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襻上镶嵌有药物缓释微囊的人工晶状体。目的是提供的人工晶状体应能有效抑制白内障术后微生物感染、拮抗炎症反应、大大减少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感染的发生率、预防和抑制后发性白内障从而提高术后的视觉效果,并且不影响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稳定性,尤其对人体角膜内皮、睫状体上皮细胞、虹膜、脉络膜以及视网膜等眼内各组织无毒副作用。技术方案是:襻上镶嵌有药物缓释微囊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襻上制有至少一个襻孔,襻孔中镶嵌着带有抗炎或/和抗后发性白内障药物的缓释微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替代眼内晶状体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尤其是一种能抑制白内障术后微生物感染及拮抗炎症反应、预防和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襻上镶嵌药物缓释微囊的人工晶状体。
技术介绍
白内障是全世界范围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方法是手术摘除白内障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虽然白内障手术目前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仍然有一些潜在的术后并发症可能导致手术后视力的下降甚至失明;如白内障术后的细菌性眼内炎、后发性白内障等。大多数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在手术后,其中90%的病例是由细菌引起的(多数为白内障手术弓丨起)。Al Ien等报告3万例白内障手术,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7%,发展中国家的发生几率远远高于发展国家;尽管该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不高,而且随着无菌操作的规范及药物的应用,其发生率还在进一步降低;但是因其预后极差及高致盲率,其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后发性白内障则是由于白内障摘除后晶状体皮质残留或未完全吸收继而发生浑浊而导致的并发症,可影响到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及远期视力。尽管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几率,也随着白内障手术的完善而下降,但是仍然有12.4-17.6%的白内障手术病人术后不得不接受Nd-YAG激光手术,不仅因此增加了患者的手术费用负担,还使激光手术所带来的相应并发症(如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风险增加。因此,对于白内障术后主要的细菌性眼内炎及后发性白内障并发症,我们除给予足够的重视之外,更应该试图进一步降低其发生率,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效果。现有的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往往因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手术切口或借助植入物进入眼内繁殖而引起的炎症反应。大约60%-80%的病例是由革兰阳性菌引起 的,10%-15%是革兰阴性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杆菌。众多研究者试图通过改善人工晶状体本身属性或者引入抗炎物质来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中国专利CN1701769A“表面磷脂修饰的软性人工晶状体及其制造方法”,是将疏水性的人工晶状体接触前房的前表面通过磷脂修饰改性为亲水性,从而减少细菌和炎症细胞在人工晶状体的粘附,以此来降低炎症发生率;中国专利CN1608601A“具有光催化涂覆的人工水晶体”,是通过在人工晶体表面涂覆光催化物质,经过光线激发而产生自由基,从而消灭眼前房的微生物,预防和抑制眼内炎;它们虽然能通过改善表面性质或者激发周围抗炎物质来一定程度地抑制眼内炎,但尚有以下缺点:1)所能影响的范围仅限于人工晶体表面或者附近区域,范围不够,抑菌能力有限;2)亲水性或者自由基等对眼内炎的抑制作用及抑制程度并不确定、可调性不高。而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白内障摘除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所发生的上皮-间叶细胞转分化、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晶体纤维再生等。多年以来,很多研究者从研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种类以及给药方式多个方面入手,对人工晶状体本身进行了完善:例如中国专利CN101269240A “表面带有抗转化生长因子β 2抗体膜的人工晶状体的制造方法”,是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抗体沉积到人工晶状体表面来原位抑制后发性白内障;中国专利CN101053680A “防治后发障形成的具抗增殖药涂层的人工晶状体”、CN200973766Y “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则是分别通过涂层或赤道部外侧来固定药物。他们虽然能通过原位的抗体抑制或者是局部浓度的药物来抑制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但他们或者是只能通过接触式的抗体抑制来发挥作用,所能抑制的范围较小;或者所形成的药物涂层稳定性差、且存在药物突释的可能性大,从而可能对眼内其他组织有毒副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人工晶状体,该人工晶状体应能有效抑制白内障术后微生物感染、措抗炎症反应、大大减少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感染的发生率、预防和抑制后发性白内障从而提高术后的视觉效果,并且不影响人工晶状体的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稳定性,尤其对人体角膜内皮、睫状体上皮细胞、虹膜、脉络膜以及视网膜等眼内各组织无毒副作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襻上镶嵌有药物缓释微囊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襻上制有至少一个襻孔,襻孔中镶嵌着带有抗炎或/和抗后发性白内障药物的缓释微囊。所述缓释微囊,是内部为微囊内核、表面沉积有层层自组装多层纳米膜的球状结构。所述的襻孔是盲孔或 通孔,孔径为100-800微米。带有药物缓释微囊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人眼囊袋之后,可以平稳释放有效浓度的药物,并可维持有效时长,从而对白内障术后炎症或术后并发症的后发性白内障产生抑制作用,且既不影响人工晶状体的力学、光学性质,也不会对眼内各组织产生毒副作用,有利于术后的远期视觉效果,降低手术风险。所述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软性疏水性聚丙烯酸酯、或硅凝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I)本技术提供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内囊袋后,其所携带的药物缓释微囊将平稳地释放抑制所携带的药物,可有效抑制眼内细菌、拮抗炎症反应、靶向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大大减少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感染、炎症反应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术后的视觉效果和远期视力;且所释放的药物平稳处于有效浓度与毒副作用浓度之间,从而不影响眼内的其他组织;2)因构成微囊内核的成分及层层自组装过程中所用的成分,均为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天然聚电解质或无细胞毒性的聚电解质,具有低毒性及免疫原性,故本技术提供的人工晶状体对人体角膜内皮、睫状体上皮细胞、虹膜、脉络膜以及视网膜等眼内各组织无毒副作用,整体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本技术通过较为简单的层流喷射分散工艺(常规技术)的制作微囊,制备了大小合适、天然无毒、结构稳定、表面带有适宜电荷和基团的药物微囊内核,为进一步的缓释纳米膜的附着提供了物理基础和化学基础,且构成微囊内核的材料本身也有良好的抑菌抗炎作用(如壳聚糖);4)本技术通过对以固体基质表面电荷与基团为基础的静电层层自组装的经典方法进行改进,利用结构稳定的液态溶液中的微囊内核所带的适宜电荷,使聚电解质交替沉积在微囊表面,实现了纳米膜在微囊表面的牢固装载,并且实现了纳米尺寸上的、可调节的层状结构,保证了在医用移植中的可靠稳定和有效性;同时也省略了以固体基质表面电荷与基团为基础的层层自组装每个步骤中的繁冗的吹干操作和对沉积层状物可能的吹损,使层层自组装更加简单省时;5)本技术的制造方法可通过改变聚电解质的种类、PH值、浓度、温度、离子强度等方式,对所沉积的纳米缓释膜的厚度及致密进行简单有效的调节,即对不同分子量的药物、不同释放要求如时间长短等标准来调节本药物释放系统的缓释能力,且可以通过电镜等对纳米膜大分子聚电解质的分子链彼此卷曲、盘绕程度,各层聚电解质相互覆盖情况的观察评价,进行可见的、有目的调节;6)本技术制造方法中所用的溶剂均为无毒,对环境友好,尤其避免了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且组装分子可选范围很广,除了天然聚电解质,也可以是合成型的聚电解质,甚至蛋白质、多糖、DNA等带有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也可采用;7)本技术制造工艺较为简单、省时,所需依赖的仪器价格低廉、易于获得和推广;所采用的原料都价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襻上镶嵌有药物缓释微囊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襻上制有至少一个襻孔,襻孔中镶嵌着带有抗炎药物或/和抗生素或/和抗后发性白内障药物的缓释微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克,滕文琪,崔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