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前控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52011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所述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垂直套管,所述垂直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水平套管,所述水平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在所述垂直套管及所述水平套管内穿设有垂直内孔及水平内孔,所述垂直内孔及所述水平内孔的转角处采用圆形倒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内孔两端改为圆形倒角,倒角后圆滑过渡,没有尖角现象,内孔压装衬套时不会造成衬套橡胶拉伤现象,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前控制臂
技术介绍
控制臂用在机动车辆中以帮助支撑并控制机动车辆的各个车轮。通常,能够发现控制臂连接在机动车辆的车架和车轮纽件之间,具体是连接在车架和转向节之间。由于多种原因一一例如控制臂及其它车辆部件之间连接件的数目及性质、以及性能需求和控制臂上施加的压力,使得控制臂的构造总体特别复杂。控制臂是汽车悬架很关键的一个安全件,起连接转向节和副车架、控制悬架在运动过程中的定位参数、传递载荷的作用,对其刚度和强度要求都很高。同时,控制臂原内孔两端为2X45°倒角,倒角后过渡处产生尖角,造成内孔压装衬套时会造成衬套橡胶拉伤现象,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造成本低廉、产品强度高、能保证压装精度、方便安装的车用前控制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所述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垂直套管,所述垂直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水平套 管,所述水平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在所述垂直套管及所述水平套管内穿设有垂直内孔及水平内孔,所述垂直内孔及所述水平内孔的转角处采用圆形倒角。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为分段式设计;其中所述上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上盖、第二上盖;所述下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下盖、第二下盖。所述第一上盖及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一下盖及所述第二下盖的位置相互错开。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内孔两端改为圆形倒角,倒角后圆滑过渡,没有尖角现象,内孔压装衬套时不会造成衬套橡胶拉伤现象,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左右通用,节省了模具、工装及生产管理费用,整个本体结构简洁紧凑,节省了悬架其他零件的布置空间,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结构示意图。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_第一上盖2_第_■上盖3-第一下盖4-第二下盖5-芯体6-垂直套管7-水平套管8-垂直内孔9-水平内孔10-转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上盖体和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5 ;垂直套管6,垂直套管6设置在控制臂本体的一端;水平套管7,水平套管7设置在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在垂直套管6及水平套管7内穿设有垂直内孔8及水平内孔9,垂直内孔8及水平内孔9的转角10处采用圆形倒角。上盖体和下盖体为分段式设计;其中上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上盖1、第二上盖2 ;下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下盖3、第二下盖4。第一上盖I及第二上盖2与第一下盖3及第二下盖4的位置相互错开。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内孔两端改为圆形倒角,倒角后圆滑过渡,没有尖角现象,内孔压装衬套时不会造成衬套橡胶拉伤现象,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左右通用,节省了模具、工装及生产管理费用,整个本体结构简洁紧凑,节省了悬架其他零件的布置空间,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以上已对本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车用前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所述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 垂直套管,所述垂直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 水平套管,所述水平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 在所述垂直套管及所述水平套管内穿设有垂直内孔及水平内孔,所述垂直内孔及所述水平内孔的转角处采用圆形倒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前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为分段式设计;其中 所述上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上盖、第二上盖; 所述下盖体包括相互依次连接的第一下盖、第二下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前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盖及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一下盖及所述第二下盖的位置相互错开。专利摘要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所述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垂直套管,所述垂直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水平套管,所述水平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在所述垂直套管及所述水平套管内穿设有垂直内孔及水平内孔,所述垂直内孔及所述水平内孔的转角处采用圆形倒角。本技术车用前控制臂内孔两端改为圆形倒角,倒角后圆滑过渡,没有尖角现象,内孔压装衬套时不会造成衬套橡胶拉伤现象,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文档编号B60G7/00GK203005001SQ20122064543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9日专利技术者李惠军, 王寿明, 王剑 申请人:上海运良转向节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用前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多层式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上盖体和所述下盖体形成一容置的空间,在所述容置的空间内设有芯体;垂直套管,所述垂直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一端;水平套管,所述水平套管设置在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另外一端;在所述垂直套管及所述水平套管内穿设有垂直内孔及水平内孔,所述垂直内孔及所述水平内孔的转角处采用圆形倒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惠军王寿明王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运良转向节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