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71820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6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其具备包括外筒、同轴且可活动地部分插入外筒内的内筒、及粘结在外筒与内筒重叠部分间的粘弹性体的粘弹性阻尼器,外筒及内筒的截面为扁平六边形,外筒由一对半分割筒体构成,各半分割筒体的截面为槽形,且具有从槽的边缘向槽外延伸的法兰,一对半分割筒体夹着粘弹性体和内筒而相向结合,两法兰被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在一起,粘弹性阻尼器以其宽轴面平行于构架框的结构面的状态被安装在构架框内,外筒的与内筒非重叠的端部、和内筒的延伸出的端部,分别与固定连接在构架框上的角撑板接合。该减震结构能改善粘弹性体的粘结性能及填充性能,并具有能被完全收纳在构架框的框面内的合理结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Damping structure of build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damping structure for buildings, comprises a viscoelastic damper outer cylinder, a coaxial and movable part is inserted into the inner cylinder and the outer cylinder, the bond overlap between the viscoelastic body part in the outer cylinder and the inner cylinder, outer cylinder and the inner cylinder section is flat hexagonal, outer cylinder a split in half cylinder body, cylinder section were split into groove, and having a flange extending from the edge of the slot to slot, a split in half cylinder with viscoelastic body and the inner cylinder and are oppositely combined, two flange bolts and nuts are fixedly connected together, the structure of the viscoelastic state of the damper to its wide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of the frame is mounted on the frame, extending from the end of the outer cylinder and the inner cylinder end, non overlapping and inner cylinder, respectively and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gusset plate frame on the joint. The damping structure can improve the adhesive property and the filling performance of the viscoelastic body, and has a reasonable structure which can be fully accommodated in the frame surface of the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在轻型钢架结构等构成的建筑物的构架中采用安装了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框架,来使地震等引起的震动衰减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由轻型钢架结构等构成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已知有将柱材和上下横档所构成的构架框配置于上下梁之间,并在该构架框的框内安装具有减震性能的支撑型阻尼器来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从而取得减震效果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2等中公开的减震结构为,在矩形构架框中水平地架设有将框的内部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的中横档,在该中横档的上、下区域中沿着互不相同的斜方向分别安装有一组支撑型阻尼器。作为上述支撑型阻尼器的具体例,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空心两重结构的粘弹性阻尼器,该粘弹性阻尼器被构成为,在外筒与其内部所收纳的比其细一圈的内筒之间,装设有易于吸收外力所产生的能量的粘弹性体。另外,本案的申请人现已开发了如图26 (a )和图26 (b )所示的空心两重结构的粘弹性阻尼器9,并将其实用化。该粘弹性阻尼器9的外筒91及内筒92分别具有矩形截面形状。外筒91由一对分别具有槽形截面形状的半分割筒体911构成,各半分割筒体911的槽的边缘部分形成有向外伸出的法兰912。并且,该粘弹性阻尼器9是通过以下方法制造的,即,将包覆着片状的粘弹性体93的内筒92放入装在未图示的下模具等中的一个半分割筒体911中,其次,将另一个半分割筒体911合盖在内筒92的上面,然后,在此状态下,使未图示的上模具落下进行冲压,从而使粘弹性体93粘结在内筒92及外筒91的相向面上。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预先在外筒91 (911)的内面上分别粘结片状的粘弹性体93,然后将贴有粘弹性体93的两个半分割筒体911分别合盖到内筒92的上下侧之后进行冲压的方法。或者,还可以采用在内筒92与外筒91预先被组装好的状态下,在它们之间的空隙中注入粘弹性体93以进行填充的方法等。相向结合的两个半分割筒体911各自的法兰912相重叠,通过用螺栓及螺母913固定连接这两个相重叠的法兰912,而使两个半分割筒体911合为一体。然而,在冲压制造具有图26 (a)和图26 ( b )所示的截面形状的粘弹性阻尼器9的场合,在将内筒92及粘弹性体93装到两个半分割筒体911之间时,必须将具有一定厚度的粘弹性体93压入半分割筒体911的左右侧壁与内筒92之间所形成的空隙中,所以,各构件的设定较为困难,作业效率较低。另外,冲压时压力难以施加到外筒91与内筒92之间所形成的左右侧的空隙上,所以,有可能出现因左右侧部分的粘弹性体93的充填或粘结不充分而使减震性能及耐久性能降低的情况。假如将上述粘弹性阻尼器的矩形截面形状改成圆形的话,上述缺陷能够得到改善,但是,在此情况下,粘弹性阻尼器的厚度(截面高度)将增大,难以在构架框的厚度方向上将粘弹性阻尼器完全收纳到构架框的框面内部,从而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困难。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11-14117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1820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867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改善具有空心两重结构的粘弹性阻尼器中的粘弹性体的粘结性能和填充性能,又具有使该粘弹性阻尼器易于安装且完全能被收纳于构架框内的合理结构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具备安装在由柱材和上下横档组合成矩形而形成的构架框的框内、且支撑着该构架框的粘弹性阻尼器,该粘弹性阻尼器包括:夕卜筒;同轴且可活动地插入该外筒内、且一端从该外筒的一侧伸出的内筒;以及夹在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相重叠的部分之间、并与所述外筒与内筒的相向面分别粘结的粘弹性体,该建筑物的减震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粘弹性阻尼器的外筒及内筒的截面形状均为扁平六边形,所述外筒由一对半分割筒体构成,各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截面形状为,将所述扁平六边形沿其平行于长边的中线分成两个部分后形成的槽形,各所述半分割筒体上形成有,沿槽的两边缘向槽外延伸的法兰,所述一对半分割筒体夹隔着所述粘弹性体和所述内筒而相向结合,在该相向结合的状态下,一个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法兰与另一个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法兰相重叠并被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所述粘弹性阻尼器,所述粘弹性阻尼器以其筒体的宽轴面平行于所述构架框的结构面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构架框的框内,在所述构架框上,固定连接着与其结构面平行地向框内侧延伸的角撑板,所述外筒侧的端部、即与所述内筒非重叠的外筒的端部;和所述内筒侧的端部、即从所述外筒的一侧延伸出的内筒的端部,通过在其轴向的延长线上配置的连接构件而分别与所述角撑板接合。采用该结构,当所述构架框发生水平方向的振动时,所述粘弹性阻尼器的外筒和内筒沿轴向朝互为相反的方向位移,使所述粘弹性体发生剪切变形从而吸收能量,使振动衰减。并且,由于粘弹性阻尼器具有扁平六边形的截面,且其外筒是由一对截面形状为将扁平六边形沿其平行于长边的中 线分成两部分后形成的槽形的半分割筒体相向结合而构成的,所以,对粘弹性阻尼器进行冲压制造时,能够使粘弹性体牢固地粘结在外筒和内筒上,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减震性能及耐久性能。并且,与具有圆形截面的粘弹性阻尼器相比,粘弹性阻尼器本身的厚度(截面高度)减小。因而,易于将该粘弹性阻尼器以其宽轴面平行于构架框的结构面的状态,完全安装收纳到构架框的框面内,这样,在厚度方向上,构架框内的收纳尺寸变得相对充裕,从而使设计上的灵活性提高,并易于进行施工。在此,所述结构面是指,能够抵抗荷重和振动等外力的一组构造体的平面。本技术中,构架框的结构面是指构架框所形成的平面,也可以称为框面,该平面基本在铅直面上。通过使粘弹性阻尼器的宽轴面平行于构架框的结构面,能使粘弹性阻尼器最高效地吸收建筑物的躯体所产生的振动。另外,所述粘弹性阻尼器的筒体的宽轴面是指,构成粘弹性阻尼器截面的扁平六边形的平行于长边的中线所在的面。另外,所述角撑板是指,在支撑材料或桁架材料等构件的接合部位上,用于安装汇集在该部位的构件的钢板。本技术中的角撑板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一般的角撑板基本相同。有关所述粘弹性阻尼器与所述角撑板之间的接合结构,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及施工状况等,而选择不限制构件之间的节点上的构件的转动方向的自由度的铰接方式,或限制构件的转动方向的自由度、使构件之间的角度不变的刚性接合方式。作为铰接方式的接合结构,可以采用以下结构。(I)在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沿着构成其截面形状的扁平六边形的平行于长边的中线,插入有安装用金属构件,该安装用金属构件被固定接合在其所插入的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且其一部分从该端部伸出,该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上有连接头,该连接头上有供所述连接构件插入的连接孔,在所述构架框的厚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的一对角撑板相互平行地被固定连接在该构架框内,所述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插在所述一对角撑板之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角撑板之间通过使用销钉套件或螺栓和螺母的连接构件而铰接。(2)在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的两个宽面(S卩,构成其截面的扁平六边形的最长的边所在的面)的内侧,相向地插有一对安装用金属构件,该一对安装用金属构件以相互间保持着规定间隔的状态被固定接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具备安装在由柱材和上下横档组合成矩形而形成的构架框的框内、且支撑着该构架框的粘弹性阻尼器,该粘弹性阻尼器包括:外筒;同轴且可活动地插入该外筒内、且一端从该外筒的一侧伸出的内筒;以及夹在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相重叠的部分之间、并与所述外筒与内筒的相向面分别粘结的粘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弹性阻尼器的外筒及内筒的截面形状均为扁平六边形,所述外筒由一对半分割筒体构成,各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截面形状为,将所述扁平六边形沿其平行于长边的中线分成两个部分后形成的槽形,各所述半分割筒体上形成有,沿槽的两边缘向槽外延伸的法兰,所述一对半分割筒体夹隔着所述粘弹性体和所述内筒而相向结合,在该相向结合的状态下,一个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法兰与另一个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法兰相重叠并被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所述粘弹性阻尼器,所述粘弹性阻尼器以其筒体的宽轴面平行于所述构架框的结构面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构架框的框内,在所述构架框上,固定连接着与其结构面平行地向框内侧延伸的角撑板,所述外筒侧的端部、即与所述内筒非重叠的外筒的端部;和所述内筒侧的端部、即从所述外筒的一侧延伸出的内筒的端部,通过在其轴向的延长线上配置的连接构件而分别与所述角撑板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具备安装在由柱材和上下横档组合成矩形而形成的构架框的框内、且支撑着该构架框的粘弹性阻尼器,该粘弹性阻尼器包括:外筒;同轴且可活动地插入该外筒内、且一端从该外筒的一侧伸出的内筒;以及夹在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相重叠的部分之间、并与所述外筒与内筒的相向面分别粘结的粘弹性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弹性阻尼器的外筒及内筒的截面形状均为扁平六边形, 所述外筒由一对半分割筒体构成,各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截面形状为,将所述扁平六边形沿其平行于长边的中线分成两个部分后形成的槽形, 各所述半分割筒体上形成有,沿槽的两边缘向槽外延伸的法兰, 所述一对半分割筒体夹隔着所述粘弹性体和所述内筒而相向结合,在该相向结合的状态下,一个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法兰与另一个所述半分割筒体的法兰相重叠并被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所述粘弹性阻尼器, 所述粘弹性阻尼器以其筒体的宽轴面平行于所述构架框的结构面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构架框的框内, 在所述构架框上,固定连接着与其结构面平行地向框内侧延伸的角撑板, 所述外筒侧的端部、即与所述内筒非重叠的外筒的端部;和所述内筒侧的端部、即从所述外筒的一侧延伸出的内筒的端部,通过在其轴向的延长线上配置的连接构件而分别与所述角撑板接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沿着构成其截面形状的扁平六边形的平行于长边的中线,插入有安装用金属构件,该安装用金属构件被固定接合在其所插入的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且其一部分从该端部伸出, 该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上有连接头,该连接头上有供所述连接构件插入的连接孔, 在所述构架框的厚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的一对角撑板相互平行地被固定连接在该构架框内, 所述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插在所述一对角撑板之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角撑板之间通过使用销钉套件或螺栓和螺母的连接构件而铰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的两个宽面的内侧,相向地插有一对安装用金属构件,该一对安装用金属构件以相互间保持着规定间隔的状态被固定接合在其所插入的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且各自的一部分从该端部伸出, 在所述各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上,形成有供所述连接构件插入的连接孔, 所述构架框的框内固定连接着一块角撑板,该角撑板插在所述一对安装用金属构件之间,所述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与所述角撑板之间通过使用销钉套件或螺栓和螺母的连接构件而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的两个宽面被相向压缩而变形,且该压缩变形后的端部上插入有安装用金属构件,该安装用金属构件通过被所述外筒或所述内筒的轴方向上并排配置的至少两组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而与所插入的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接合,且其一部分从该端部伸出, 所述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上有连接头,该连接头上有供所述连接构件插入的连接孔, 在所述构架框的厚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的一对角撑板相互平行地被固定连接在所述构架框的框内, 所述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插在所述一对角撑板之间,所述连接头与所述角撑板之间通过使用销钉套件或螺栓和螺母的连接构件而铰接。5.如权利要 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的两个宽面被相向压缩而变形,且该变形后的端部上插入有安装用金属构件,该安装用金属构件通过被所述外筒或所述内筒的轴方向上并排设置的至少两组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而与所插入的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接合,且其一部分从该端部伸出, 所述安装用金属构件的伸出端上有连接头,该连接头是隔开规定间隔而平行地相向配置的一对挟持板,各挟持板上形成有供所述连接构件插入的连接孔, 所述构架框的框内固定连接着一块角撑板,该角撑板插在所述一对挟持板之间,所述挟持板与所述角撑板之间通过使用销钉套件或螺栓和螺母的连接构件而铰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侧或所述内筒侧的端部上固定连接着用于将该端部的开口堵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川清次高田友和内山高夏堀功佐山善启
申请(专利权)人:积水住宅株式会社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