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和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半导体集成电路(IC)中的电源供应线向IC中的有源和无源器件提供电流,以充电和放电。例如,当时钟转换状态时,数字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路吸收电流。在电路的运作期间,电源线提供了一个相对高强度的瞬态电流,其可能导致电源线的电压噪声。当瞬态电流的波动时间短时,或当其寄生电感或寄生电阻大时,供电线路上的电压将会波动。IC的工作频率可以以几兆赫兹(MHz)到几千兆赫兹(GHz)的量级计算。在这种电路中,时钟信号的上升时间很短,所以供电线路中的电压波动可以非常大。当电源线向电路供电时,电源线中的非预期的电压波动会引起其内部信号噪声,并且降低噪声容限。噪声容限的降低会降低电路的可靠性,甚至导致电路故障。为了减少供电线路的电压波动的量,通常将过滤或去耦电容器用于不同的电源线的端子之间,或电源线和地线的端子之间。去耦电容器作为电荷库额外地向电路提供电流,以防止电源电 压瞬间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器件,包括: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一掺杂类型的第一注入区域和第二注入区域;栅极绝缘层和栅电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器件,包括: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一掺杂类型的第一注入区域和第二注入区域;栅极绝缘层和栅电极,位于在所述第一注入区域和所述第二注入区域之间的电阻区域的上面;第一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注入区域上;以及接触结构,包括:第一接触部分,与所述栅电极导电接触,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直接位于所述栅电极上,第二接触部分,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直接接触,并且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介电层上,以及第三接触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注入区域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1.31 US 13/362,4111.一种器件,包括: 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一掺杂类型的第一注入区域和第二注入区域; 栅极绝缘层和栅电极,位于在所述第一注入区域和所述第二注入区域之间的电阻区域的上面; 第一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注入区域上;以及 接触结构,包括: 第一接触部分,与所述栅电极导电接触,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直接位于所述栅电极上, 第二接触部分,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直接接触,并且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介电层上,以及 第三接触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注入区域上。2.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介电层的高度与所述栅电极的顶部表面的高度基本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中: 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底部位于与所述第二注入区域欧姆接触的第一接触层中,以及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顶部位于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接触层上的第二接触层中,所述第一接触层的高度与所述栅电极的顶部表面的高度基本相同; 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与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顶部一样形成在同一所述第二接触层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其中,所述底部是插槽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进一步包括第二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介电层和所述栅电极未被所述第一接触部分覆盖的部分上,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分具有与所述第二介电层相同的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中: 所述器件是去耦电容器,位于具有功能电路的集成电路(IC)中,所述功能电路具有一个或多个有源器件,所述一个或多个有源器件包括与所述器件的所述栅电极处于同一层的图案; 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分是虚拟填充图案,未连接至所述功能电路,从而使所述图案、所述栅电极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分的总面积满足所述IC的最小密度设计规则。7.一种集成电路(1C),包括: 半导体衬底,具有包括多个有源器件的至少一个电路,所述有源器件具有栅电极层;以及 去率禹电容器,包括: 第一掺杂类型的第一注入区域和第二注入区域,位于所述衬底中; 栅极绝缘层,位于在所述第一注入区域和所述第二注入区域之间的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重辉,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