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4063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9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它包括前叉管的管体(1),在管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活塞杆(2)、活塞(3)和空气室(4),活塞杆(2)与活塞(3)连接,空气室(4)位于活塞(3)与管体(1)的底部之间,在活塞(3)内设有贮油缸(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前叉管管体出现断裂现象,而其保证了骑行时的舒适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Front fork tube of high strength front shock absorb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ont fork of a high strength before the shock absorber tube, comprising a tube body of the fork tubes (1), the tube body (1) are arranged from top to bottom in the piston rod (2) and a piston (3) and the air chamber (4), the piston rod and the piston (2) (3) connect air chamber (4) located in the piston (3) and (1) at the bottom of the tube, the piston (3) is arranged in the storage tank (5). The utility model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fracture phenomenon of the front fork tube body, but also ensures the comfort of ri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
技术介绍
目前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在正常使用中容易出现断裂现象,而且断裂位置基本上都在方向器下连板下部孔口支点部位,以骑式车为主,多在制动侧,断口概貌极其相似,大多是因疲劳源扩展,裂纹逐渐变大形成裂口,最后瞬间断裂,另外现在也有采用增加管体壁厚的技术,但是这样不但增加了壁厚,而且降低了骑行时的爆发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它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前叉管管体出现断裂现象,而其保证了骑行时的舒适性。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它包括前叉管的管体,在管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活塞杆、活塞和空气室,活塞杆与活塞连接,空气室位于活塞与管体的底部之间,在活塞内设有贮油缸。所述的管体的壁厚为2.5 4.5mm。所述的管体设置为高精密管。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前叉管管体出现断裂现象,而其保证了骑行时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前叉管阻力特性的曲线图。图3为本技术前叉管静负荷特性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它包括前叉管的管体I,管体I设置为高精密管,管体I的壁厚为2.5 4.5mm,在管体I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活塞杆2、活塞3和空气室4,活塞杆2与活塞3连接,空气室4位于活塞3与管体I的底部之间,在活塞3内设有贮油缸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选择前叉管管体材料,管体材料为40Cr、40Mn2或37Mn5,将管体材料制成前叉管的管体坯;步骤二,然后将前叉管的管体坯放入感应线圈内进行高频淬火,感应线圈与前叉管的管体坯之间设有间隙,高频淬火过程中的直线度应控制在0.15mm/500mm以内的需要,高频热处理淬火壁厚为0.5 2mm,前叉管管体的壁厚为2.5 4.5mm,前叉管的管体还在高频淬火的过程中进行旋转与上升,旋转与上升的速度相匹配。步骤三,最后将经过热处理的管体坯放入冷却线圈中进行回火后制得前叉管的管体。从坯管原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开始,到制出成品装配,CPk值控制大于1.33,要在各个工序间体现,确定合理的抽验频次和概率统计,建立热处理试样样本间,对样本建立档案记录,控制好批次与身份标识,各种表格数据记录与档案在试验阶段就要确定。通过对感应圈,冷却感应圈之间间隙的调整,可以得到不同深度淬硬层。本专利技术对前叉管的管体进行检测:抽取测试样件:测试组在生产现场抽取了实物产品I件作为测试样本,在检测中心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测试。主要技术参数为:1.1 阻力特性:复原阻力:Ff =160±40Ν/0.5m/s ;静负荷特性:Fz=1219±182.5N。1.2力学性能:A、高频淬火部 位40±3HRC,其余部位24 32HRC ;内径0.2mm处HV363以上。B、高频淬火部位:σ b ≥ 1130Mpa ; σ s ≥ 1017Mpa ; δ ≥ 8%。2、测试依据:技术文件及QC/T62-200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减震器》3、测试条件测试温度:23°C。设备:MTS、姆斯拉试验机、洛氏(维氏)硬度计。阻力测试:工作行程:50mm,速度:0.5m/s(测试时不带减震弹簧)。静负荷测试:工作行程:123.5mm,速度:0.005m/s (测试时不带减震弹簧)。4测试结果(I)阻力特性:复原阻力:Ff = 186N/0.5m/s,其结果见图2,示功图形饱满、正常,采集数据符合技术文件要求。(2)静负荷特性:Fz=1123N采集图形:图形正常,采集数据符合技术文件要求。(3)力学性能a)高频淬火部位40±3HRC,其余部位24 32HRC ;内径0.2mm处HV363以上。b)高频淬火部位:σ b 1130Mpa ; σ s≥1017Mpa ; δ ≥8%。权利要求1.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其特征是它包括前叉管的管体(1),在管体(I)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活塞杆(2 )、活塞(3 )和空气室(4),活塞杆(2 )与活塞(3 )连接,空气室(4)位于活塞(3)与管体(I)的底部之间,在活塞(3)内设有贮油缸(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管体(I)的壁厚为 2.5 4.Smnin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管体(I)设置为高精密管。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它包括前叉管的管体(1),在管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活塞杆(2)、活塞(3)和空气室(4),活塞杆(2)与活塞(3)连接,空气室(4)位于活塞(3)与管体(1)的底部之间,在活塞(3)内设有贮油缸(5)。本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前叉管管体出现断裂现象,而其保证了骑行时的舒适性。文档编号B62K21/08GK203064130SQ201220649149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0日专利技术者刘爱红, 于平, 范立志, 贺阳 申请人: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前减震器的前叉管,其特征是它包括前叉管的管体(1),在管体(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活塞杆(2)、活塞(3)和空气室(4),活塞杆(2)与活塞(3)连接,空气室(4)位于活塞(3)与管体(1)的底部之间,在活塞(3)内设有贮油缸(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爱红于平范立志贺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