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装置、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55371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6 19:39
一种静电纺丝装置、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及其制造方法,该方法包含:制备一高分子溶液,并放置于针筒内;设定工艺参数;将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置放或夹持于收集器上;利用注射杆,将针筒内的高分子溶液挤出针头的尖端外,通过电源供应器的电压使高分子溶液带有电荷,并通过加热器使将喷出的高分子溶液干燥与固化,以使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金属支架上,以完成金属支架与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复合工艺;进行该复合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交联工艺;润洗该交联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以及加热干燥该润洗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静电纺丝装置,特别是一种。
技术介绍
为了让手术患者能够引导组织再生(Guide Tissue Regeneration ;GTR),目前医界多为利用组织阻隔膜来阻隔生长速率较快的软组织细胞,并且提供一个稳定的空间环境让生长慢的骨性细胞(牙骨质、牙周韧带、齿槽骨)得以迁移、分化及生长,以达到骨愈合及稳固牙齿的效果。此种技术更可发展至引导骨骼再生(GBR)以应用于骨缺损的重建。 牙科手术(拔牙)中,往往造成牙床骨骼凹陷(过薄)而无法进行后续手术(植牙)处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借助适当的骨骼组织再生程序,将预设的骨骼组织再生引导物填充于该缺损部位,以期利用骨骼增生的特性而补强该骨骼缺损部位,达到符合进一步手术要求的骨骼强度及条件。参考图1至3,其显示现有技术的骨骼组织再生引导物的操作步骤,其应用于大部位的骨骼组织再生需求。首先,将牙床30 (或骨骼)的缺损部位31或骨骼增生部位周缘的包覆组织32 (例如牙龈或肌肉)切开。然后,将成骨材料40 (例如自体骨、合成骨或异体骨)填充于骨缺损处或骨骼需增生(厚度)的部位,并另行覆盖一组织隔离膜50(或具有加强支柱,例如钛网的组织隔离膜)于该成骨材料40上。最后,将该切开的包覆组织32缝合,以待伤口复原。然而,此种操作方式,由于该成骨材料40与不可吸收性组织隔离膜50不易结合,因此增加了手术的困难度。另外,大多数具有加强支柱的不可吸收性组织隔离膜50均需要移除不可长留于人体,因此在该成骨材料40与牙床30相结合后,必须再度切开该包覆组织32,以取出不可吸收性组织隔离膜50,如此更增加病患的痛苦及手术的成本。另外,当前许多脊椎植入物的功能主要在于中空或固定脊椎,使用时为了加速骨组织愈合,会使用磷酸钙等骨填补物或自体碎骨填充在植入物创造的开放性空间中,因此易因生长较快的软组织侵入或循环系统带走等因素造成填充物流失。参考图4,台湾专利申请号第099133492号公开了一种脊椎植入物2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有下列步骤:在一可塑性钛箔上加工有几何阵列孔23,以形成为一阵列钛网;将该阵列钛网加工卷曲为一中空柱体21,并将该中空柱体21的底端封闭;选定该中空柱体21的部分面积形成有一高分子薄膜22。生物可分解性高分子薄膜可作为可吸收性组织隔离膜,以阻隔软组织侵入达3 6个月,而中空柱体未镀薄膜部分则与脊椎进行骨整合及促进骨组织生长。当生物可分解性高分子薄膜被人体吸收后,中空柱体已与脊椎融合良好,无需再次手术取出。然而,生物可分解性高分子薄膜是利用静置成膜的工艺,其薄膜型态与成型时间及干燥温度相关,制备时间较长。另外,台湾专利申请号第095135868号公开一种超细纤维几丁聚醣不织布的制造方法及制造机。几丁聚醣具备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特性,可应用于吸收缝线、人造皮肤、体表止血敷料与体表促进敷料等。然而,该专利利用熔喷成丝方式进行微米等级几丁聚醣纤维制备,并以多高压喷射孔方式加速纤维成形完成大面积几丁聚醣不织布,此法节省制备时间与效率,但其较粗的纤维直径与孔隙度,不适合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产品中阻隔软组织的需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及其制造方法,能够解决前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电纺丝装置、引导组织再生之的植入物及其制造方法,能提供稳定的空间环境让生长慢的骨性细胞得以迁移、分化及生长,以达到骨愈合及稳固牙齿或骨骼再生的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其中,包含: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所述金属支架上,其中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纤维直径范围为5 1200微米,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孔隙范围为0.5 5微米,且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厚度范围为10 3000微米。上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其中,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为几丁聚醣、聚己内酯及N-甲基咯烷酮所制。上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其中,该金属支架为钛金属、钛合金或不锈钢所制,金属支架的形状为平板状、立体圆柱形或立体多边形。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一静电纺丝装置,其包含一注射杆、一针筒、一针头、一电源供应器、一加热器及一收集器;制备一高分子溶液,并放置于该针筒内;设定该静电纺丝装置的工艺参数;将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置放或夹持于该收集器上;利用该注射杆,将该针筒内的该高分子溶液挤出该针头的尖端外,通过该电源供应器的电压使该高分子溶液带有电荷,并通过该加热器将喷出的该高分子溶液干燥与固化,以使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该金属支架上,以完成该金属支架与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复合工艺;进行该复合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交联工艺;润洗该交联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以及加热干燥该润洗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其中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纤维直径范围为5 1200微米,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孔隙范围为0.5 5微米,且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厚度范围为10 3000微米。上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的制造方法,其中,配置几丁聚醣与聚己内酯溶于N-甲基咯烷酮的溶剂,以制备该高分子溶液,几丁聚醣的重量百分比为10% 50%,聚己内酯的重量百分比为10% 50%,且N-甲基咯烷酮的溶剂的重量百分比为60% 99%。上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设定该静电纺丝装置的工艺参数,该电源供应器的电压为8 20千伏,该针头的尖端至该收集器的距离为4 24公分,且该高分子溶液的流速0.002 0.006毫升/分。上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交联工艺以二异氰酸己烷溶于异丙醇中配置交联剂。上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该交联工艺的交联时间10 60分钟。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静电纺丝装置,其中,包含:一针头;一针筒,用以将一高分子溶液放置于其内;一收集器,用以将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置放或夹持于其上;一可转动的轮轴,其连结至该收集器,其中该轮轴作90度至180度往复摆动;一电源供应器,其具有一电压,用以使该高分子溶液带有电荷;一注射杆,用以将该针筒内的高分子溶液喷出该针头的尖端外;以及一加热器,用以将喷出的该高分子溶液干燥与固化,以使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该金属支架上,以完成该金属支架与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复合工艺。上述的静电纺丝装置,其中,还包含:一抗腐蚀管路,用以将该针筒连通于该针头;以及一固定器,用以固定该针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的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一静电纺丝装置,其包含一注射杆、一针筒、一针头、一电源供应器、一加热器及一收集器;制备一高分子溶液,并放置于该针筒内;设定该静电纺丝设备的工艺参数;将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置放或夹持于该收集器上;利用该注射杆,将该针筒内的该高分子溶液挤出该针头的尖端外,通过该电源供应器的电压使该高分子溶液带有电荷,并通过该加热器使将喷出的该高分子溶液干燥与固化,以使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该金属支架上,以完成该金属支架与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复合工艺;进行该复合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交联工艺;润洗该交联后的可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所述金属支架上,其中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纤维直径范围为5~1200微米,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孔隙范围为0.5~5微米,且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厚度范围为10~3000微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 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所述金属支架上,其中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纤维直径范围为5 1200微米,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孔隙范围为0.5 5微米,且该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厚度范围为10 3000微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其特征在于,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为几丁聚醣、聚己内酯及N-甲基咯烷酮所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支架为钛金属、钛合金或不锈钢所制,金属支架的形状为平板状、立体圆柱形或立体多边形。4.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的植入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 提供一静电纺丝装置,其包含一注射杆、一针筒、一针头、一电源供应器、一加热器及一收集器; 制备一高分子溶液,并放置于该针筒内; 设定该静电纺丝装置的工艺参数; 将一医疗级的金属支架置放或夹持于该收集器上; 利用该注射杆,将该针筒内的该高分子溶液挤出该针头的尖端外,通过该电源供应器的电压使该高分子溶液带有电荷,并通过该加热器将喷出的该高分子溶液干燥与固化,以使一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形成于该金属支架上,以完成该金属支架与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复合工艺; 进行该复合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交联工艺; 润洗该交联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以及 加热干燥该润洗后的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其中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纤维直径范围为5 1200微米,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孔隙范围为0.5 5微米,且该可吸收性高分子纤维薄膜的厚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维德施威任王晴陈硕彦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