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坯布,该针织坯布在不显汗时或少量出汗时无闷热并舒适,且即使在由于运动等大量出汗时也不容易感觉到汗的发粘感、濡湿感、发凉感,手感良好,并且磨耗性也优异,其特征在于,在至少含有5~25重量%纤维素系长纤维和75~95重量%合成纤维的针织坯布的至少一个表面A中,在该针织坯布的深度0.13mm以内的区域中该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出现部分的面积相对于该针织坯布全体的面积的比例为0.2~15%,而且,该表面A的在给与200g/m2水分时的接触冷传导系数为180~330W/m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层结构针织坯布。更详细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层结构针织坯布以及使用该针织坯布的纤维制品例如内衣、运动服、寝具等,该针织坯布具有优异的吸湿性,穿着时的舒适性优异,即使由于运动等出汗时也不容易感觉到闷热感,在出汗时,即使在相当大量地出汗时也不容易感觉到汗的发粘感、濡湿感、发凉感,并且亲肤感、外观良好。
技术介绍
棉、铜氨纤维等纤维素系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湿性、吸水性,作为衣服使用时,一般在没有出汗的状态(不显汗)或少量出汗时非常舒适。然而,在夏季或运动时出汗量超过约100g/m2时,由于纤维素系材料容易保持吸收的汗,因此,容易发生所谓的发粘感、运动后的发凉感。尤其,在出汗量超过约200g/m2时,所述发粘感、发凉感很严重,穿着者可感觉到非常不舒适。作为用于防止这种发粘感、发凉感引起的不适感的方法,以使汗从衣服的肌肤侧转移到外侧,让水分不残留于肌肤侧为目标,进行了各种布帛的研究。其大多是在肌肤侧使用疏水性纤维,并且提出了让使用的纱的单纱纤度、截面形状在针织坯布的外侧与里侧不同的布帛等各种方案。例如,在以下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针织坯布,其通过在针织坯布的外侧使用吸水能力优异的纤维,在针织坯布的里侧(肌肤侧)使用吸水能力差的纤维,形成水分不残留于针织坯布里侧的结构,从而抑制了发粘感、发凉感。专利文献I中,由于在针织坯布里侧(肌肤侧)使用吸水能力差的纤维,因此不能说吸汗能力充分,另外,作为吸水能力优异的纤维,使用棉等短纤维,因此,扩散所吸收的汗的能力也差,发粘减少的效果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吸水能力高的纤维,使用纤维素长丝,因此,扩散的能力优异,但由于在针织坯布里侧(肌肤侧)使用疏水纤维,因此,吸汗的能力不充分。另外,在以下专利文献3中,还公开了在针织坯布里侧(肌肤侧)设置凹凸,并在该凸部配置聚酯长丝纤维、在凹部配置胶粘长丝纤维的针织坯布,由于与肌肤接触的凸部是疏水性纤维,因此,与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针织坯布同样存在吸汗的能力不充分。此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在针织坯布里侧(肌肤侧)含有亲水性纤维的针织坯布。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使用由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构成的针织坯布,使针织坯布里侧(肌肤侧)的横列密度(course density)大于针织坯布外侧的横列密度,在针织坯布里侧(肌肤侧)设置凹凸,从而具有肌肤的干爽感的针织坯布。然而,该针织坯布是高密度、且亲水性纤维的混纺率非常高,为25 75%,因此在肌肤侧保水,即使有凹凸,发粘感也较大,作为衣料用途的肌肤干燥性是不充分的。照此,仍然有必要提供从不显汗时或少量出汗时到大量出汗时,无闷热、可抑制发粘感、发凉感的舒适的针织坯布。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165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564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31000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19015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针织坯布,其在不显汗或少量出汗时无闷热并舒适,且即使在由于运动等大量出汗时也不容易感觉到汗的发粘感、濡湿感、发凉感,手感良好,并且磨耗性也优异。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反复实验,结果发现,通过在针织坯布的里侧(肌肤面)表面附近配置特定量的纤维素系长纤维,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S卩,本专利技术如下所述。 一种针织还布,其特征在于,在至少含有5 25重量%纤维素系长纤维和75 95重量%合成纤维的针织坯布的至少一个表面A中,在该针织坯布的深度0.13mm以内的区域中该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出现部分的面积相对于该针织坯布全体的面积为0.2 15%,而且,该表面A的在给与200g/m2水分时的接触冷传导系数为180 330W/m2.°C。根据上述第项所述的针织坯布,其厚度为0.5 L 2mm。根据上述第项所述的针织坯布,其在所述表面A具有深度0.13 0.50mm的凹凸。根据上述第 项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坯布,其中,与所述表面A相反一侧的表面B由合成纤维构成。根据上述第 项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坯布,其中,将所述针织坯布全体的纤维素系长纤维混纺率设为X、且将所述针织坯布的深度0.13mm以内的区域内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出现比率设为Y时,X > Y。根据上述第 项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坯布,其中,所述纤维素系长纤维是与聚酯系或聚酰胺系长纤维的复合纱。 一种纤维制品,其由上述第 项的任一项所述的针织坯布构成,且所述表面A在穿着时位于肌肤面。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针织坯布在不显汗时或少量出汗时无闷热并舒适,且即使在由于运动等大量出汗时也不容易感觉到汗的发粘感、濡湿感、发凉感,手感良好,并且磨耗性也是优异的,因此适合作为内衣、运动衣、寝具用的针织坯布加以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坯布组织图的一个例子。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坯布组织图的一个例子。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针织坯布组织图的一个例子。图4为现有的针织坯布组织图的一个例子。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针织还布是至少含有5 25重量%纤维素系长纤维和75 95重量%合成纤维的针织坯布。即,在本专利技术的针织坯布中,纤维素系长纤维占全体针织坯布的5 25重量%,优选5 20重量%。在本说明书中,纤维素系长纤维有人造丝、铜氨纤维、醋酯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系长纤维、丝绸等天然纤维素系长纤维等,对其没有特别限制。这些纤维与棉、再生纤维素短纤维等纤维素短纤维相比起毛少,纱表面平滑,因此水分的扩散能力高。其中,优选再生纤维素系长纤维,在再生纤维素系长纤维当中,人造丝长纤维、铜氨长纤维与原料的棉相比,纤维的水分率也大,吸湿效果大,因此是更优选的。尤其,铜氨长纤维与人造丝长纤维相比,每一根纤维的表面形状也是平滑的,纤度也较细,因此用于针织坯布时非常柔软,手感良好,因此是特别优选的。通过将这些纤维有效地配置在针织坯布中,可以制成吸湿性和发粘减少的效果优异、从不显汗时或少量出汗到大量出汗时无闷热、无发粘,穿着时舒适的针织坯布。纤维素系长纤维相对于针织坯布全体的含量小于5%时,吸湿性小,不显汗时或少量出汗时的吸收气态的汗的能力低劣,另外,纤维素系长纤维产生的吸水和移水性也变得不充分,不能够期待出汗时的发粘减少效果,针织坯布在穿着时的舒适性差。另一方面,纤维素系长纤维的该含量超过25%时,下述出汗时的发粘、出汗后的发凉感变得显著,因此针织坯布在穿着时的舒适性差。对纤维素系长纤维的纤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约22 约84分特(dtex),更优选为约33 约56dtex。对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单纱纤度没有特别限制,从亲肤感、手感的观点考虑,优选为约0.5 约2dtex。使纤维素系长纤维在针织坯布中含有时,可使纤维素系长纤维与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的长纤维、短纤维交织使用,但从汗处理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作为纤维素系长纤维与聚酯系或聚酰胺系长纤维等合成纤维、尤其合成纤维长纤维的复合纱而配置到针织坯布中。复合时,优选为合成纤维长纤维的纤度约22 约84dtex、单纱纤度约0.5 约2dtex的复丝,使得不破坏亲肤感。纤维素系长纤维与复合的合成纤维长纤维的纤度之比优选为1:3 2:1。从出汗时通过扩散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出口润子,秋田祥一,
申请(专利权)人:旭化成纤维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