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风装置和具有该通风装置的冷藏集装箱。该通风装置包括:流动风道;通风风道,其连接至流动风道的第一端,以在流动风道和通风风道中形成连续的气流通路,通风风道上沿其纵向设置有风口;以及风扇,其设置在流动风道的第二端,以形成从风口到流动风道的第二端的第一气流路径,在通风装置安装在冷藏集装箱内的上部的安装状态下,通风风道沿冷藏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位于冷藏集装箱的后端,且流动风道的第二端朝向冷藏集装箱的前端。该通风装置可以实现箱体内空气的循环流通,保证箱内各处温度的均匀性,尤其可以保证冷藏集装箱后端的温度可以达到设定要求。此外,该通风装置还具有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冷藏集装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冷藏集装箱的通风装置和具有该通风装置的冷藏集装箱。
技术介绍
随着冷藏运输市场和技术的发展,用户对冷藏集装箱箱内温度的均匀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冷藏集装箱箱体的结构限制使其制冷机只能安装在箱体的前端。由于送风风道(如T地板)的尺寸限制,与制冷机距离较远的后端循环风量显著减少,因而导致后端的温度与制冷机所在的前端的温度会具有一定的差距,使得箱体的后端(尤其是后端的上部)的温度无法达到预定要求,造成箱内温度分布不均匀而使货物受到损耗。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冷藏集装箱的通风装置和具有该通风装置的冷藏集装箱,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冷藏集装箱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流动风道;通风风道,所述通风风道连接至所述流动风道的第一端,以在所述流动风道和所述通风风道中形成连续的气流通路,所述通风风道上沿着所述通风通道的纵向设置有风口 ;以及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流动风道的第二端,以形成从所述风口到所述流动风道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一气流路径。在所述通风装置安装在冷藏集装箱内的上部的安装状态下,所述通风风道沿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后端,且所述流动风道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前端。优选地,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风扇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其中,所述风扇正向旋转时,形成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所述风扇反向旋转时,形成从所述流动风道的所述第二端到所述风口的第二气流路径。优选地,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用于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监测所述冷藏集装箱的箱门的状态,并将监测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构造为在所述箱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所述风扇正向旋转,以形成所述第一气流路径,且在所述箱门处于开启状态时控制所述风扇反向旋转,以形成所述第二气流路径。优选地,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感测所述冷藏集装箱外的环境温度,并将感测结果发送至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构造为根据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风扇的转速。优选地,所述流动风道包括第一流动风道和第二流动风道,所述第一流动风道和所述第二流动风道分别在所述通风风道的两端垂直地连接至所述通风风道,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流动风道和所述第二流动风道分别靠近所述冷藏集装箱的两个侧壁。优选地,所述风口设置在所述通风风道的底部,且沿所述通风风道的纵向贯穿所述通风风道。优选地,所述风口是由间隔开的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形成的,所述第一底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靠近所述流动风道设置,所述第一底壁的形成所述风口的边缘向下倾斜。优选地,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通风风道的顶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二底壁与所述通风风道的所述顶壁之间的间距。优选地,所述通风风道的底部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所述风口。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冷藏集装箱,所述冷藏集装箱包括如上所述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安装在所述冷藏集装箱内的上部,其中所述通风装置的所述通风风道沿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后端,且所述通风装置的所述流动风道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前端。本技术的用于冷藏集装箱的通风装置可以实现箱体内空气的循环流通,保证箱内各处温度的均匀性,尤其可以保证冷藏集装箱后端的温度可以达到设定要求。此外,该通风装置还具有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通风装置的冷藏集装箱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通风风道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安装有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冷藏集装箱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其中通风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图5是安装有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冷藏集装箱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其中通风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本文中,术语“前端”一般指沿水平方向靠近冷藏集装箱的制冷机的一端,“后端”一般指沿水平方向远离冷藏集装箱的制冷机的一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藏集装箱,如图1所示,该冷藏集装箱100包括底板120、与该底板120相对设置的顶板110、在顶板110和底板120之间且设置在底板120的一组对边上的一对侧壁130以及在顶板110和底板120之间且设置在底板120的另一组对边上的一对端壁。为了提高冷藏集装箱100内的温度的均匀性,冷藏集装箱100内可以设置有通风装置200。此外,为了示出通风装置200在图1中未示出端壁。通风装置200安装在冷藏集装箱100内的上部,例如可以安装在顶板110上,也可以安装在侧壁130的顶端。作为示例,通风装置200可以安装在顶板110上,并且下文中会结合附图详细描述该通风装置200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冷藏集装箱100不限于制冷集装箱,其还可以包括例如保温集装箱等的任何需要维持箱内温度的集装箱。具体地,如图2-3所示,该通风装置200包括流动风道210、通风风道220和风扇230。通风风道220与流动风道210的第一端连接并且连通,以在流动风道210和通风风道220中形成连续的气流通路,使气体能够在流动风道210和通风风道220中连续流通。通风风道220上设有风口 221,以使空气能够从该风口 221中进入通风风道220。风口 221沿通风风道220的纵向设置。此处的“纵向设置”是指风口 221沿着通风风道220的纵向贯穿通风风道220或者沿着通风风道220的纵向呈离散式地设置。当通风风道220包括离散的多个子风口时,每个子风口可以是沿通风风道220的纵向设置,也可以沿其横向设置或者沿其它任意方向设置。风扇230安装在流动风道210的第二端,从而形成从风口 221到流动风道210的第二端的第一气流路径(如图4所示)。为了增强冷藏集装箱100内的空气流动,结合图1所示,当通风装置200安装在冷藏集装箱100的顶板110的安装状态下,通风风道220沿冷藏集装箱100的宽度方向安装在顶板110的后端;且流动风道210的第二端,即安装风扇230的一端,朝向冷藏集装箱100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冷藏集装箱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包括:流动风道;通风风道,所述通风风道连接至所述流动风道的第一端,以在所述流动风道和所述通风风道中形成连续的气流通路,所述通风风道上沿着所述通风通道的纵向设置有风口;以及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流动风道的第二端,以形成从所述风口到所述流动风道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一气流路径,在所述通风装置安装在冷藏集装箱内的上部的安装状态下,所述通风风道沿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后端,且所述流动风道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冷藏集装箱的前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田化,王世魁,胡亮,蒋云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集特种冷藏设备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