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智庆专利>正文

扳手的旋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6312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其是在扳手扳动部一端设有一个套接块,该套接块的一侧设有齿纹,而在握持部的一端设有套接槽,并在握持部临近套接槽之处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径向与套接槽相连通,且可供控制装置容置;该控制装置包括一个控制棒及一个弹性件,该控制棒在一般状态下将受弹性件推抵,而使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啮合,令扳动部无法旋动;当使用者施力将控制棒压入,让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脱离,此时,扳动部便可自由旋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卡固稳固及使用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调整角度、组装简单的扳手旋动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民众亲自动手布置家中的风气日盛,再加上国内手工具发展已相当成熟稳定,其中不论是产品种类或是结构质量,均有获显著提高,手工具生产业界这几年来为了使一般消费大众在使用时更容易上手,于是各种易于操作或附带人性化功能的手工具亦陆续问市。如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1年4月17日公告的第6216567号专利,其名称为“具有角度调整头的棘齿工具”(Ratcheting tools having an angle-adjustablehead),该专利揭示的技术主要是在扳手的扳动部与握持部间设一个枢设部,使扳动部与握持部可做相对角度的转动,并在枢设部附近设置一个控制部,该控制部包括一个卡掣件、一个控制钮及两个弹簧,在正常状态下,控制钮受弹簧的弹力推抵,而迫使卡掣件卡住扳动部,使扳动部无法转动,而当按压控制钮时,卡掣件不再被控制钮压迫,而可向内缩,此时,扳动部便可顺利转动,而达到调整扳手状态,以因应不同的施工环境的需求;如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0年11月21日公告的第6148698号专利,其名称为“角度调整盒的平扳手”(Angle-adjustable box end wrench),该专利揭示的技术主要是在扳手扳动部一端设两个套接块,且套接块上环设有齿纹,并以枢轴由套接块将扳动部枢设在握持部上,而该握持部临近扳动部处穿设有一个容置孔,用于容置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含有一个控制棒、一个弹性件、一个固定轴及一个螺固件,将上述四组件组合为一个控制装置并设置在容置孔内,并以另一个螺丝由外锁固控制装置,以达到对扳动部旋动的限制效果。然而,上述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无法避免的存在有如下以不足之处1、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的控制装置组件均众多且琐碎,故结构组件较为复杂,而大部份的组件皆呈细小圆柱状,容易滚落遗失,而造成组装上的困扰,或使产品良率降低。2、欲将控制部容置于扳手上,必须在扳手临近枢设部处的轴向与径向各凿设一个容室,且该容室前段与后段呈内径大小不同的阶梯状;或在扳动部的一端形成两个齿纹部,而搭配控制棒与固定轴上的两个齿纹以达限制扳动部旋动的功效,因此将使扳手的制作成形更加困难,而降低生产效率。3、第6216567号专利的扳手枢设部的控制钮设置在扳手的面积较大的正面,当按压该控制钮时,设置在正面的控制钮并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让使用者的姆指必须弯动一个小角度后才能按到该按钮,甚至用另一手的手指去按压该钮,如此不甚便利的设计,必然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4、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控制部的卡掣方式需经两个组件间的连动配合,故卡抵效果较不稳定,且组件愈多则生成故障的机率愈大,实无法保持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控制部组件繁杂、组装不易、卡固不稳固及易发生故障的不足,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卡固稳固及使用方便的扳手的旋动结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在扳手的扳动部一端设套接块,该套接块的一侧设有齿纹,而在握持部的一端设有套接槽,并在握持部临近套接槽之处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径向与套接槽相连通,且可供控制装置容置;该控制装置包括一个控制棒及一个弹性件,该控制棒在一般状态下将受弹性件的推抵,而使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啮合,令扳动部无法旋动;当使用者施力将控制棒压入,让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脱离,此时,扳动部便可自由旋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之扳手的旋动结构仅利用控制棒及弹性件便可达到对扳动部旋动的控制,而可免除控制部组件繁杂的不足,且组装时仅需在握持部上增设一个容置空间,亦可减少穿孔凿洞的步骤,而组件数较少、组装步骤较为简便的扳手,在制造上可提高成品的良率,而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组装完成后的立体透视图。图3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正剖示图。图4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侧剖示图。图5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动作正剖示图。图6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动作侧剖示图。图7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正剖示图。图8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动作正剖示图。图9是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动作侧剖示图。图10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棒的立体图。图11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正剖示图。图12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动作正剖示图。图13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动作侧剖示图。图14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控制棒的立体图图15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正剖示图。图16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动作正剖示图。图17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动作侧剖示图。图18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控制棒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这种扳手的旋动结构主要包括一个扳手本体1,该扳手本体1上具有供使用者握持施力的握持部10,与至少一个用于扳动螺固件的扳动部20,以及一个枢轴30、一个控制装置40,其中该扳动部20的一端凸设有一个套接块21,该套接块21的轴向上具有一左右贯通的轴孔22,该轴孔22可供枢轴30套设,且套接块21的径向由左到右渐增而形成一个倾斜的卡抵面23,并在套接块21的外缘右侧端环设有齿纹24。该握持部10的一端凹设有一个套接槽31,该套接槽31可供扳动部20的套接块21套设,且套接槽31的左右两侧壁皆设有穿孔32,该穿孔32可供枢轴30套设,而扳手本体1握持部10临近套接槽31之处并凿设有一个容置空间33,该容置空间33大概呈圆柱形,且容置空间33的径向与套接槽31相连通,而容置空间33的开口处具有一个呈方形的定位槽34,该容置空间33供控制装置40容置之用;该控制装置40包括一个控制棒41与一个弹性件42,该控制棒41左侧之末段具有一个半径较大,呈圆形的卡柱410,控制棒41中段系环设有齿纹411,而控制棒41右侧的前段系设有一个控制钮412,并在控制钮412之后设置一个方形的定位块413;接着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在组装时,是依序将弹性件42与控制棒41穿入握持部10的容置空间33内,使弹性件42限位于容置空间33内部与控制棒41卡柱410之间,而控制棒41上的定位块413系与容置空间33开口处的定位槽34相对应,故可防止控制棒41在容置空间33内转动;再将扳动部20的套接块21套设于握持部10的套接槽31,并以套接块21的卡抵面23卡抵控制棒41的卡柱410,使控制装置40被限位于容置空间33内;最后以枢轴30穿入握持部10的穿孔32与扳动部20的轴孔22,使扳动部20与握持部10呈可转动的套设关系,如此便完成本技术扳手的旋动结构的组装,完成后的状态如图2所示。本技术在使用时,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当使用者未施力按压控制装置40的控制钮412,控制棒41将受到弹性件42的推抵而被向右推移,直到控制棒41的卡柱410卡抵在套接块21的卡抵面23为止(如图3所示),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主要为一个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包括一个握持部、一个控制装置及至少一个扳动部,其特征在于:    扳动部下端设有一个套接块,套接块下缘具有一个卡抵面,且套接块的一端环设有齿纹;    该握持部一端设有可供扳动部的套接块套设枢固的套接槽,扳动部与握持部呈可旋转调动的枢设关系,而握持部临近套接槽处形成有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与套接槽相通,且容置空间的开口处具有一个定位槽;    该控制装置包括一个弹性件及一个控制棒,该弹性件的一端抵靠在控制棒的左侧,且该控制棒左侧末段设有一个半径较大的卡柱,而中段则环设有齿纹,控制棒还设有一个定位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