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4386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1 0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体、内饰板,所述的车门体由外板、防撞梁、加强板、内板构成,外板边缘设有外框架,所述的内板固定在外框架上,内板上设有一个与之贴合的高强度抗拉伸纤维板,该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一起固定在外框架上,所述的内饰板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的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具有较强的抗侧碰能力,避免因车内空间受到过程挤压造成的对乘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门,尤其是涉及一种抗变形的汽车门。
技术介绍
汽车在出现侧碰事故时,车门外板到乘员的缓冲距离短,对乘员的伤害主要是在车门钣金件向乘员舱溃缩,挤压内饰板,内饰板与成员接触且内饰板将乘员推开的过程中。现有的侧碰安全技术(例如安装侧面气囊)都希望通过缓和碰撞的冲击达到保护乘员的效果,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忽略的:当车门钣金件过度变形,乘员舱的空间被侵占,乘员受到挤压,乘员的生命安全同样也会受到威胁。所以在缓解侧碰的冲击力之外,还应该考虑如何控制车门钣金件的变形,减少对乘员舱的入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汽车门在侧碰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从而挤压车内空间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强的抗侧碰能力,避免因车内空间受到过程挤压造成的对乘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体、内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门体由外板、防撞梁、加强板、内板构成,外板边缘设有外框 架,所述的内板固定在外框架上,内板上设有一个与之贴合的高强度抗拉伸纤维板,该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一起固定在外框架上,所述的内饰板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的外侧。在车门受到侧碰时,一般容易变形的是车门的中部,当车门中部受压内凹时,外框架相对向外翻转,抗拉伸纤维板因此受到拉伸力,抗拉伸纤维板必须强度高,高模量(较高的抗变形能力),柔韧性好,吸能能力强,则此时该抗拉伸纤维板对该拉伸力起到约束作用,使得车门变形受阻,避免了车内空间的进一步受挤压。作为优选,所述的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设有若干相互对应的螺栓孔,该螺栓孔内设有轴截面为“工”字形的弹性衬套,该弹性衬套同时穿过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之间相互对应的螺栓孔,螺栓穿过该弹性衬套与螺母相配合。弹性衬套对螺栓孔具有保护作用,使得在抗拉伸纤维板在受力时,不会因螺栓孔受损而脱离固定。作为优选,所述的上下两侧的螺栓间距为10 — 15cm,左右两侧的螺栓间距是上下两侧螺栓间距的1.3—1.8倍。由于在汽车受侧碰时,一般来说,车门有两侧之间的变形较大,当侧碰力足够大时,由于两侧的螺栓较稀,固定力较小,首先出现脱落,使得抗拉伸纤维板的上下两侧间得到较大的变形量,这就避免了抗拉伸纤维板的整个脱落保证了抗拉伸纤维板仍然能起到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的抗拉伸纤维板上设有若干纵向设置的抗拉伸纤维束,该抗拉伸纤维束的两端固定于抗拉伸纤维板上。抗拉伸纤维束加强了抗拉伸纤维板的受力能力,但如果抗拉伸纤维束与抗拉伸纤维板整体固定,当出现短时间内的巨大冲击力时,抗拉伸纤维束与抗拉伸纤维板仍然有可能同时断裂,而本明采用的两端固定的形式,使得在抗拉伸纤维板发生断裂的过程中,抗拉伸纤维束不会同时断裂,并在受外力进一步的挤压过程中,达到对车门变形的保护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的抗拉伸纤维束通过上下两侧的螺栓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上。在本结构中螺栓是强度最高,最不容易出现断裂的位置,因此,抗拉伸纤维束固定在螺栓上最安全、可靠。本专利技术的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汽车门在侧碰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从而挤压车内空间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强的抗侧碰能力,避免因车内空间受到过程挤压造成的对乘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具有多层防护、结构合理等特点的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体、内饰板,车门体由外板11、防撞梁、加强板、内板13构成,外板边缘设有外框架12,所述的内板固定在外框架12上,内板上设有一个与之贴合的高强度抗拉伸纤维板3,抗拉伸纤维板3与内板设有的上下左右边缘均设有相互对应的螺栓孔,该螺栓孔内设有轴截面为“工”字形的弹性衬套41,该弹性衬套41同时穿过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之间相互对应的螺栓孔,螺栓42穿过该弹性衬套41与螺母43相配合。上下两侧的螺栓间距为12cm,左右两侧的螺栓间距是上下两侧螺栓间距的1.5倍。弹性衬套对螺栓孔具有保护作用,使得在抗拉伸纤维板在受力时,不会因螺栓孔受损而脱离固定。抗拉伸纤维板上设有10条纵向设置的抗拉伸纤维束,该抗拉伸纤维束通过上下两侧的螺栓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上。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一起固定在外框架上,所述的内饰板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的外侧。本专利技术在车门受到侧碰时,当车门中部受压内凹时,外框架相对向外翻转,抗拉伸纤维板因此受到拉伸力,此时该抗拉伸纤维板对该拉伸力起到约束作用,使得车门变形受阻,避免了车内空间的进一步受挤压。当侧碰力足够大时,两侧螺栓首先出现脱落,使得抗拉伸纤维板的上下两侧间得到较大的变形量,这就避免了抗拉伸纤维板的整个脱落保证了抗拉伸纤维板仍然能起到作用。当出现短时间内的巨大冲击力时,抗拉伸纤维板发生断裂的过程中,抗拉伸纤维束不会同时断裂,并在受外力进一步的挤压过程中,达到对车门变形的保护作用。所以本专利技术具有抗侧碰能力强、多层防护、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等特征。权利要求1.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体、内饰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门体由外板(11)、防撞梁、加强板、内板(12)构成,外板边缘设有外框架(12),所述的内板固定在外框架(12)上,内板(13)上设有一个与之贴合的高强度抗拉伸纤维板(3),该抗拉伸纤维板(3 )与内板(13 )—起固定在外框架(12 )上,所述的内饰板(2 )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3 )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拉伸纤维板(3)与内板设有若干相互对应的螺栓孔,该螺栓孔内设有轴截面为“工”字形的弹性衬套(41),该弹性衬套(41)同时穿过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之间相互对应的螺栓孔,螺栓(42)穿过该弹性衬套与螺母(43)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两侧的螺栓间距为10 — 15cm,左右两侧的螺栓间距是上下两侧螺栓间距的1.3—1.8倍。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拉伸纤维板上设有若干纵向设置的抗拉伸纤维束,该抗拉伸纤维束的两端固定于抗拉伸纤维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拉伸纤维束通过上下两侧的螺栓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上。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体、内饰板,所述的车门体由外板、防撞梁、加强板、内板构成,外板边缘设有外框架,所述的内板固定在外框架上,内板上设有一个与之贴合的高强度抗拉伸纤维板,该抗拉伸纤维板与内板一起固定在外框架上,所述的内饰板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的外侧。本专利技术具有具有较强的抗侧碰能力,避免因车内空间受到过程挤压造成的对乘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特点。文档编号E06B3/70GK103195339SQ20121019646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2日专利技术者魏正林, 陈定方, 金爱君, 李宏华, 韦兴民, 吴成明,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约束侧碰变形的新型车门,包括车门体、内饰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门体由外板(11)、防撞梁、加强板、内板(12)构成,外板边缘设有外框架(12),所述的内板固定在外框架(12)上,内板(13)上设有一个与之贴合的高强度抗拉伸纤维板(3),该抗拉伸纤维板(3)与内板(13)一起固定在外框架(12)上,所述的内饰板(2)固定在抗拉伸纤维板(3)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正林陈定方金爱君李宏华韦兴民吴成明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