会构成威胁。当锤体5转动、击拨块7外扬碰撞丫叉轴9的工作死点时,即产生堵转,随之悬挂与锤体5侧面的离心块3同时跟着堵停,离心力消失,而锤体5上的回位弹簧10的弹力比弹簧11的弹力大的多,因此,弹簧11提供的摩擦力又不足以使击拨块7与丫叉面咬死,击拨块回位可靠。权利要求1.一种板机芯,包括摩擦鼓、锤体和丫叉轴,丫叉轴一端为圆柱杆,该圆柱杆穿过锤体的中心孔后插入摩擦鼓的内心孔,三者可同轴滑配及转动,其特征在于,锤体与摩擦鼓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离心块,该离心块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将摩擦鼓内与其对合的摩擦块压紧在摩擦鼓的内壁上,锤体上设置有可与丫叉轴碰接、脱离的传动击拨块及控制其复位的弹性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块通过销钉悬挂与锤体侧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块为多个,可为两个,对称地悬挂在锤体侧面,预紧弹簧设置在两离心块之间,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各离心块将与其对合的摩擦块压紧在摩擦鼓的内壁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机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块为多个,可为四个,对称地悬挂在锤体侧面,相对应的两离心块之间设置有预紧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机芯,包括摩擦鼓、锤体和丫叉轴,丫叉轴一端为圆柱杆,该圆柱杆穿过锤体的中心孔后插入摩擦鼓的内心孔,三者可同轴滑配及转动,其特征在于,锤体与摩擦鼓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离心块,该离心块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将摩擦鼓内与其对合的摩擦块压紧在摩擦鼓的内壁上,锤体上设置有可与丫叉轴碰接、脱离的传动击拨块及控制其复位的弹性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新国,
申请(专利权)人:许新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