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72626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6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所述发动机包括油底壳以及安装在所述油底壳上的缸体,所述回油通道包括沿着所述缸体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缸体内壁上第一回油道、沿着所述油底壳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油底壳内壁上的第二回油道,所述第一回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回油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回油道的轴线存在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能够加强发动机壳体等特点,并且能够使得回油更平稳。(*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Engine oil return passag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gine oil return passage, wherein the engine oil pan installed in the cylinder and the oil pan, the oil return passage along the top of the cylinder includes a bottom direction arranged on the cylinder wall of the first oil return channel, along the top of the oil the bottom shell of the bottom direction is arranged on the oil pan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second oil return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with one end, one end of the first oil return channel and the second oil return, axis of the first oil return channel and the second oil return existence angl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an strengthen the b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ine, and the oil return is more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
技术介绍
传统的回油通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外部管路作为回油通道,使机油返回油底壳;另一种是直接将回油通道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上,机油由发动机缸体开始直接通向曲轴箱。不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第一种形式的缺点是会使得发动机整体结构复杂。而第二种形式的结构虽然相对简单,但是由于油底壳没有设计回油道,而缸体的回油道的出口是位于机油液面以上,所以在回油过程中,当回油溅落油底壳后,易造成机油含气量增加、液面波动等问题。同时,传统发动机还存在铸造时常因回油道砂芯强度不高导致废品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具有结构简单、能够加强发动机壳体等特点,并且能够使得回油更平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所述发动机包括油底壳以及安装在所述油底壳上的缸体,所述回油通道包括:第一回油道,沿着所述缸体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缸体内壁上;第二回油道,沿着所述油底壳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油底壳内壁上;所述第一回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回油道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回油道的轴线存在夹角。可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第二回油道的回油出口位于所述油底壳的底部,且与油底壳内部的储油腔连通。可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第一回油道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清沙孔,并被所述清沙孔分为上回油道和下回油道。可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下回油道呈弧形。可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第一回油道弧形部分的圆心位于所述发动机腔体内。可选地,上述的装置中,所述第一回油道和第二回油道的宽度为40-70mm。本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I)、本技术在第一回油道与缸体、第二回油道与油底壳是一体式结构,从而对气缸和油底壳体进行了加强,增加了刚度;并且由于第一回油道的轴线与第二回油道的轴线存在夹角,所以机油是从第一回油道斜向流入第二回油道,再沿第二回油道的壁面缓缓流下,减缓流速,避免因为冲击溅落产生气泡从而导致机油含气量增加;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回油通道包括了第一回油道和第二回油道,使得整体回油道长度得到加大,可以延长机油回落时间,使得冷却效果好;2)、本技术的回油出口是位于油底壳的底部,且与油底壳内部的储油腔连通,从第二回油道的壁面流下的机油再通过所述回油出口缓缓流入油底壳中,使得回油平稳,同样是避免溅落产生气泡,并且能够降低机油液面波动及溅落噪音;3)、本技术缸体的第一回油道上设置有清砂孔,更利于清砂;4)、本技术第一回油道的下回油道呈弧形并且弧形部分的圆心位于所述发动机腔体内,一方面使得机油从上回油道落到下回油道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减小流速;另夕卜,机油在弧形离心力作用下,使得机油是从第一回油道到第二回油道这个斜向流入的效果更好;最后,弧形形状使得下回油长度增加,使得机油冷却效果好;5)、本技术加大了第一回油道和第二回油道的宽度,同样可以改善机油的散热,加长了机油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油道宽度加大,使得铸造使用的油道砂芯加大,其强度得到增加,铸造成品率明显提高;6)、本技术的相互连通第一回油道和第二回油道由于空腔结构更大,有利于降低风阻,使得曲轴箱通风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发动机及回油通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F-F剖视图;图3为图2中E-E剖视图;其中:1-缸体,2-油底壳,201-储油腔,3-第一回油道,301-上回油道,302-下回油道,4-第二回油道,5-回油出口,6-清沙孔,7-机油液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所述发动机包括油底壳2以及安装在所述油底壳2上的缸体1,所述回油通道包括:第一回油道3,沿着所述缸体I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缸体I内壁上。第二回油道4,沿着所述油底壳2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油底壳2内壁上。所述第一回油道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回油道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轴线存在夹角。本技术在第一回油道3与缸体1、第二回油道4与油底壳2是一体式结构,从而对缸体I和油底壳2体进行了加强,增加了刚度。并且由于第一回油道3的轴线与第二回油道4的轴线存在夹角,所以机油是从第一回油道3斜向流入第二回油道4,再沿第二回油道4的壁面缓缓流下,减缓流速,避免因为冲击溅落产生气泡从而导致机油含气量增加。另外,本技术的回油通道包括了第一回油道和第二回油道,使得整体回油道长度得到加大,可以延长机油回落时间,使得冷却效果好。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另一端的回油出口 5位于所述油底壳2的底部,且与油底壳2内部的储油腔201连通,并且如图3中所示,回油出口 5是位于机油液面7以下。这样从第二回油道4的壁面流下的机油会再通过所述回油出口 5缓缓流入油底壳2中,使得回油平稳,同样是避免溅落产生气泡,并且能够降低机油液面波动及溅落噪音。本技术的所述第一回油道3和第二回油道4的宽度一般设计为20_40mm,本例可以优选30mm,相对来说,比传统的油道设计宽度要大。通过加大第一回油道3和第二回油道4的宽度,可以改善机油的散热,加长机油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油道宽度加大,使得铸造使用的油道砂芯加大,其强度得到增加,铸造成品率明显提高。还有,对于相互连通第一回油道3和第二回油道4,由于空腔结构更大,更有利于降低风阻,使得曲轴箱通风效果更好。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一回油道3的中间位置处设有清沙孔6,更利于清砂。所述第一回油道3被所述清沙孔6分为上回油道301和下回油道302。所述下回油道302可以为多种形状,本例中优选所述下回油道302呈弧形,所述第一回油道3弧形部分的圆心位于所述发动机腔体内。弧形形状一方面使得机油从上回油道301落到下回油道302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减小流速。另外,机油在弧形离心力作用下,使得机油是从第一回油道3到第二回油道4这个斜向流入的效果更好。最后,弧形形状使得下回油302长度增加,使得机油冷却效果好。本技术还对第一回油道3和第二回油道4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不增加整机重量的同时,增加机体结构强度和刚度。本技术的原理是:在油底壳上也设置第二回油道4,第二回油道4的回油出口 5设置在底端,没于机油液面5以下;所示第一回油道3下回油道302沿缸体I结构设计成弧状,并在出口处向中心倾斜,当低压油通过缸体I上的第一回油道3流入油底壳2上的第二回油道4时,可以使机油斜向流入第二回油道4,并沿第二回油道4的壁面缓缓流下,然后再通过回油出口 5缓缓流入油底壳2中,回油平稳,无溅落产生的气泡,不会增加机油含气量。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所述发动机包括油底壳(2)以及安装在所述油底壳(2)上的缸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包括:第一回油道(3),沿着所述缸体(1)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缸体(1)内壁上;第二回油道(4),沿着所述油底壳(2)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油底壳(2)内壁上;所述第一回油道(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回油道(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轴线存在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回油通道,所述发动机包括油底壳(2)以及安装在所述油底壳(2)上的缸体(1 ),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包括: 第一回油道(3),沿着所述缸体(1)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缸体(I)内壁上; 第二回油道(4),沿着所述油底壳(2)的顶部到底部方向开设在所述油底壳(2)内壁上; 所述第一回油道(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回油道(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轴线存在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回油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油道(4)的回油出口(5)位于所述油底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王浩叶伟胡蓉蓉韩辰佟宇袁爽沈源由毅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