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01027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1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包括吊装框架及通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联接的L形连接架,该吊装框架由顶部的平直部、通过弧形部与该平直部连接的竖直部构成,平直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起吊部件,弧形部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起吊部件,竖直部的底端设置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该第一穿孔正上方的竖直部上设置有第三穿孔,L形连接架的夹角部处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配合的穿孔,以使第二销轴插入该第一穿孔和穿孔中。该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大幅度降低换辊工具重量,另外可以改善以往矫直机换辊时需要较大机前换辊区域的缺点,同时较以前换辊方式更加节省人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它主要用于斜辊式矫直机,用于棒材精整区域矫直机辊系的更换。
技术介绍
现有棒材精整区域主要使用斜辊式矫直机进行棒材的精整,提高棒材的直线度和表面质量,而矫直辊系是矫直机设备上最主要的损耗件,经常由于过度磨损造成无法使用,只能更换新辊,而由于设备既有框架的影响,造成换辊很是不便。而现有斜辊式矫直机换辊工具主要使用老式配重式结构,使用横梁加端头配重的方式,造成换辊时需要很大的换辊区域,而换辊工具本身也具有较大重量,与更换辊系重量相叠加,对于一些用户早期的吊装行车来讲,在吊装能力上也是个严峻的考验。专利中新型的换辊工具不是配重式结构的,自身重量轻,可以有效提高换辊的效率并降低换辊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它能降低矫直机换辊时的难度和提高换辊效率。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包括吊装框架及通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联接的L形连接架,该吊装框架由顶部的平直部、通过弧形部与该平直部连接的竖直部构成,平直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起吊部件,弧形部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起吊部件,竖直部的底端设置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该第一穿孔正上方的竖直部上设置有第三穿孔,L形连接架的夹角部处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配合的穿孔,以使所述第二销轴插入该第一穿孔和穿孔中。上述L形连接架的竖直部的内表面为自端部向夹角部逐渐变宽的斜面,该端部的宽度小或等于所述第一穿孔的外圆和第二穿孔的外圆之间的距离。上述竖直部的底端外侧设置有一凸出部,所述第二穿孔设置在该凸出部上。上述第一起吊部件是吊环螺钉。上述第二起吊部件是一设置在弧形部的中部外侧的直角部上的吊孔。上述L形连接架的水平部上设置有螺孔。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是:大幅度降低换辊工具重量,另外可以改善以往矫直机换辊时需要较大机前换辊区域的缺点,同时较以前换辊方式更加节省人力和时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吊装框架示意 图2是L形连接架示意 图3是更换下矫直棍系不意图; 图4是更换上矫直棍系不意图。图中:1、吊装框架;2、第一销轴;3、第二销轴;4、L形连接架;5、平直部;6、弧形部;7、竖直部;8、第一起吊部件;9、第二起吊部件;10、第一穿孔;11、第二穿孔;12、第三穿孔;13、夹角部;14、竖直部;15、端部;16、凸出部;17、直角部;18、吊孔;19、水平部;20、穿孔;21、内表面;22、螺孔;23、矫直辊系;24、螺栓。具体实施例方式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包括图1所示的吊装框架I及图2所示的L形连接架4。由图1清晰可见,吊装框架I由顶部的平直部5、通过弧形部6与该平直部5连接的竖直部7构成,平直部5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起吊部件8,不难看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起吊部件8是吊环螺钉。而弧形部6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起吊部件9,不难看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起吊部件9是一设置在弧形部6的中部外侧的直角部17上的吊孔18。竖直部7的底端设置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第一穿孔10和第二穿孔11,该第一穿孔10正上方的竖直部7上设置有第三穿孔12。竖直部7的底端外侧设置有一凸出部16,第二穿孔11设置在该凸出部16上。由图2可见,L形连接架4的夹角部13处设置与第一穿孔10配合的穿孔20,以使第二销轴3插入该第一穿孔10和穿孔20中。由图1还可看出,第三穿孔12中设置有第一销轴2。由图2还可看出,L形连接架4的竖直部14的内表面21为自端部15向夹角部13逐渐变宽的斜面,该端部15的宽度小或等于第一穿孔10的外圆和第二穿孔11的外圆之间的距离。L形连接架4的水平部19上设置有螺孔22。图3是更换下矫直辊系示意图,具体过程是:行车小钩通过挂上第二起吊部件9即吊孔18,将换辊工具(即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平稳提起,移动行车位置,将L型连接架4伸入待换的矫直辊系23的把接处,找准把接位置,通过螺栓24将L型连接架4与矫直辊系23固定为一体,而后将行车大钩挂入第一起吊部件8即图3中所示的吊环螺钉1,并松开第二起吊部件9吊孔18的处小钩,缓慢抬升行车高度并根据周围辊系位置调整换辊工具角度,实现下矫直辊系的顺利拿出。由图3可见,通过第二销轴3穿过第一穿孔10和穿孔20实现L型连接架4的下端与吊装框架I的联接,而L型连接架4的竖直部14的端部15被插入第三穿孔12的第一销轴2挡住且端部15置于该第一销轴2的外侧。图4是更换上矫直辊系示意图,具体过程与更换下矫直辊系23相同,不同的是将L型连接架4的端部15置于第二销轴3 (第二销轴3插入第二穿孔11中)的内侧即置于第一穿孔10和第二穿孔11之间。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专利技术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装框架(I)及通过第一销轴(2)和第二销轴(3)联接的L形连接架(4),该吊装框架(I)由顶部的平直部(5)、通过弧形部(6 )与该平直部(5 )连接的竖直部(7 )构成,平直部(5 )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起吊部件(8 ),弧形部(6)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起吊部件(9),竖直部(7)的底端设置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第一穿孔(10)和第二穿孔(11),该第一穿孔(10)正上方的竖直部(7)上设置有第三穿孔(12),L形连接架(4)的夹角部(13)处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10)配合的穿孔,以使所述第二销轴(3)插入该第一穿孔(10)和穿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L形连接架(4)的竖直部(14)的内表面(21)为自端部(15)向夹角部(13)逐渐变宽的斜面,该端部(15)的宽度小或等于所述第一穿孔(10)的外圆和第二穿孔(11)的外圆之间的距离。3.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竖直部(7)的底端外侧设置有一凸出部(16),所述第二穿孔(11)设置在该凸出部(16)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起吊部件(8)是吊环螺钉。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起吊部件(9 )是一设置在弧形部(6 )的中部外侧的直角部(17 )上的吊孔(18 )。6.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L形连接架(4)的水平部(19)上设置有螺孔(22)。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包括吊装框架及通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联接的L形连接架,该吊装框架由顶部的平直部、通过弧形部与该平直部连接的竖直部构成,平直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起吊部件,弧形部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起吊部件,竖直部的底端设置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该第一穿孔正上方的竖直部上设置有第三穿孔,L形连接架的夹角部处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配合的穿孔,以使第二销轴插入该第一穿孔和穿孔中。该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大幅度降低换辊工具重量,另外可以改善以往矫直机换辊时需要较大机前换辊区域的缺点,同时较以前换辊方式更加节省人力和时间。文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斜辊矫直机C型框架式换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装框架(1)及通过第一销轴(2)和第二销轴(3)联接的L形连接架(4),该吊装框架(1)由顶部的平直部(5)、通过弧形部(6)与该平直部(5)连接的竖直部(7)构成,平直部(5)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起吊部件(8),弧形部(6)的中部设置有第二起吊部件(9),竖直部(7)的底端设置有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第一穿孔(10)和第二穿孔(11),该第一穿孔(10)正上方的竖直部(7)上设置有第三穿孔(12),L形连接架(4)的夹角部(13)处设置与所述第一穿孔(10)配合的穿孔,以使所述第二销轴(3)插入该第一穿孔(10)和穿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磊赵西韩马强王仕杰周文浩陈灿贾尚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