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生物医学工程学领域,涉及人工中耳,具体涉及一种内固定式人工中耳圆窗振子。
技术介绍
耳聋是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工作的常见疾病之一,佩戴助听器是耳聋患者的常见选择,而传统的助听器存在很多局限性,主要有佩戴不适(耳道阻塞、皮肤刺激、过敏)、传音效果不佳(频响范围有限、传音失真、声反馈)。更有患者因炎症、外伤或外耳道及中耳畸形而无法佩戴助听器。据统计,耳聋患者中只有23%佩戴助听器,其中12%患者从未使用,而在那些经常使用的患者中只有58%的人表示完全满意。人工中耳是能将振动直接传递并驱动耳内或内耳上的振动元件,但又不影响鼓膜及外耳道声音传导的一种装置,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助听器的不足。然而,有关研究显示,在部分外耳道、听骨链或鼓室异常(如先天性中外耳畸形、镫骨固定等)的中重度传导性或混合性聋病患者中,由于手术失败或难以手术以及助听器使用困难等原因,常导致人工中耳装置难以经卵圆窗传音途径有效地将声能传递入内耳。因此,自2006年起有不少学者开始将圆窗途径人工中耳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有技术的圆窗途径人工中耳,其振子的放置过程中,由于人类颞骨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固定式人工中耳圆窗振子,其特征在于,由头部(1)和尾部(2)组成,所述的头部(1)与尾部(2)焊接相连,尾部(2)内设有电磁感应振动元件(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天宇,陈永正,戴培东,王正敏,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