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04630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8:2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结构简单但载荷耐受性高的曳引机。因此,在曳引机(1)中包括:曳引轮(10);左侧支架(11)及右侧支架(12),它们在轴方向的两端以使曳引轮(10)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曳引轮(10);转子(4),其设置于曳引轮(10)的左侧支架(11)侧的端部;定子(5),其设置在与转子(4)的内径侧相对的位置;制动盘(30),其与曳引轮(10)同轴地设置于曳引轮(10)的右侧支架(12)侧的端部;制动装置(31),其设置于右侧支架(12),对制动盘(30)施加压力而进行制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曳引机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在升降机等中使用的曳引机。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以往的曳引机中,用悬臂轴支承转子,当载荷作用于曳引轮时,悬臂轴会发生挠曲,导致马达的气隙不均匀,马达的性能下降。此外,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气隙闭合(日文7°擦>9),而导致无法运转。因此,在以往的曳引机中,需要减小由载荷导致的悬臂轴的挠曲,作为减小由载荷导致的悬臂轴的挠曲的方法,采用了通过增大悬臂轴的直径来减小挠曲的方法。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 - 1427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以往的曳引机中,作为减小由载荷导致的悬臂轴的挠曲的方法,采用了通过增大悬臂轴的直径来减小挠曲的方法。但是,在非常大型的曳引机中,需要显著增大悬臂轴的直径,因此存在应用困难的问题。此外,若悬臂轴变大,则也需要使支承悬臂轴的轴承、机架变大,因此,存在导致曳引机非常重的问题。此外,还存在成本提高的问题。基于以上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但载重量大的曳引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I技术方案的曳引机的特征在于,其包括:曳引轮;第I支承部件及第2支承部件,它们在轴方向的两端以使上述曳引轮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曳引轮;转子,其设置于上述曳引轮的上述第I支承部件侧的端部;定子,其设置在与上述转子的内径侧相对的位置;制动盘,其与上述曳引轮同轴地设置于上述曳引轮的上述第2支承部件侧的端部;制动部件,其设置于上述第2支承部件,对上述制动盘施加压力而进行制动。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2技术方案的曳引机以第I技术方案的曳引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I支承部件和上述第2支承部件之间,具有保持上述第I支承部件和上述第2支承部件的间隔的保持部件。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3技术方案的曳引机以第I或第2技术方案的曳引机为基础,其特征在于,该曳引机包括:旋转检测轴,其设置于上述曳引轮的轴端,贯通上述第I支承部件;旋转检测部件,其设置于上述旋转检测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但载重量大的曳引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后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侧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主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后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剖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侧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主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后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曳引机的方式。实施例1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曳引机的第I实施例。首先,说明本实施例的曳引机的结构。图1是本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剖视图。此外,图2是本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侧视图。此夕卜,图3是本实施例的曳引机的主视图。此外,图4是本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后视图。此外,图5是本实施例的曳引机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另外,以下说明中的左右以图1、图2、图5中的左右为基准。如图1 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曳引机I中,曳引轮10为由连结部IOc将外筒IOa和内筒IOb结合而成的结构。在左侧支架11形成有用于水平设置曳引轮10的支承部11a。在右侧支架12形成有用于水平设置曳引轮10的支承部12a。在曳引轮10的内筒IOb与左侧支架11的支承部Ila之间,设置有以使曳引轮10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曳引轮10的左侧轴承13。在曳引轮10的内筒IOb与右侧支架12的支承部12a之间,设置有以使曳引轮10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曳引轮10的右侧轴承14。左侧轴承13的外环13a及右侧轴承14的外环14a与曳引轮10的内筒IOb的内侧结合。左侧轴承13的内环13b与左侧支架11的支承部Ila的外侧结合。右侧轴承14的内环14b与左侧支架12的支承部12a的外侧结合。另外,在向左侧支架11及右侧支架12设置曳引轮10时,首先,将左侧支架11及右侧支架12临时固定于底座15,接着,将曳引轮10设置于左侧支架11及右侧支架12,并修正左侧支架11与右侧支架12的间隔、扭曲而进行曳引轮10的旋转轴的定心,最后,将左侧支架11和右侧支架12固定于底座15。在曳引轮10的左侧支架11侧的端部设置有转子铁芯20,在转子铁芯20的内侧设置有磁铁21。由转子铁芯20和磁铁21构成马达的二次侧的转子4。在左侧支架11的与磁铁21相对的位置设有定子铁芯22,在定子铁芯22上设置有磁场绕组23。由定子铁芯22和磁场绕组23构成马达的一次侧的定子5。并且,由转子4和定子5构成马达部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转子铁芯20用独立于曳引轮10的构件构成,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与曳引轮10 —体地形成转子铁芯20。在曳引轮10的右侧支架12侧的端部配置有圆盘状的制动盘30。在右侧支架12设置有对曳引轮10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31。另外,在图1、图5中,制动装置31用双点划线表示。制动装置31具有与制动盘30相对并夹持制动盘30的衬片等摩擦部32。并且,制动装置31能够通过由摩擦部32夹持制动盘30而使曳引轮10停止旋转。由制动盘30和制动装置31构成制动部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制动盘30用独立于曳引轮10的构件构成,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与曳引轮10 —体地形成制动盘3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应用了盘式制动方式,但除此以外,也可以构成为应用例如筒式制动方式等。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在左侧配置马达部2、在右侧配置制动部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在左侧配置制动部3、在右侧配置马达部2的结构。以上说明了本实施例的曳引机I的结构。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曳引机I的动作。本实施例的曳引机I的曳引轮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侧支架11及右侧支架12。左侧支架11及右侧支架12在曳引轮10的旋转轴定心后的状态下被固定。当在制动装置31的摩擦部32与制动盘30不接触的状态、即制动解除状态下使马达部2运转时,转子4进行旋转。由于该转子4与曳引轮10结合,而曳引轮10又与制动盘30结合,因此,转子4、曳引轮10及制动盘30 —同旋转。因而,通过控制马达部2的旋转,能够控制曳引轮10及制动盘30的旋转。此外,在将制动装置31的摩擦部32按压于制动盘30而对制动盘30施加压力的状态、即制动动作状态下,在制动盘30上产生制动转矩,旋转中的制动盘30减速并停止。制动盘30停止后,保持制动盘30的停止状态。此外,在通过控制马达部2的转速而使制动盘30停止后使制动动作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制动盘30的停止状态。并且,由于转子4、曳引轮10及制动盘30是一体的,因此,能够使转子4、曳引轮10及制动盘30 —同旋转,一同停止。以上说明了本实施例的曳引机I的动作。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的曳引机1,采用了将转子4和制动盘30直接安装于曳引轮10的结构,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兴梠惠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明电舍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