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芦蒿秸秆提取物及制备方法和其抑制蛋白糖基化功能。该提取物制备方法是:芦蒿秸秆为原料,采用75%乙醇,料液比1:15,90℃回流提取,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用石油醚萃取脱色,大孔吸附树脂AB-8柱层析进一步纯化,依次用水,10%,30-50%,95%乙醇洗脱层析柱,收集30-50%乙醇洗脱组分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固体粉末。本发明专利技术芦蒿秸秆提取物总黄酮含量不低于80%,主要组分包括芦丁和木犀草素;(3)芦蒿秸秆提取物具有捕获活性二羰基化合物(丙酮醛MGO和乙二醛GO)及抑制蛋白糖基化(AGEs)的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功能性食品和植物化学领域,天然活性因子的分离制备及其在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是在非酶促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脂质类或核酸等的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的醛基经过缩合、重排、裂解、氧化修饰后产生的一组稳定的终产物。而人体内脂质过氧化、糖酵解以及酶反应所产生丙酮醛(MGO)和二乙醛(GO)等这类活性二羰基化合物能够与蛋白质的氨基快速发生反应形成AGEs0在正常情况下,体内AGEs维持在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但当来自内源性体内生成过多或者外源性摄入AGEs含量过多的食品,会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研究证明,体内器官、组织和血浆中AGEs的形成和蓄积直接引发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等的微血管病变)以及老年痴呆等慢性病症。其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为葡萄糖等糖类物质直接与蛋白质和脂质交联,破坏蛋白甚至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例如,脂蛋白糖基化后结构发生改变可产生免疫原性,血管壁上的LDL作为潜在抗原可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从而导致炎症反应,致动脉硬化。脂蛋白糖基化后还可导致清除障碍,血脂增高,损伤血管结构和功能。其二为AGEs与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RAGEs)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增加炎症因子等的表达,最终改变组织细胞的功能,甚至产生对组织破坏。目前常见的AGEs抑制剂类糖尿病药物,如:氨基胍,甲福明二甲双胍和吡哆胺等均通过捕获MGO而达到抑制AGEs形成的效果。但长期服用化学药物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筛分天然AGEs抑制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芦蒿,又名萎蒿、水蒿、柳叶蒿、驴蒿、藜蒿,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性凉、味甘,叶性平、味甘,有利膈、开胃行水,治胃气虚弱、浮肿及河豚中毒等病症以及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其药用价值,早在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就指出:藜蒿“养五脏,补中益气,长毛发。久食不死,白兔食之仙”。《神农本草经》把其列为“上品,甘、平,无毒,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防衰之功效”。《本草纲目》记为“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脾,补中气,利隔开胃,可去东河豚毒”。现代研究文献关于芦蒿提取物报道多为芦蒿茎或芦蒿叶的粗提物,或者选用不同种层析担体,通过多次反复柱层析鉴定所得单体化合物的功能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抑菌,以及保护肝脏的功能等。而芦蒿秸杆抑制蛋白糖基化活性及其提取工艺尚未见报道。芦蒿的相关研究报道如下:2000年,辛欣研究了藜蒿中三萜类化合物,并鉴定了齐墩果酸,进而研究了芦蒿根、茎、叶三萜提取物对醋氨酚(A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004年,张健从萎蒿叶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芦丁、雷杜辛黄酮醇、芹菜素-7-0-β-D-葡萄糖苷、阿亚黄素、木犀草素-4',7-二甲醚、柯伊利素、芹菜素、木犀草素、3',4',5,7- 四羟基二氢黄酮、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7-0-β-D-葡萄糖苷。并研究了部分单体对肝脏微粒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2005年,颜流水测定芦蒿茎中绿原酸含量,发现藜蒿茎中绿原酸约占干重的1.33%。2007年,赵呈雷研究了芦蒿秸杆水提物,70 %乙醇提取物95 %乙醇提取物,以及芦蒿秸杆水提不同溶剂萃取部位,母液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的油脂抗氧化及抗过氧化脂质的活性。2007年,王伟优化了大孔树脂DlOl纯化芦蒿提取物的工艺条件,将芦蒿提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提高到了 78.7%。2007年,付斌采用乙醇硫酸水溶液回流提取藜蒿中的生物碱,测得芦蒿总生物碱含量的质量分数为1.9%,并研究了其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2009年,邹峥嵘等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以及柱层析方法对鄱阳湖野生芦蒿进行分离与纯化研究,分离 鉴定出了 5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4' - 二甲氧基二氢黄酮,胡萝卜苷,β-谷留醇,5,4' - 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3,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其中,对芦蒿挥发性组分的分析报道如下:2004年陈新等采用GC和GC/MS方法对萎蒿挥发油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鉴定出3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44%)。2006年,赵呈雷等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芦蒿秸杆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5个峰,确定了其中的37种化合物。2007年,徐中海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洞庭湖区野生藜蒿挥发油进行系统的分析共鉴定出48种化合物。2009年,徐莺等采用、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鉴定了萎蒿中21种香气化合物。以上报道,多为研究芦蒿的粗提物或者鉴定芦蒿中存在的单体化合物。对于单体化合物的纯化过程过于繁琐,样品损失也较大(造成产量过低);另外大量的溶剂洗脱也会大幅度提高成本;且硅胶柱色谱和S^hadex LH-20色谱柱分离纯化难以工业化生产。本专利技术采用芦蒿蔬菜的废弃部位秸杆,通过溶剂提取,结合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得到高纯度、高活性的天然AGEs抑制剂-芦蒿秸杆提取物,工艺简单,可操控性强,易于工业化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有效利用芦蒿秸杆中活性成分,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简单、快速,能有效工业化生产的芦蒿秸杆提取物制备方法,并对分析测定了提取物的组成,确定了其抑制蛋白糖基化的生物活性。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芦蒿秸杆提取物,是通过下述方法得到:芦蒿秸杆干燥、粉碎,过20目筛分,75%乙醇提取,料液比1:15 (g/mL),90°C水浴,搅拌提取2次,过滤,残渣以同样方法重复提取I次,将合并的提取液减压浓缩除去乙醇,用3倍体积的石油醚(正己烷)萃取脱色,减压浓缩,浓缩液采用大孔吸附树脂AB-8进一步纯化,依次用水、10%乙醇、30-50%乙醇洗脱,95%乙醇洗脱层析柱。收集乙醇30-50%乙醇洗脱组分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固体粉末。总黄酮含量占固形物含量80%以上的30-50%乙醇洗脱物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目标组分芦蒿秸杆提取物。主要组成为木犀草素和芦丁。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芦蒿秸杆提取物的下述应用:本专利技术芦蒿秸杆提取物在制备保健食品和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芦蒿秸杆提取物在捕获活性二羰基化合物丙酮醛(MGO)和乙二醛(GO)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芦蒿秸杆提取物在抑制蛋白糖基化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得芦蒿秸杆提取物在MGO和GO诱导牛血清蛋白(BSA)糖基化模型中,对于AGEs形成抑制率均有良好活性。在两种蛋白糖基化模型中,芦蒿秸杆组分对AGEs的抑制率均能达到60%以上。其抑制效果与总黄酮含量呈现正相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提供了一种以芦蒿秸杆为原料具有良好抑制蛋白糖基化的植物提取物。该提取物可以广泛用于保健食品和预防血糖病药物中;也可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抑制AGEs形成。附图说明图1 MGO浓度对BSA-MGO体系AGEs形成的影响。 图2 GO浓度对BSA-MGO体系AGEs形成的影响。图3芦蒿秸杆AB-8梯度洗脱物对AGEs的抑制作用(BSA-MGO模型和BSA-GO模型)。图4总黄酮含量与AGEs抑制率的线性关系(BSA-MG0模型)。图5总黄酮含量与AGEs抑制率的线性关系(BSA-G0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芦蒿秸秆提取物,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方法制备:芦蒿秸秆为原料,采用75%乙醇,料液比1:15,90℃回流提取,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用石油醚萃取脱色,大孔吸附树脂AB?8柱层析进一步纯化,?依次用水,10%,30?50%,?95%乙醇洗脱层析柱,收集30?50%乙醇洗脱组分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固体粉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芦蒿秸杆提取物,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方法制备:芦蒿秸杆为原料,采用75%乙醇,料液比1:15,90°C回流提取,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用石油醚萃取脱色,大孔吸附树脂AB-8柱层析进一步纯化,依次用水,10%, 30-50%, 95%乙醇洗脱层析柱,收集30-50%乙醇洗脱组分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固体粉末。2.—种权利要求1所述芦蒿秸杆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是:芦蒿秸杆为原料,采用75%乙醇,料液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丽爽,邓蓉华,李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