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30240 阅读:3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包括带输液口的储液槽、表面包覆网状物的滚筒、电机、收集板以及高压电源;滚筒被置于储液槽内;在滚筒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金属棒Ⅰ和金属棒Ⅱ,滚筒、金属棒Ⅰ和金属棒Ⅱ的轴心线相重合;金属棒Ⅰ和金属棒Ⅱ均与储液槽转动相连;在滚筒的左后两侧分别设置挡液板Ⅰ和挡液板Ⅱ,挡液板Ⅰ和挡液板Ⅱ与储液槽固定相连,挡液板Ⅰ和挡液板Ⅱ均正对于网状物;金属棒Ⅰ与电机相连,在金属棒Ⅱ上设置环形柔性电刷;高压电源的正极与环形柔性电刷相连、负极与收集板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静电纺丝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丝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在制备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设备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纳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由于其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及微孔径等优点,在组织工程、生物科技、纺织工程、能源、医疗与卫生健康等众多领域都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主要包括共轭纺丝法、牵伸法、模板聚合法、自组装法、熔喷法、静电纺丝法等。其中,能达到工业级生产的是熔喷法与静电纺丝法。相对于熔喷法,静电纺丝法具有原料适用性广、成本低、设备简单等优点,同时,静电纺丝法所得的纳米纤维直径更小且分布更均一,被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认为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制备纳米纤维的简单高效方法。影响工业化静电纺丝生产效率及纤维直径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设备的导电电极。静电纺设备的导电电极主要分为三类:针头型,金属滚筒型与金属丝型。由于针头型导电电极的生产效率最低且有堵塞的可能性,因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不被看好;滚筒型导电电极有着最高的生产效率,但由于其纺丝液在纺丝过程中为自由表面且分布不均,因而纤维直径分布较广,仍需进一步改进;金属丝型导电电极是目前的最新形式,有着工业级的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续静电纺丝装置

【技术保护点】
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输液口(2)的储液槽(1)、表面包覆网状物(8)的滚筒(9)、电机(4)、收集板(10)以及高压电源(11);滚筒(9)被置于储液槽(1)内;在滚筒(9)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金属棒Ⅰ(31)和金属棒Ⅱ(32),所述滚筒(9)、金属棒Ⅰ(31)和金属棒Ⅱ(32)的轴心线相重合;所述金属棒Ⅰ(31)和金属棒Ⅱ(32)均与储液槽(1)转动相连;在滚筒(9)的左后两侧分别设置挡液板Ⅰ(61)和挡液板Ⅱ(62),所述挡液板Ⅰ(61)和挡液板Ⅱ(62)与储液槽(1)固定相连,挡液板Ⅰ(61)和挡液板Ⅱ(62)均正对于网状物(8);金属棒Ⅰ(31)与电机(4)相连,在金...

【技术特征摘要】
1.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带输液口(2)的储液槽(1)、表面包覆网状物(8)的滚筒(9)、电机(4)、收集板(10)以及高压电源(11);滚筒(9)被置于储液槽(1)内;在滚筒(9)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金属棒Ⅰ(31)和金属棒Ⅱ(32),所述滚筒(9)、金属棒Ⅰ(31)和金属棒Ⅱ(32)的轴心线相重合;所述金属棒Ⅰ(31)和金属棒Ⅱ(32)均与储液槽(1)转动相连;在滚筒(9)的左后两侧分别设置挡液板Ⅰ(61)和挡液板Ⅱ(62),所述挡液板Ⅰ(61)和挡液板Ⅱ(62)与储液槽(1)固定相连,挡液板Ⅰ(61)和挡液板Ⅱ(62)均正对于网状物(8);金属棒Ⅰ(31)与电机(4)相连,在金属棒Ⅱ(32)上设置环形柔性电刷(7);高压电源(11)的正极与环形柔性电刷(7)相连、负极与收集板(10)相连。2.根据权利1所述的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板(10)位于网状物(8)的正上方。3.根据权利2所述的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板(10)与网状物(8)的最短距离为8cm~40cm。4.根据权利3所述的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物(8)的厚度为0.5mm~20mm。5.根据权利4所述的连续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物(8)的网格形状为正方形、菱形、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6.根据权利5所述的连续静电纺丝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国成方园赵连英陈慰来王金凤冯建永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