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野专利>正文

一种扭转机构及自平衡两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2002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7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转机构,骨架开设有沿着轴向方向贯穿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为多边形;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扭力输入部和骨架配合部,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形状与所述配合孔形状相匹配,所述骨架配合部放置在所述配合孔内,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与中心的连线经过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径向截面一边,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与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一边设置有间隙;橡胶弹性体设置在所述骨架配合部与所述配合孔之间,并通过所述橡胶弹性体挤压变形将所述骨架配合部可旋转的与所述配合孔连接。此外,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自平衡两轮车,该自平衡两轮车,解决了转轴旋转过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扭转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弹性扭转领域,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自平衡两轮车。
技术介绍
现有市场上常用扭转机构大多是通过使用弹簧推杆和弹簧压杆来对转轴弹性力,从而实现扭转和复位。但是由于弹簧压缩到极限位置和轻微压缩时受力区别非常大,因此在转轴旋转过程中会导致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扭转机构,该扭转机构,可以解决转轴旋转过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问题。另外,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自平衡两轮车,该自平衡两轮车,解决了把手旋转过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扭转机构,包括:骨架、转轴和橡胶弹性体,所述骨架开设有沿着轴向方向贯穿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为多边形;所述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扭力输入部和骨架配合部,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形状与所述配合孔形状相匹配,所述骨架配合部放置在所述配合孔内,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与中心的连线经过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径向截面一边,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与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一边设置有间隙;所述橡胶弹性体设置在所述骨架配合部与所述配合孔之间,并通过所述橡胶弹性体挤压变形将所述骨架配合部可旋转的与所述配合孔连接。优选的,所述多边形为等边多边形且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与中心的连线经过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径向截面一边的中点。优选的,所述橡胶弹性体的数目与所述配合孔边数相同且所述配合孔与所述骨架配合部轴心重合。优选的,所述橡胶弹性体为三角形,所述橡胶弹性体的两面沿轴向与所述配合孔两面过盈贴合,所述橡胶弹性体的另一面与所述骨架配合部一面过盈贴合。优选的,所述配合孔为四边形或者五边形。优选的,所述配合部和所述橡胶弹性体设置有倒角。优选的,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安装轴承第一挡板和安装轴承第二挡板;所述转轴还包括第一轴承固定部和第二轴承固定部,所述扭力输入部与所述第一轴承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固定部与所述骨架配合部固定连接,所述骨架配合部与所述第二轴承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一轴承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安装轴承第一挡板固定,所述安装轴承第一挡板与所述骨架前端固定,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二轴承固定部固定,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安装轴承第二挡板固定,所述安装轴承第二挡板与所述骨架后端固定。优选的,还包括限位基体、限位销和限位槽,所述限位基体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限位销固定在所述限位基体上,所述限位槽开设在所述安装轴承第二挡板上,所述限位销置于所述限位槽中。优选的,其特征是,还包括限位基体、限位销和限位槽,所述限位基体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限位销固定在所述安装轴承第一挡板上,所述限位槽开设在所述限位基体上,所述限位销置于所述限位槽中。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平衡两轮车,该自平衡两轮车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任一项所述的种扭转机构。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扭转机构由于当旋转转轴2上的扭力输入部21时,扭力输入部21带动骨架配合部22在骨架I的配合孔11中旋转,而此时橡胶弹性体3受到骨架配合部22的挤压变形,由于橡胶弹性体3压缩变形的大小与受力区别较小,因此解决了转轴旋转过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问题。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右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沿A-A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转轴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图7沿B-B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自平衡两轮车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1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右视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沿A-A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转轴示意图;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扭转机构,包括:骨架1、转轴2和橡胶弹性体3,骨架I开设有沿着轴向方向贯穿的配合孔11,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为多边形;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扭力输入部21和骨架配合部22,骨架配合部22的形状与配合孔11形状相匹配,骨架配合部22放置在配合孔11内,配合孔11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12与中心的连线经过与该顶点12对应的骨架配合部22的径向截面一边,骨架配合部22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23与该顶点23对应的配合孔11的径向截面一边设置有间隙24 ;橡胶弹性体3设置在骨架配合部22与配合孔11之间,并通过橡胶弹性体3挤压变形将骨架配合部22可旋转的与配合孔11连接。由于骨架I开设有沿着轴向方向贯穿的配合孔11,配合孔11的径向截面为多边形,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扭力输入部21和骨架配合部22,骨架配合部22的形状与配合孔11形状相匹配,也为径向截面为多边形,条数与配合孔11的径向截面的条数相同,骨架配合部22放置在配合孔11内,配合孔11与骨架配合部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为:配合孔11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12与中心的连线经过与该顶点对应的骨架配合部22的径向截面一边,即:配合孔11与骨架配合部22位置关系成一定的角度。在配合孔11与骨架配合部22之间的空隙中通过橡胶弹性体3挤压变形将骨架配合部22可旋转的与配合孔11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可以达到当旋转转轴2上的扭力输入部21时,扭力输入部21带动骨架配合部22在骨架I的配合孔11中旋转,而此时橡胶弹性体3受到骨架配合部22的挤压变形,由于橡胶弹性体3压缩变形的大小与受力区别较小,因此解决了转轴旋转过程中施加力非常不均衡的问题。优选的配合孔11和骨架配合部22的径向截面为等边多边形,采用该种结构可以使加工更加方便。配合孔11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23与中心的连线经过骨架配合部22的径向截面一边的中点,采用该种结构可以使转轴2在左右旋转时受力比较均匀。在这里描述的左右是相对于附图5的方位进行描述优选的橡胶弹性体23的数目与配合孔边数相同,此时因橡胶弹性体3是圆周均布放置且紧压转轴2,故可避免因长时间使用导致橡胶弹性体3的材料老化导致的回弹角度失准的情况。配合孔11与骨架配合部22轴心重合,采用该种结构可以使转轴2在左右旋转时受力比较均匀。在这里描述的左右是相对于附图5的方位进行描述橡胶弹性体3为三角形,橡胶弹性体的两面沿轴向与配合孔两面过盈贴合,橡胶弹性体的另一面与骨架配合部一面过盈贴合。橡胶弹性体3为三角形,这里描述的三角形不是严格意义的三角形,这里说明橡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转机构,其特征是,包括:骨架、转轴和橡胶弹性体,所述骨架开设有沿着轴向方向贯穿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为多边形;所述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扭力输入部和骨架配合部,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形状与所述配合孔形状相匹配,所述骨架配合部放置在所述配合孔内,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与中心的连线经过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径向截面一边,所述骨架配合部的径向截面任一角的顶点与所述配合孔的径向截面一边设置有间隙;所述橡胶弹性体设置在所述骨架配合部与所述配合孔之间,并通过所述橡胶弹性体挤压变形将所述骨架配合部可旋转的与所述配合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王野
申请(专利权)人:王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